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暢游春秋.小編將按編年體形式,來分享春秋小故事啦!!! 感興趣的要點關(guān)注哦...O(∩_∩)O哈哈~ 【經(jīng)】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秋,武氏卒. 秋,武氏子來求賻.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于石門. 癸未,葬宋穆公. 三月庚戌,天王崩. 這句話這句話連起來的意思其實就是,魯隱公繼位的第三年三月十二日,周平王逝世. 簡單一句話,但里面的講究,卻也不少. 上次咱們說了二月初的世界歷史記載的第一次日食現(xiàn)象. 古人認為日食是個不好的兆頭,果然,到了三月十二日,周天子去世了. 咱們之前說過,天子去世叫'崩',諸侯去世叫'薨'。這位'崩'的天子是誰呢? 就是周王朝東遷洛邑之后的第一位周天子——周平王。 周平王姬宜臼,姬姓,名宜臼,是周幽王姬宮湦之子。其母為王后申后,姜姓,是申國國君申侯之女. 周幽王在位時,將姬宜臼立為太子. 后來,周幽王寵幸妃子褒姒。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5年),周幽王竟然廢嫡立庶,廢黜申后的王后之位,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姬宜臼便與母親申后暗中逃到申國,投奔申侯.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2年),申侯因周幽王廢黜女兒申后、外孫姬宜臼之事而惱怒,于是聯(lián)合鄫國(河南方城)、西夷犬戎大舉進攻西周都城鎬京(今陜西省西安市).不久,犬戎攻陷鎬京,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擄走褒姒,取走周朝的全部財物離去. 后來,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侵襲,于是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將都城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 周平王任命鄭武公擔任司徒,讓他與晉文侯一同輔佐周王室。周平王在鄭武公、晉文侯的輔佐下,勉強支撐殘局。東遷之后的周朝,史稱東周. 東周開始的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 平王東遷之后,周王朝元氣大傷,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周王的實際統(tǒng)治區(qū)域只在現(xiàn)在的洛陽市附近,還不如一個小諸侯國,更不用想對鄭、齊、晉、秦這些大諸侯發(fā)號施令了. 說回平王去世的事情. 《左傳》記載:'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書之。' 按照左傳的說法,其實平王是在壬戌日(二十四日)去世的,但是周王朝的訃告上寫的是壬戌日(十二日),那就按照訃告的日期為準來記載. 杜預(yù)推測,周王室通知諸侯時,把平王去世日期往前說,是為了讓諸侯早點來會葬(好像是因為王室沒錢了). 再說前文我們已經(jīng)普及過的一個知識點. 就是一般能在《春秋》上記載的人,去世要兩句話才行的. 分別是什么時候去世;及什么時候下葬. 那么三月庚戌這天,周平王死了。為什么不記載葬禮日期呢?因為天子的葬期是有一定時限的,天子死後七個月安葬,禮有明確規(guī)定,所以記崩即可,不必記葬. 而諸侯死了,卻要記載死期,也要記載葬期,因為天子在,他們的葬期是沒有一定期限的. 再說'天王'這個稱呼. 首先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春秋》上記載的天王,指的就是在位的周王.這位崩了的'天'王的名字叫姬宜臼,就是東周的第一位王——周平王. 按傳統(tǒng)的周朝制度來說,稱王就可以了. 為什么稱天王? 有的觀點認為吳楚越限稱王,而周王室無法平反叛亂,王都不能正,稱天王,表示上系于天,天王是時王的正稱. 小編覺得以上推論邏輯無誤,但并不具體. 要知道,當時西周殘黨在那邊也立了一個王,叫周攜王. 從輩分上來說是平王的叔叔.而且還是個明君. 所以其實周朝是出現(xiàn)過,同為姬姓的二王并立的局面.(攜王后事,暫不贅述) 而魯國又是堅決擁立周平王的,史書上稱'天王',表示正統(tǒng),也無可厚非.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想了解更多知識的同學請加關(guān)注哦~ 另外小編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各位大佬們,在評論區(qū)里批評指教! 我們下篇再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