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偉 我主張,要把“以人為本”寫在觀課議課的旗幟上。觀課議課中的人,是參與觀課議課的自己、同事和其他教師,也是參與教師要直接面對和接觸的學生。觀課議課關注人的幸福,既要關注參與者當下的參與狀態與質量,又要關注參與者的發展質量。 觀課議課以教師為本,就是要站在教師的立場,尊重教師的專業權利,重視教師的經驗,關心教師的處境,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促進教師的發展,滿足教師積極合理的變革需求。觀課議課關懷學生,就是要關注和關心學生的感受與體驗,追求和實現學生在觀課議課活動中的更好發展。 不把學生當成教研的手段 觀察現有的教研活動,我們常常會發現學生坐在臺上,活動主持人開始向現場的教師介紹參與活動的來賓、活動議程,活動目的意義等。觀察此時的學生,會發現有的無所事事,有的在做著配合教研的準備。 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大家都在這樣做,并不意味著這樣做就是合理的。《論語·衛靈公》記述了這樣一件事。子貢向孔子請教:“有沒有這樣一句話,可以用作一輩子的行動指南?”孔子回答:“那應該是寬恕吧,就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強加給別人。”這里有換位思考的問題。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學生,會不會有“我們只是教研的工具”“我們是來配合教研”的感受?你愿意被這樣對待嗎? 學生的發展和進步是觀課議課等教研活動的最終目的。我們要回歸教育初心,教研活動不能忘了為學生的根本目的,不能忘了尊重學生的教育倫理要求。因此,觀課議課主張學生上場之前,主辦者應該完成上述介紹和組織。學生上場后,直接進入教學,使學生體會到他們才是主角,他們是教研活動的目的,教學為他們而存在。 引導學生求真 日常教研活動中,有教師會要求學生在公開課上“掩飾”(不要出現平常教學中不合理的學習行為)或者“粉飾”(特意作出某些正確與好看的行為);更有甚者,有的教師會在同一個班反復試講,反復演練。這樣的教學成了演戲,學生成了演員,教學完全喪失了求真的應然追求。 教育求真,任重道遠,但有所關注,有所努力,持之以恒,總能有所改變。基于培養學生“學做真人”的價值追求,觀課議課致力于培養授課教師“求真是教育的價值追求”“問題是我們的朋友”“公開課主要不是展示,而是自我發展的平臺”等意識,確立以發展為目的而不是以展示為目的的獻課取向,對教學中的問題保持開放和接納,示學生以真面目、真性情。同時,觀課議課主張議課而不是評課,議課者要關注參與學生是否表現出學習的真實參與和真情實感,是否促進和實現了學生的真實發展,而不是追求師生配合的精彩表演,努力降低上公開課的厲害關系,盡量避免上課教師為迎合觀課教師的口味而丟失本真。 給學生以示范 這是一位教師的觀課手記: 寫完最后一句,我合上觀課筆記,起身走出五(2)班教室。 “老師。”我站住腳,扭頭看見幾個女生站在身后,“老師,請您轉告聽課老師們,請她們尊重我們的楊老師,尊重我們的課堂”。 “怎么了?”我很是迷惑。 “聽課時,他們一直在說話……” 卞之琳在《斷章》中寫:“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在教室里觀察課,學生在教室里觀察你。觀察到觀課教師不尊重授課教師、不尊重上課學生、不尊重課堂教學、不尊重自己專業身份的行為后,學生不僅會輕視老師,也會使他們對課堂失去敬畏。 要培養學生敬畏課堂、尊重老師,并潛心學習和發展,觀課教師就要對課堂有莊重、敬畏的表現。我建議:一定要提前進教室(3分鐘以上);沒有特別原因,走進教室后,就完整地觀察完一節課堂,不要做三五分鐘的走馬觀花;在課堂上要關閉通信設施,杜絕旁若無人地接聽電話;不做與本堂教學無關的諸如備課、批改作業等工作;不要與其他觀課者閑聊,避免在課堂上對師生的教學活動進行討論和評價。 關懷和幫助學生 觀課議課致力于推進“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的教學方式變革。其主要策略是:觀課時,把關注重點要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思考教、發現應該如何教,這是以學考察教、以學思考教;議課時,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故事和現象、過程和效果作為課堂教學研究的依據,這是以學討論教;通過觀課議課,促進執教者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學習策略和學習效果,從而更好地因學施教,因材施教。 一、到學生身邊去 以學考察教需要觀課者到學生身邊去,近距離觀察和研究學生的學習,這就需要我們調整現在習慣坐在教室后面的位置。如何選擇觀課位置呢?有這樣兩個建議: 一是要根據觀課目的和需要選擇位置。我曾經觀察一節數學課,開始準備選擇的位置是后兩排學生之間的過道。走進教室,我征求上課教師意見:“您希望我在這節課觀察和討論什么問題?”上課教師說:“希望您能觀察一下,這節課有多少學生在積極思考?”我一聽這個要求,馬上把凳子移到前面的進門口,并且面朝學生而坐。又如,要悄悄觀察某一位特殊學生,就需要選擇既能觀察這位學生的學習活動,又不被學生注意到你在觀察他的位置。如果沒有這些特殊的目的,觀課教師就盡可能選擇可以觀察更多學生學習狀態、學習活動和學習效果的位置,以避免視角的狹隘、觀察點的單一。 二是所處的位置要盡可能不影響教師的教學。觀課者不能喧賓奪主成了課堂上的主角,在沒有特定觀察目標的情況下,我們通常坐在教室中間過道后兩排座位之間。一方面,這樣的位置不會讓過多的學生把目光放在你身上;另一方面,這樣的位置不會對課堂上師生的走動造成障礙,影響正常教學。當然,選擇中間過道,兩邊都有學生,稍稍轉身就可以就近觀察8個學生,略略起身就可以看到十多個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獲得比較大的觀察面。 有教師擔心觀課坐到學生身邊會影響授課教師上課。為了避免這樣的不利影響,在授課教師講課時,觀課教師最好靜靜觀察,你的起身、走動都可能會對授課教師和學生形成干擾。除此之外,我體會的影響是:過去上公開課(或者競賽課)的教師已經習慣了聽課教師(或者評委)盯著自己看,聽課教師(或者評委)看著他們,使他們越來越精神,越來越不顧學生。當他們注意到聽課教師(或者評委)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時,他們也開始放下自我表演,將精力放在學生身上了。另外,教室后面一二排的位置,一般而言,除了身高的原因,常常是學習相對困難或者相對調皮的學生的位置,聽課教師(或者評委)坐在這里,可以將上課教師的視點吸引過來,讓上課教師關注這些比較弱勢的群體。如果說對教師的教學有影響,我認為這是一種積極影響。 二、與學生建立信任接納關系 觀課教師提前進教室,選擇一個位置坐下時,最好征求一下學生的意見:“我可以坐在這里嗎?”這是對學生的尊重。征求學生意見,就是為了避免學生產生空間被侵犯、隱私被窺探的感覺。一般情況下,學生會說“可以”,這時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坐在學生身邊。當然也有例外,曾經有兩次學生的回答是“不行”,我只好另選位置。有教師會問,如果沒有學生愿意你坐在他身邊,怎么辦?我想,那就把自己“打回原形”,坐在教室后面去。課堂上,學生是最重要的。學生的當下利益優先,這是重要的教研原則。 坐下以后,教師要主動向學生傳遞關愛和信任。比如,可以簡單介紹自己,詢問一些生活方面的情況。在彼此熟悉以后,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可以看一看你的書嗎”“我可以看一看你的作業嗎”?翻教材、翻作業本可以在短時間里理解教學的前后關聯,思考合理的教學內容和難點;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準備和學習能力,同時還要找出書本上、作業中值得鼓勵和肯定的優點,給學生鼓勵和贊揚,使他們信任你。對于學生的問題,要給予寬容性理解。曾經觀察一節初中數學的試卷講評課,我向身邊學生提出要求:“我能不能看看你的試卷?”這位學生不好意思:“這次沒有考好,只有45分。”我同情性地詢問:“是不是題目太難?”有了這樣的溝通,學生就可以心情放松,愿意把他在學習中真實的一面讓你觀察,也愿意回答你在觀課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問題了。 三、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 觀課議課主張,課堂教學的觀察和研究要從評判走向建設,觀課教師不只是課堂教學的觀察者、研究者,同時也是上課教師的助教:觀課的任務不是收集信息證明有幾方面優點,有哪些不足,而是讓學生學得更好、更好地學習。要促進學生學、指導學生學、協助上課教師實現學生的學。比如,如果發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出現了分心,觀課教師要暗示和提醒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活動上;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觀課教師要參與分析、討論,給予指點;如果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遇到了障礙或者學習效率低下,觀課教師可以參與、組織和一起討論…… 在觀課中有了這樣的學生關懷,學生就會回報老師以歡喜。曾經觀察一節“確定位置”的小學數學課,上課之初,我試圖觀察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身邊的學生用手捂住本子不讓看。課堂上,我與他共同學習、一起討論,課到后半堂,老師要求用坐標的方法標注教室里最好的朋友,這位學生的坐標位置是我所在的位置。 關懷學生的一種理想境界,就是讓觀課教師能成為身邊學生的“最好的朋友”。 不增加學生參與負擔 學生參與的活動一定要控制時間,單節課要杜絕拖堂,時間一到盡快結課;連堂課中間一定要有休息。要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身體表現,對于身體不適的學生給予及時關懷,鼓勵學生表達自己需要休息、需要特別照顧的需求,根據情況滿足他們休息和放松的需求。 追求以學論教,教師可以在下課對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進行一個短時測驗,也可以問問學生學習中的收獲、困難,了解他們的學習需求。但不必組織學生參與議課活動。參與這樣的議課活動,一是可能占用他們的時間,學生一節課已經坐了那么久,要盡早解放他們,給他們以自由;二是當著老師的面,他們可能也不好說什么,老師講的他們也未必感興趣。 (作者系成都大學師范學院教授) (中國教師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