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直被稱為繁榮盛世,但其朝廷內部卻紛爭不斷,從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弒兄囚父”開始,唐朝就一直處于混亂之中。后有武則天將李唐的江山一分為二,再有“神龍政變”、“唐隆政變”等朝廷動亂,再加上八年的“安史之亂”將大唐的繁榮徹底打碎,曾經夢幻般的盛況也不復存在。 這其中有多少人被卷進帝王家的紛爭之中,又有多少人難以從中抽身,將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就算是李隆基成功登基為皇帝,他最終還是免不了逐漸沉醉于奢靡,忘記了統御江山的責任之重,最終只能舍國逃亡,在凄慘和悔恨中離世。 不過,李隆基在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勵精圖治、英明神武的好皇帝,唐朝最鼎盛的時期——開元盛世,便是由他開創。再將時間往前推,他還是一個在激烈的皇室政治斗爭中生存下來,并大獲全勝的皇帝。 而李隆基會以雷厲風行的手段賜死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大概也是因為遺傳了來自李唐皇室“六親不認”的血統。太平公主也是一名有著相當的政治手段的人,而且身世相當顯赫,她的父親李治、母親武則天、哥哥李顯和李旦都是當過皇帝的人,再加上她生來就受盡寵愛,在女性地位節節攀升的唐朝,她想要君臨天下似乎并不會太難。 只可惜,太平公主沒拿到母親的劇本,她雖然受盡寵愛,嫁得自己喜歡的如意郎君薛紹,但卻阻止不了自己的母親要將自己的丈夫薛紹給處死。盡管武則天已經給了她相應的補償,但她還是走向了政治舞臺。 太平公主強勢,二婚后,只把自己的丈夫武攸暨當成可以利用的工具人,與朝臣私通。當然,后宮女性只要和大臣有所聯系,在史書的記載中都叫私通,所以這算不得什么。而武則天不但不阻止,還放任自己的女兒在爾虞我詐的朝廷中鍛煉自己。 如此一來,太平公主的野心越來越重,她也想像自己的母親那樣問鼎天下。可因為政治利益與情感的關系,太平公主卻逐漸與武則天交惡,還在公元705年參加了“神龍革命”,并真正走向了臺前。 太平公主雖被人稱為多謀善辯,但她卻忘了,自己之所以有這么高的成就,是因為有武則天作為庇護傘。一旦她拋棄了庇護傘,要走到臺前,面臨的壓力百年陡然劇增。公元705年,太子李顯登上皇位后,此時的韋太后和安樂公主成了她奪得皇位的最大阻礙。 同時,勢力孱弱、且還只是臨淄王的李隆基也聯合上了太平公主,公元710年,兩人聯合在一起誅殺了韋太后一系所有黨羽。但是共同的敵人一死,兩人便開始惡斗。但是,太平公主的政治覺悟明顯沒有李隆基高,李隆基在政變時已經對她露了獠牙,但太平公主仍以為李隆基尚未豐滿,不足為懼。 710年唐隆政變發生時,太平公主的好友上官婉兒就已經歸順為太平公主一派。而且,上官婉兒的墓志銘也直接指出,上官婉兒并不是韋太后一脈,她甚至為了阻撓韋太后和安樂公主,以辭官和服毒自殺來抗爭。 上官婉兒的墓志銘與正史的記載有所出入,但她確實是太平公主的好友。李隆基卻沒有聽上官婉兒的辯解,也不等太平公主來救人,直接就將上官婉兒斬殺。這使得太平公主無比記恨李隆基,卻沒有察覺,李隆基是因為畏懼上官婉兒的實力,才會故作不知地斷太平公主“一臂”。 太平公主后知后覺,但想要掰倒自己親手扶植上去的皇太子李隆基已經來不及了。一步錯,步步錯,太平公主過于著急地表露出了自己想要換皇太子的企圖,引起了李隆基的警覺,而李隆基則努力表現得更加優秀,使得群臣逐漸倒戈向他。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向唐睿宗李旦施壓,結果李旦一被逼急,直接把皇位禪讓給了李隆基。縱使如此,太平公主還是有可以一戰的勢力,所以她并不打算放棄,但她卻選擇最愚蠢且最危險的方式——謀反。 當然,太平公主不僅沒能謀反成功,還被李隆基先發制人。713年,李隆基不聽太上皇李旦、宰相等人的勸阻,執意要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都被斬殺殆盡,她所有的孩子也都沒有放過。 但唯獨太平公主的次子薛崇簡逃過一劫,還被李隆基賜予李姓,避開災禍。因為薛崇簡是太平公主所有的孩子中唯一一個反對母親,支持李隆基的,并且還因此常常遭受太平公主的毒打。 李隆基與薛崇簡自幼關系相當特別好,還有人說兩人有“斷袖之癖”的關系。而且正史中也沒說明薛崇簡被赦免后,他的去處,所以一直有薛崇簡被李隆基榮養的猜測,但他的墓志銘出土后揭露的事情卻相當辛酸。 薛崇簡變成李崇簡后,當即被送出了長安,貶到了湖南。由于舟車勞頓,再加上當時的南方還是蠻荒之地,他的妻子不久后便去世了。薛崇簡心情抑郁,不久后也病逝了,最后安葬于黃山。這便是帝王之家的殘忍,哪有什么多情和榮寵。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