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見面禮】領取運營資料禮包 你公司有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一位入職一年不到的員工,被老板升職加薪,成為了擁有三四年工齡員工的頂頭上司? 請問,一位入職不到一年的員工,又是升職又是加薪的,他何德何能?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存在于普遍公司的事例...... 后面的場景相信你都能想象到,最后小揚只好回到自己的崗位上,繼續自己的工作。 一、工作可量化 一個職場新人是優秀還是平庸,從他的工作中就可以看得出來,那就是:可量化。 比如小澤說到的:周三上午9點、下午3點、5個人、4個行李箱、行程兩天等等。這就是做事情的可量化體現,給未來要做的事情一個確定性!有了這些可量化的數據,就可以明確地知道接下來應該如何來開展工作。 如果你看過我前面寫的這篇文章 《如何做出英明的決策?你需要掌握這個概率思維,建議收藏》,你就明白這個世界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如果想要讓自己的決策更加準確,那就要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著確定。 那么怎么做才能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到確定呢?除了上面那篇文章中說到的要擁有“概率思維”,你還應該擁有“量化思維”。 二、量化思維 那什么是量化思維? 簡單來說,量化思維就是用數字解決問題。就像上面說到的例子,用數字量化一項目工作任務或進度,從而為后面的工作開展提供了準確的數據支撐。 《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知的未來》一書作者納西姆·塔勒布說:“數學不只是數字游戲,更是一種思考方式”。 2019年1月,微信之父張小做了4小時的微信公開課演講,朋友圈都刷屏了。其中有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它對張小龍4小時里出現的詞匯的次數做了客觀的統計,內容如下:
這就是可量化之后,數字的說服力,體現了一種思考方式。 三、精確與范圍 可能會有小伙伴誤會,以為量化思維就是用精確的數字來追求100%的確定性,答案是否定的。 量化思維能用精確的數字來量化當然是好的,但很多時候并不能用精確的數字來量化,這個時候范圍比精確就更重要了。也就是說,量化思維是減少不確定性,沒有必要完全消除不確定性。 比如《颶風營救2》這個電影,男主角連姆·尼森被歹徒綁架上車帶走,在被套上頭套的時候,他在心中就通過微弱的視線、氣味、聲音、方向感、默念步數距離等技能,大致勾勒出行車的路線圖,定位自己的位置,最后成功獲救。 四、量化指標與OKR 說到這里,可能有很多小伙伴會有疑問:那什么時候用精確的數字量化?什么時候用大致的范圍量化?又該怎么來量化? 哈伯德認為:“量化方法就隱藏在量化目標中。確定真正需要量化什么,是幾乎所有學科研究的起點”。也就是說,最重要的是搞清楚要量化什么,若能弄明白自己需要量化的指標,該怎么量化就會變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如此看來,量化思維的關鍵在于找到應該量化的指標,這其實也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KPI相信大家都知道,這也是很多企業業績效考核的方法之一,它有一個弊端就是只關注結果是否達成,根本不管過程。 與之對應的還有一個OKR,但很多企業并沒有在使用,但是你知道嗎?它是一個量化思維工具。O是Objectives(目標)的縮寫,KR是Key Results(關鍵成果)的英文縮寫,OKR就是“目標與關鍵成果法”。 為什么說OKR是一種量化思維工具呢?因為使用這個工具的核心是完成以下兩個動作: 第一,設立正確的目標,也就是明確什么指標需要量化。 第二,設計關鍵結果,也就是拆分需要做的動作,這個結果必須可以明確量化。 也就是說,OKR是確立目標,明確你要量化的指標是什么,并且把整個執行過程也量化。這樣的話,最后的考核也是可量化、清晰可見的。 這就是量化思維的一種體現。 OKR的核心就是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你的目標是什么?實現這個目標最核心的衡量指標是什么?你應該用哪些可量化、可檢驗的動作完成它? 讓你“心中有數”的量化思維,并不是一定要你做復雜、精確的計算,而是用量化方式,一點點增加現實世界的準確度,逼近你的答案。 提示:本文引用了部分《人生算法》一書只的內容,若要詳細了解,建議購買一本回來細細味讀。 你好,我是智卓見,如果上文對你有所啟發,不妨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的朋友受益!加我,一起做個有價值的朋友。 智卓見語錄: (1)競爭是一種“自組織系統”行為,越是競爭越是平庸。 (2)品牌就是講故事,還應帶有一點娛樂性和戲劇性。 (3)品牌如人,有“個性”的品牌更容易脫穎而出。 (4)思考問題,思維先行,往往更容易找到問題關鍵點。 (5) 商家賣的不是產品,而是價值,價值的大小決定了市場的大小。 (6)有些錯誤對將來是有好處的,它的全部價值也只會在將來才會得到體現。 (7)聚沙不能成塔,它還需要一個框架,知識、經驗便是如此。 (8)對于個人,“木桶理論”都是騙人的,“長板理論”才是應該發力的方向。 (9)尋找有共同夢想的商家合作,給出支點,就能輕松撬動你想要的資源。 (10)“選擇比較努力更重要”容易誤導人,思維認知和獨立思考能力才是前提。 (11)馬云說:當機會來臨時,大部分人是“看不見”、“看不懂|”、“看不起”、“來不及”,你真的看懂了嗎? (12)社群我們看到的很多時候只是表象,是“術”與“器”的層面,深入“道”與“法”層面,才有可能把社群運營得好。 (13)“知識”很重要,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而比思維方式更重要的就是要不斷“打破認知邊界”。 (14)任何系統中都存在20%最重要的事物,它決定了系統的80%的形態,找到那最重要20%點去發力,就能達到四量拔千斤的效果。 (15)“成功”夾雜著很多偶然的因素,沒有足夠的德才駕馭,終會反過來傷害自己。 (16)站在當下看未來做決定,大多是基于“感性”的;只有站在未來看今天做決定,才是“理性”的。 (17)做正確的事情,比正確地做事情更重要,所謂做正確的事情,就是要找到你的第一性原理。 (18)無所為,無所不為,方能大為。 (19)在新賽道快速搶占頭部,利用馬太效應搭建正循環系統。 (20)商業的競爭,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21)結構化思維,是一輩子最值得掌握的思維之一。 (22)人生最劃算的投資就兩件事:一是投資健康;二是投資成長。 (23)一個人如果覺得自己很利害的時候,就意味著離失敗就不遠了,失敗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還不自知,把失敗歸因于運氣不好,歸因于外部環境。 (24)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是矛盾對立統一的,其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而且矛盾對立統一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25)年輕人,不要動不動就破釜沉舟,孫子兵法說:“先不敗而后求勝”,只有讓自己不困于生活溫飽,才能靜下心思去學習成長。 (26)這個世界還有一套規則或者說規律在支配著我們,只要我們找到這個規律,嚴格按照這個規律行事,事情就容易成功很多。 (27)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人不配財,必有所失。 (28)人類社會文明是建立在“叢林法則”基礎之上,本質依然是弱肉強食,只有自己變得強大,成為強者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其它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面。唯一要關注的一點,就是這個事情做了能不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如果是那么就不要浪費機會。 (29)怎么成為強者?人若無名,專心練劍,寧靜才能致遠。當你成為強者后,其它一切都會紛至沓來。 (30)當一個人越強大的時候,就會越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我們無法逃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也無法逃脫「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規律,更無法逃脫「生-盛-衰-亡」的規律,我們活在既定的軌道里,生活是一扇窄門,只是不自知! (31)真正能激發一個人潛能的,必然是發他自己內心心底的覺悟才是最有力量的,這種力量就是一種源動力。 (32)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重大困難,內心沒有經歷過煎熬,可能是一種成長缺失!因為覺悟往往是在困境中產生,人只有覺悟之后內心才會坦然很多。而覺悟,往往是一層窗戶紙,一旦捅破,就有一種東西從心底產生,接著有姍姍來遲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