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國記法》或稱《記法》,是一部古代講授快速記憶法的漢文古籍。 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利瑪竇初著于江西南昌,以明代文言撰寫。該書由朱鼎瀚參定,耶穌會士高一志、畢方濟共同修訂。 今傳孤本藏于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上海徐家匯藏書樓藏有明刊本印片。 篇名題解:設位,即設計位置、地點(處所)。 本篇提要:闡述預定處所的作用,舉例說明處所的分等,并說明確定位置和編號方法等等,最后提出十三條選擇處所的標準。這篇文章單獨拿出來,簡直可以被看作是室內設計的論文。 凡記法,須預定處所,以安頓所記之象。 【評注:處所(地點)是所要記憶的形象的載體,也提供了回憶的線索。沒有處所,光有形象,記憶只能保持一時。】 處所分三等,有大、有中、有小。其大,則廣宇大第,若公府、若黌宮[①]、若寺觀、若邸居[②]、若舍館[③],自數區至數十百區,多多益善。中則一堂、一軒、一齋、一室。小則室之一隅,或一神龕[④],或倉柜、座榻[⑤]。斯其處所之大概也。 【評注:大型處所是指一處建筑群或單棟建筑,中型處所則是一間房間,小型處所可以是房間里的一個角落或是一件家具。】 其處所,又有實、有虛、有半實半虛,亦分三等。實則身目所親習,虛則心念所假設,亦自數區至數十百區。著意想象,俾[⑥]其規模境界,羅列目前,而留識胸中。半實半虛,則如比居[⑦]相隔,須虛辟門徑,以通往來;如樓屋背越,可虛置階梯,以便登陟;如堂軒寬敞,必虛安龕柜、座榻,以妙分區障蔽。是比居、樓屋、堂軒皆實,而辟門、置梯、安龕等項,皆心念中所虛設也。大都實有易,而虛設難。虛設非功夫熟練,不無差失;但其妙必虛設,始能快心適意;而半實半虛尤妙之妙耳!若以虛設為難,可隨意圖畫,玩索印心,與實有者可無殊焉。 【評注:這段的重點在于虛設門徑、階梯和龕柜、座榻,作用是開辟路徑和區分地點。路徑和地點分明,才方便放置形象。還有,如果虛設的處所難以記住,可以把它畫下來多看看。】 處所既定,爰[⑧]自入門為始,循右而行;如臨書然,通前達后,魚貫[⑨]鱗次[⑩],羅列胸中,以待記頓諸象也。用多,則廣宇千百間;少,則一室可分方隅。要在臨時斟酌,不可拘執一轍。 【評注:作者建議的路線是以門為起點,往右邊走,遍歷每個地點。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設置固定地點,而是根據需要增減地點,靈活處理。】 又不論虛實,序成行列,編成字號。如每至十所立一號,記一十字,總記幾十幾號,以便查考,以便聯絡應用,庶免紊亂。 【評注:這里的字號,即是數字。編號對象是處所(地點),而非要記的材料,這一點要注意。】 [①]黌宮:學宮,學校。 [②]邸居:泛指住宅。 [③]舍館:客舍,旅館。 [④]神龕:舊時漢族民間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靈牌的小閣。 [⑤]座榻:亦稱坐塌,中國古時用于跪坐的家具。 [⑥]俾:使。 [⑦]比居:鄰居。 [⑧]爰:于,從。 [⑨]魚貫:如魚群一樣前后連接。 [⑩]鱗次:像魚鱗那樣緊密排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