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原生家庭到底怎么影響一個人? 印度加爾各答紅燈區,有8個孩子: 他們不識字,不上學,不知道父親是誰。 他們有著各自悲慘的童年,和同樣做站街女的母親。 擺在他們面前的,似乎只有兩個選擇:當混混,當妓女。 可隨著女攝影師澤娜的到來,一切悄然改變。 澤娜打算拍一部關于妓女的紀錄片,可大人們對鏡頭充滿了敵意,拍攝困難重重。 只有孩子們,愿意接近她。 于是,她找來了這些妓女的孩子,教他們攝影,想通過他們紀錄自己身邊的生活,得到想要的素材。 孩子們拿著相機穿梭在紅燈區的每一個角落。 最終,澤娜的紀錄片,拿了當年的奧斯卡。 獲獎之后,澤娜動用各方資源,幫助孩子們爭取到了去美國上學的機會。 “一切像極了一個童話故事,一個走向happy ending的故事。” 可生活從來都不是電影。 之后孩子們的人生,云泥之別。 少女普瑞蒂步母親后塵,成為一名高級妓女; 而少年阿吉進入寄宿學校,成了一名好萊塢制片人。 同樣的出身,同樣的機遇,為什么有的人擺脫了原生家庭的桎梏,有的人卻被不幸吞噬? 在他們拍的這部紀錄片《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里,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原生家庭到底如何影響我們? “男人都不好,醉醺醺大吵大鬧還滿嘴臟話。” “沒有比我們更卑賤的人了。” “生活本來就充滿痛苦難……” 9歲的普瑞蒂和小伙伴,面對鏡頭說下這番話。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從小接觸的,是嫖客、妓女、癮君子...... 有的孩子隨時可能會被賣掉...... 有的孩子只等長大,然后開始做妓女...... 哲學家馬克說:“人類主要是通過思考方式,來感受世界”。 孩子們在紅燈區長大,思考方式和環境融為一體。 “人生艱難”“我很卑賤”這樣的想法就像一個烙印,深深刻在他們腦海里。 這個烙印,就是核心信念。 是從一出生開始,受環境、身邊人的影響,形成一個對自我,和對世界的基本認知。不容易被覺察,卻主導著人的各種選擇。 澤娜教攝影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女孩被家人逼迫。 她將孩子們送出紅燈區,可還是有一大半孩子回到了紅燈區。 無論澤娜怎么勸阻,孩子們都認為“我太差勁了”“我活著一點用都沒有”……仿佛有一雙看不見的手,拉著他們走入深淵。 這雙看不見的手,就是他們的核心信念。 最終,除了阿吉和小琪,其他的孩子都日漸沉淪,用失敗的人生來證明“我永遠不可能成功”,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這不是他們的錯,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一個社會的悲劇。 研究發現,成長中被忽視、被打壓的孩子,會更容易形成負性思維。 負面的核心信念大致分為3類: 我不行; 沒人喜歡我; 我的存在沒有價值。 內在被這些信念支配的人,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把生活過的一團糟。 被支持過,就有力量改變 核心信念誕生于家庭環境,但不限于父母。 親屬或者重要的人的愛,都有積極作用。 體驗到積極情緒,就會形成正向的核心信念。 反之,則是負向的。 10歲男孩阿吉有一個吸毒的父親,母親被皮條客活活燒死。 他的童年充滿孤獨,唯一慰藉是繪畫。 而唯一支持他的,是奶奶。 奶奶有個大柜子,專門存放阿吉得獎的繪畫作品和獎杯。 聽說可以上學,奶奶特別高興。 奶奶的愛,是阿吉黑暗生活中的一束光。 雖然也充滿不幸,但是阿吉是被支持的,奶奶的愛滋養著他。 普瑞蒂就沒這么幸運,家人只想把她當成搖錢樹。 后來好不容易松口,送她上學。 可因為是妓女的女兒,普瑞蒂在學校受盡了同學的排擠…… 而這個時候,媽媽又沉迷賭博,欠了一屁股賭債。 普瑞蒂徹底崩潰了,她說:“我什么也不會,除了走媽媽的老路,還能怎么辦?” 但仔細想想,除了“賣身”,她真的沒有別的選擇了嗎? 在澤娜的幫助下,她本可以去美國念書的。 可一遇上問題,她本能地就會冒出“我果然只能做個妓女”的想法。 這就是基于她的核心信念,產生的自動化思維。 因為覺得“我是不好的”,所以看不到別的出路,像條件反射,驅使她總是用一個反應來看待問題。 心理問題是在錯誤的前提下,對現實誤解的結果。 1956年,貝克意外發現:即使讓來訪者自由聯想,完全放松,他還是會被自一種歪曲非理性,來自原生家庭的自動化思維操控。 糟糕的原生家庭,不是讓人體驗不到愛,而是剝奪了人對生活的希望。 就像是從小就被綁住的小象,即使長大也看不到別的可能。 可能你會說,會不會被支持,到最后還不是由父母決定,我們能有什么辦法? 不是的。 影片中還有一個女孩叫小琪,父母雙亡。 她最終也走出了那片紅燈區。 她和阿吉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去上學了,并且堅持到了最后。 “我能進入學校是非常幸運的,我知道這不是理所當然,這就是為什么我努力學習工作。” 他們沒有困難嗎?有。 但是比起困難,他們更珍視機會,珍視自己的夢想。 最終改變他們生活現狀的,是他們愿意改變,并且堅持行動。 我們總是在產生新的體驗,遇上新的人。 只要有意識去調整,過去沒有體驗過支持和愛,是可以在新的經歷中體驗到的。 就像普瑞蒂,澤娜就是她最大的支持,比父母的支持強有力的多。 但是她看不見。 突圍,不是遠離就夠了 有人說,原生家庭那么惡劣,遠離就好了。 但其實,物理上的距離拉開很容易,心理上卻很難。 童年和父母相處的十幾年里,我們的內在信念,早已和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融為一體。 從小被父母罵“沒用”的人,工作后遇到困難,第一反應不是解決,而是罵自己“看,你果然沒用”; 從小被父母棍棒教育,婚姻中遭遇家暴,第一反應不是取證報警,而是反省自己哪里錯了。 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一個人對事件的反應,取決于他對事件的認知,而不是事件本身。 我們時常意識不到負面的核心信念,或者即使意識到,也覺得“沒有其他選擇”。 這是核心信念的特點,也是我們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根源。 但其實,只要調整核心信念,行為就有可能做出改變。 埃利斯也說:人會有意無意地,以某種或有益或自傷的方式,去思考、感受、行動。 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就是把自傷的方式,變成有益的方式。 不堪的原生家庭,只是人生中的一個苦難。 生而為人,父母糟糕是沒辦法選擇的。 可是,已經成人的你,是有選擇的。 而這,需要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一點點去實現: a. 覺察負面核心信念 認知改變是改善的重要標志。 環境不可能直接指使我們行動或感受。 任何習慣性的行為傾向,都取決于我們的核心信念。 因此,擺脫原生家庭的第一步,是覺察到那些糟糕負面、有損于自己的想法。 同時意識到:這些想法是非理性的,不現實的。 如果你不相信,可以把腦海中的想法,放到任何一個人身上,看看對別人是否適用。 比如:講錯了一句話,認為所有人都會看不起自己。那就想想,如果身邊有人講錯了這句話,自己會怎么看他? 顯然,你并不會看不起對方,同樣,對方也不會看不起你。 b. 改變認知,建立自信 當腦中出現不合理認知,學會質疑它。 “我真的差勁嗎?” “我真的一無是處嗎?” “如果朋友和我有同樣經歷,我也會瞧不起他嗎?” 試著否定這些根深蒂固的負面認知,告訴自己:我并不差勁。 去列一下自己身上的優點。 否定負面認知的過程中,我們會逐漸找回自信心。 c. 改變行為 改變需要持之以恒的堅持。 普瑞蒂和小琪同時進入大學,普瑞蒂半途而廢,小琪卻堅持到最后。 相比普瑞蒂,小琪的行為更果斷:她父母早亡,凡事只能自己做決定,因而培養了更強的獨立性,能夠心無旁騖地讀書。 很多習慣,都是潛移默化中培養出來的。 改變行為之前,我們不妨先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無論別人如何否定,都要努力實現。 實現目標,如同搭建基礎,一個個目標完成的過程,就是個體更新換代的旅程。 d. 尋找同盟的支持 擺脫過去,迎接未來,離不開一個健全的社會支持系統。 真誠的朋友,會為你的一點進步感到開心,你也會因為朋友的喜悅,發自肺腑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同時,家庭里沒有體驗到的支持、溫暖,別的關系里,也是存在的。 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幫你補全那部分缺失。 友人如鏡,幫我們看到當時當下的感受,也幫我們用幸福快樂,替換掉童年那些不幸的記憶。 寫在最后: 不管你的過去多么惡劣,不管別人對你多么不公,不管你的生存環境多么糟糕,你總是擁有改變的能力和力量。 是的,總是。 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需要知行合一,如果你對此感到孤獨、驚慌、恐懼、焦慮,相信我,這都是正常反應。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些情緒,但總有辦法,可以把情緒引導向有益于自己的方向。 從過去飛躍到未來,是一條漫長的過程,但只要全力以赴,你就會發現,阻礙真的沒你想的那么大。 后路是深淵,過去是陰霾,往前看,才能看到曙光。 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文獻: 《郭召良認知行為療法入門》 《認知與改變:CBT對情緒和行為的積極影響》柯瑞妮.斯威特 - The End - |
|
來自: Vanilla_4w5 >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