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在羅布泊外出找水,一去不復返,不僅沒找到人,就連尸首都沒有找到。然而繼彭加木之后,又有一位中科院的院士失蹤了,這次不一樣的是,這位院士消失的地方是上班路上,南京城中。他究竟去哪了?是活著還是被害?又是如何從城中無影無蹤消失的?這一切都是謎,沒有人知道,找了27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 這位院士名叫陳彪,出生于1923年,陳彪家是福州的名門望族。陳若霖、陳寶琛是他的祖上,陳彪的父親陳體誠還是上海交大畢業的,曾在美國工作過一段時間。回國之后是北大教授,擔任過許多職務,抗日期間做了不少的貢獻,致力于中緬公路的修建。在父親的影響下,陳彪和弟弟陳篪一心向學,在那個戰亂年代,陳彪的求學之路極為坎坷。 1941年先是前往西南聯合大學就讀,西南聯大由清華北大南開共同組建,他也只讀了一年。1942年,陳體誠積勞成疾,病逝在昆明,時年四十九歲。在父親病逝后,陳彪便跟隨家里轉學,在重慶交通大學讀了半學期,因病休學。第二年考入金陵大學物理系,陸陸續續的讀完了大學,陳彪還在臺大教過半年書。 1947年的8月,陳彪前往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工作,他在太陽物理領域的儀器制作、太陽對流層結構的探索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數十年來,他為組織推進中國太陽物理觀測研究等方面做過大量的工作,還將不少年青學者推到國際前沿。1983年11月21日-26日,陳彪組織中國首次太陽物理國際會議。 可以說,他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從事太陽物理研究的人才,閱歷、經驗、掌握的知識早已讓他成為泰斗級別的人物。在五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他又先后為北京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購得色球望遠鏡。1980年,陳彪成為中科院院士,然而,在他成為院士的12年后,他莫名消失了。那是1992年11月10日的上午,大約是早上六點半,陳彪從南京北京東路的中科院土壤研究所出發。 他要去南京天文大學參加一個會議,路其實并不長,騎自行車十五分鐘就能到。在路上,陳彪消失了,連同他騎著的自行車。作為中科院的院士,南京方面自然是立馬就出動了人去找,將南京幾乎翻了個遍。可沒有任何消息,要知道他們連湖底都沒放過,也沒有尸體。找到了如今已27年,卻還是沒有任何的線索,他究竟去哪了? 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只有猜測,有不少人仔細研究了當時的情形,給出兩個可能性。第一,車禍,不過如果是車禍,那人是如何做到天衣無縫的?尤其是北京東路在當時有許多研究所,日夜都有人執勤,一個人和自行車目標這么大,怎么做到悄無聲息的?有人認為,在南京大學附近出事是最有可能的,因為這一帶后來還發生過多起失蹤案。 比如說2000年,也就是陳彪消失的第七年,南大有一位學生失蹤,也是至今都沒有找到。還有人認為陳彪是否被綁架,遇害了,又或者是參加絕密項目,他的地位讓人不得不往這方面想。不過這樣翻天覆地的找,也沒有找到嫌疑人,這件事就此成為了一個謎。當時又沒有攝像機,這件事倘若背后的人不主動出來,恐怕也無法再得知真相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