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人參 (五加科人參屬植物)(百度百科)

     凱書房 2021-04-05
    人參(學名:Panax ginseng C. A. Meyer)是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達60厘米;根莖短,主根紡錘形;掌狀復葉3-6輪生莖頂,葉柄長3-8厘米,無毛;小葉3-5,膜質,中央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8-12厘米,側生小葉卵形或菱狀卵形,長2-4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具細密鋸齒,齒具刺尖,上面疏被刺毛,下面無毛,側脈5-6對;小葉柄長0.5-2.5厘米;傘形花序單生莖頂,具30-50花,花序梗長15-30厘米;花梗長0.8-1.5厘米;花淡黃綠色;萼具5小齒,無毛;花瓣5;花絲短;子房2室,花柱2,離生;果扁球形,鮮紅色,徑6-7毫米;種子腎形,乳白色。 [1] 

    分布于中國、俄羅斯和朝鮮;在中國分布于遼寧東部、吉林東半部和黑龍江東部。一般生于海拔數百米的落葉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下。喜質地疏松、通氣性好、排水性好、養料肥沃的砂質壤土;喜陰,涼爽而濕潤的氣候對其生長有利;耐低溫,忌強光直射,喜散射較弱的光照。

    人參的肉質根為強壯滋補藥,適用于調整血壓、恢復心臟功能、神經衰弱及身體虛弱等癥,也有祛痰、健胃、利尿、興奮等功效。人參的莖、葉、花,果以及加工副產品都是輕工業的原料,可加工出諸如含有人參成分的煙、酒、茶、晶、膏等商品。人參栽培是農民多種經營的重要項目,能給國家提供大量的稅金和利潤。

    中文名:    人參                                 拉丁學名:  Panax ginseng C. A. Meyer

    別    名:   棒槌、 棒棰、 棒錘、 地精、 老山參、 人葠、 山參、 神草、 血參、 野山參、                       園參、 高麗參、   吉林參、   人銜生、 曬參、 野人參、  圓參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目:            傘形目                                科:              五加科

    族:            人參族                                屬:              人參屬

    種:            人參                                    命名者及年代:    C. A. Meyer,1842




    植物學史


    編輯

    • 物種進化

    五加科人參屬植物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紀,距今約六千萬年,當時非常興旺。后來由于第四紀冰川的到來,它們的分布區域大大縮小,人參和人參屬的其他植物也成為古老的孑遺植物而幸存下來。現據考證,太行山系和長白山系是人參的發源地。這在南北朝時期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中有記載:“人參生上黨山谷及遼東”。該書同時敘述了人參的形態特征和生態習性。上黨即今山西省長治縣和黎城縣的一部分,屬太行山系;遼東即今遼寧省南部。據《潞安府志》記載:紫團山“山頂常有紫氣,團園如蓋,舊產人參名紫團參”。長白山系人參的應用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距今1600多年。 [3] 
    • 命名史

    人參是珍貴的藥用植物,中國歷代醫書載其別名有人銜、鬼蓋、地精、神草、血參、土精、人徼、玉精、黃參、海艘、雛石、百尺桿、金井玉蘭和孩兒參等,被譽為“百草之王”。其拉丁學名中的“Panax”是“Pan”(“總”的意思)和“Axos”(“醫藥”的意思)的結合語,是說人參對所有的病都有效。“Ginseng”是由漢語“人參”音譯的。 [4] 
    同義學名有Panax verusPanax schin-sengAralia ginsengPanax quinquefolium var. ginsengPanax quinquefoliumvar. coreensisAralia quinquefolia var. ginsengPanax quinquefolius var. ginsengPanax quinquefolius var. coreensis [1] 
    • 栽培歷史

    公元3-4世紀,居住東北的鮮卑族曾在遼河流域(今遼寧省遼陽一帶)建立前燕國,其國王慕容晃曾給晉朝的官吏顧和贈送過人參。唐宋以后,人參成為東北少數民族向封建帝王進貢的珍品。《契丹國志》《大金國志》等史書都有“地饒林山,田宜麻谷,土產人參”的記載。 [3] 
    漢元帝時期(公元前33—48年),黃門令史游著《急就章》載有的參名為中國,也是世界有據可查的最早文獻記錄。東漢的《神農本草經》列人參為上品。后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魏·華陀的《中藏經》、唐·孫思邈的《千金備急方》、唐·甄權的《藥性本草》、唐·蘇敬的《唐本草》、宋·時華子的《諸家本草》。元·李東垣的《用藥法象》、明·張介賓的《景岳全書》、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清·陳士鐸的《本草新編》等醫書中,都載有人參的藥性和應用人參配伍的處方。《石勒別傳》記載:“初勒家園中生人參,葩茂甚”。石勒系西晉時后趙主,羯族(匈奴之別支)人,少時居上黨武鄉(今山西省襄垣縣西北),以行販為業。石勒為行販人參而將野生人參變為人工栽培。據此考證,可以認為中國人參栽培能追溯至西晉末年,距今1660年以上。清朝乾隆至同治年間,人參栽培發展迅速,規模逐漸擴大。 [3] 
    人參的加工炮制大約始于三國時期(公元220—265年)。據晉·張華的《博物志》引魏文帝所記:“薺尼亂人參”。薺尼系桔梗科沙參屬植物,其干燥根與人參根酷似。由此推之,當時已有干制人參,即生曬參的加工方法。南宋·徐競的《高麗圖經》記載:“高麗人參生熟二等,生者色白體虛,藥用味全,然經夏暑易蠹之。若經湯釜熟者則耐久貯之”。這即是加工“湯參”或“湯通參”的來源。明·高唬的《遵生八箋》載制人參法:“揀黃參選堅實者用蜜水潤軟,盛于絹袋貯干酒米飯內,蒸三,四次,曬干”,這是蒸制紅參的初級做法。從人參加工歷史的沿革看出,人參加工的發展是由簡到繁,從曬干到水煮曬干,又改為蒸熟后烘烤晾干,以至發展為現代加工紅參的方法。 [3] 

    形態特征


           

                                 人參                                                                  人參

    編輯

    人參

        

    人參

       

    野山參

        

    長白山人參6年 根紅參                                    長白山人參

       

      長白山 生曬參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蘆頭)短,直立或斜上,不增厚成塊狀。主根肥大,紡錘形或圓柱形。地上莖單生,高30-60厘米,有縱紋,無毛,基部有宿存鱗片。葉為掌狀復葉,3-6枚輪生莖頂,幼株的葉數較少;葉柄長3-8厘米,有縱紋,無毛,基部無托葉;小葉片3-5,幼株常為3,薄膜質,中央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8-12厘米,寬3-5厘米,最外一對側生小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長2-4厘米,寬1.5-3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下延,邊緣有鋸齒,齒有刺尖,上面散生少數剛毛,剛毛長約1毫米,下面無毛,側脈5-6對,兩面明顯,網脈不明顯;小葉柄長0.5-2.5厘米,側生者較短。 [2] 
    傘形花序單個頂生,直徑約1.5厘米,有花30-50朵,稀5-6朵;總花梗通常較葉長,長15-30厘米,有縱紋;花梗絲狀,長0.8-1.5厘米;花淡黃綠色;萼無毛,邊緣有5個三角形小齒;花瓣5,卵狀三角形;雄蕊5,花絲短;子房2室;花柱2,離生。果實扁球形,鮮紅色,長4-5毫米,寬6-7毫米。種子腎形,乳白色。 [2] 

    近種區別

    編輯


    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us Linn.)與該種相似,區別在于西洋參總花梗與葉柄近等長或稍長,小葉片倒卵形,上面脈上幾無剛毛,邊緣的鋸齒不規則且較粗大。

    主要價值

    編輯

    藥用

    人參

    人參(8張)

    現代醫學認為,人參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呼吸系統外科使用等都有明顯的作用,其臨床應用效果有:
    1. 治療神經衰弱和精神病:

             人參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可以治療神經衰弱。對興奮型神經衰弱的患者,常配以遠志、酸棗仁;對抑郁型患者,常配以黃芩龍骨;對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自汗的患者,配以五味子白芍浮小麥。患者服用人參后,可減輕或消除頭痛、心悸、失眠、健忘、全身無力等癥狀,并使體重增加。人參對無力型和抑郁型精神病、精神分裂癥、中毒或傳染病引起的精神病、退化性精神病亦有療效。人參還可以提高人的記憶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強身體耐力和運動器官的準確度。 [4] 

    2. 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

             人參能提高心臟的收縮能力和頻率,興奮心臟,使血液流動加快,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進而調整機體的營養狀況和減緩體力衰退,增強抵抗力。人參皂甙能使磷脂蛋白酶活化,促進磷脂的生物合成,從而防止冠狀動脈和心臟主動脈血管粥樣硬化。人參對各種心臟病(冠心病,心絞痛,心肌營養不良等)和貧血都有一定療效。 [4] 

    3. 治療糖尿病

             人參能刺激內分泌系統的分泌機能,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功能,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服用人參可使輕型糖尿病患者尿糖減少,改善中度糖尿病患者的全身癥狀,使渴感、多汗,虛弱等癥狀消失或減輕。服用人參還可以減少胰島素的用量。 [4] 

    4. 治療性機能衰弱

              人參能明顯增進性機能,中醫稱作“強精補腎”。人參對麻痹型、早泄型陽痿有顯著療效,對因神經衰弱所引起的皮層性和脊髓性陽痿也有療效(對精神型陽痿無效)。人參能提高精子活力,可治療無精子癥和乏精子癥。 [4] 

    5. 治療胃、肝等消化系統疾病:

             人參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提高胃液總酸度,改善上腹帳滿、泄瀉、嘔吐等脾胃虛弱的癥狀,使胃痛消失、食欲增加,大便正常。如人參與其他中藥配成的“四君子湯”。人參還能促進肝臟蛋白質和核酸的合成,可以防止急性肝炎轉為慢性肝炎。 [4] 

    6. 增強人體免疫籬力,輔助治療癌癥:

             人參可以提高人體對癌細胞的抵抗力,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阻止癌細胞轉移,延緩腫瘤生長和癌病灶擴大。人參還能預防抗癌藥物引起的白血球減少癥。 [4] 

    7. 增強骨體的造血機能:

             人參能促進核糖核酸(RNA)、脫氧核糖核酸(DNA),蛋白質、膽固醇、脂肪和糖的代謝,促進骨髓細胞有絲分裂,使血中的紅細胞、白細胞及骨髓中的有核細胞數量增加,從而增強骨髓的造血機能。人參能防御放射線對骨髓的損傷。 [4] 

    8. 外科:

             人參的汁、葉、粉末可促使傷口及潰瘍迅速愈合。人參膏有消炎、消腫作用。 [4] 

    9. 其他:

             人參還能提高人的視力及對暗環境的適應能力,可以作為暗處作業者提高視力的藥物。人參對小兒脊髓灰白質炎引起的骨骼肌興奮性異常也有治療作用。

    主要品種

    編輯


    人參根據是否裁培可分為野山參移山參園參。野山參又名山參,是山野林海中自然生長的人參。其以支大、漿足、紋細、蘆長、碗密、有圓蘆及珍珠點者為佳。移山參指將幼小的野山參移植于田間或將幼小的園參移植于山野而生長的人參。其主根下部較肥大,紋粗而淺常延續至中部,須根的珍珠點卻較少。園參即人工種植而成,以身長、支大、蘆長者為佳。支瘦小、蘆短、糖重者為次。 [11] 

    人參根據產地可分為吉林參、遼參、高麗參、日本人參等。吉林參即產于吉林省的人參。吉林是中國人參的主要產區,因其地理環境獨特,有陰涼濕潤的氣候條件,肥沃的腐殖質土層及散射的陽光。遼參是產于遼寧省的人參,其中產于丹東市的“寬甸柱參”和“石柱參”(分別以地區命名)為佳。而石柱參的特點是體長皮老、紋深,有珍珠點,其有效成分要高于園參。朝鮮人參又稱為“高麗參”“別直參”。依加工方法的不同,商品參又有朝鮮紅參與朝鮮白參之不同,而以紅者為佳。日本人參又叫“東洋參”,是用中國東北原產地的人參種子在日本裁培而成的人參。因其加工方法不同,有白參、紅參之分。 [11] 
    人參根據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紅參、邊條紅參、白糖參生曬參白干參、掐皮參、大力參等。紅參是由園參剪去支根及須根,洗刷干凈,蒸2-3小時,至參根呈黃色,皮呈半透明狀再烘干或曬干而成。邊條紅參也是紅參的一種,一般以身長徑圓根莖和支根較長為特點。白糖參也叫糖參,顧名思義即用糖汁浸透的人參。其原料大多以漿不足、體形欠佳的鮮參為主。生曬參即用新鮮人參洗刷干凈后曬一天,再用硫磺熏制烘干而成。由于其加工方法不同,有全須生曬參和去須生曬參之異。白干參是用新鮮的人參主根通過洗刷、刮皮的處理后干燥而成的。上端可看見淺縱紋及支根的痕跡。掐皮參指用鮮參的整個根部在沸水中浸煮片刻后,去除粗皮,在其周圍扎上小孔,將其浸泡于糖液中,再撈出晾曬至干,用手在表皮掐出皺紋,再晾曬干燥而成。大力參是鮮參的主根經過洗刷后,置于沸水中浸煮片刻,取出曬干或烘干而成。


    1. 采收加工

    2. 采收:人參一般4-6年收獲,一般在9月中旬收獲最好,產量高,折干率也高且質量好。 [7] 
    3. 加工:收獲的參根要及時加工,堆放時間過長影響商品質量,加工的品種常見有紅參、糖參和生曬參。具體:
    4. 紅參加工:選漿水足無病斑的參根,洗刷干凈,按大、中、小分級,擺于蒸盤上,上蒸鍋或蒸籠,待蒸好盛擺盤晾曬一段時間,進干燥室,干燥即可。 [7] 

    5. 糖參加工:選漿水不足,缺頭斷尾的參根,去掉主側根上的毛須、刮去病斑,沸水炸20-40分鐘,炸好的參用排順針給參體扎孔,便于糖漿進入參內,將扎好孔的參根擺放缸內,把熬好的白糖倒入缸內,浸沒參根,放置一夜取出,第2次排針、灌糖,如此重復3次,放室外晾至不粘手,再放35℃-45℃干燥室干燥即可。 [7] 

    6. 生曬參加工:洗凈的鮮參擺放在烘干簾上晾曬后,在40℃-48℃溫度下烘干即可。

    長沙藥解:

       

    【本經】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一名人銜,一名鬼蓋。生山谷。

    味甘、微苦,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入戊土而益胃氣,走己土而助脾陽,理中第一,止渴非常,通少陰之脈微欲絕,除太陰之腹滿而痛,久利亡血之要藥,盛暑傷氣之神丹。

    《金匱》人參湯人參、白術、甘草、干姜各三兩。即理中湯。治胸痹心痞,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以中氣虛寒,脾陷胃逆,戊土迫于甲木,則胸中痞結,己土逼于乙木,則脅下逆搶。甘草、白術,培土而燥濕,姜、參,溫中而扶陽,所以轉升降之軸也。

    理中丸即人參湯四味作丸。治霍亂吐利,頭痛身疼,發熱惡寒。以夏月飲食寒冷,水谷未消,感冒風寒,皮毛外閉,宿食內阻,木氣不舒,郁而克土,胃氣壅遏,水谷莫容,胃逆則嘔,脾陷則利。參、術、姜、甘,溫補中氣,所以撥上下之樞也。腹痛,加人參足前成四兩。以陽衰氣滯,土木逼迫,加人參補肝脾之陽,以消陰滯也。

    四逆加人參湯甘草二兩,干姜二兩半,生附子一枚,人參一兩。治霍亂利止脈微。以泄利既多,風木不斂,亡血中之溫氣。四逆湯暖補水土,加人參以益血中之溫氣也。

    《傷寒》通脈四逆湯方在甘草。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一兩。以利亡血中溫氣,故肢寒,脈微欲將斷絕,加人參補肝脾之陽,以充經脈也。

    新加湯桂枝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芍藥四兩,生姜四兩,人參三兩。治傷寒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以汗瀉血中溫氣,陽虛肝陷,故脈沉遲。經脈凝澀,風木郁遏,故身疼痛。甘、棗、桂枝,補脾精而達肝氣,加芍藥清風木之燥,加生姜行血脈之瘀,加人參補肝脾之陽,以充經脈也。

    白虎加人參湯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治傷寒汗后心煩,口渴舌燥,欲飲水數升,脈洪大者。以胃陽素盛,津液汗亡,腑熱未定,肺燥先動。白虎瀉熱清金,加人參以補汗亡之陽氣也。治太陽中暍,汗出惡風,身熱而渴者。以暑月感冒,風寒郁其內熱,而傷元氣。熱盛而寒不能閉,是以汗出。白虎清金瀉熱,加人參以益耗傷之陽也。

    小柴胡湯方在柴胡。治少陽傷寒。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以津化于氣,氣熱故津傷而渴,人參、栝蔞根,清金而益氣也。

    氣充于肺,而實原于腎,肺氣下降,而化腎水,水非氣也,而水實含肺氣。此氣在水,《難經》謂之生氣之原,道家名為水中氣。蓋陰陽之理,彼此互根,陰升而化陽,又懷陰精,陽降而化陰,又胎陽氣。陽氣一胎,己土左旋,升于東南,則化木火。脾以陰體而抱陽魂,非脾陽之春生,則木不溫,非脾陽之夏長,則火不熱,故肝脾雖盛于血,而血中之溫氣,實陽升火化之原也。及其升于火而降于金,則氣盛矣,是以肝脾之氣虛,肺胃之氣實。虛而實則肝脾升,實而虛則肺胃降。實而實則胃壅塞而不降,虛而虛則肝脾抑郁而不升,而總由于中氣之不旺。

    中氣居不戊不己之間,非金非木之際,旺則虛者,充實而左升,實者沖虛而右降,右不見其有余,左不見其不足。中氣不旺,則輪樞莫轉,虛者益虛而左陷,實者益實而右逆。

    人參氣質淳厚,直走黃庭,而補中氣。中氣健運,則升降復其原職,清濁歸其本位,上下之嘔泄皆止,心腹之痞脹俱消。仲景理中湯、丸,用之以消痞痛而止嘔泄,握其中樞,以運四旁也。大建中湯方見膠飴大半夏湯方見半夏黃連湯方在黃連。諸方,皆用之治痞痛嘔利之證,全是建立中氣,以轉升降之機。由中氣以及四維,左而入肝,右而入肺,上而入心,下而入腎,無往不宜。但入心則宜涼,入腎則宜熱,入肺胃則宜清降,入肝脾則宜溫升,五臟自然之氣化,不可違也。

    中氣者,經絡之根本,經絡者,中氣之枝葉,根本既茂,枝葉自榮,枝葉若萎,根本必枯。肝脾主營,肺胃主衛,皆中氣所變化也。凡沉、遲、微、細、弱、澀、結、代之診,雖是經氣之虛,而實緣中氣之敗,仲景四逆新加炙甘草方在甘草。皆用人參,補中氣以充經絡也。

    白術止濕家之渴,人參止燥證之渴。白術滲土金之濕,散濁氣而還清,清氣飄灑,真液自滴,人參潤金土之燥,蒸清氣而為霧,霧氣氤氳,甘露自零。至于盛暑傷氣之熱渴,大汗亡津之煩躁,加人參于白虎,清金之內,化氣生津,止渴滌煩,清補之妙,未可言喻。麥門冬湯方在麥冬竹葉石膏湯方在竹葉。二方之用人參,清金補水之玉津也。

    熟用溫潤,生用清潤。

    1. 上一頁:白術

    2. 下一頁:大棗

    《本草經解》:

      

    人參

    氣微寒.味甘.無毒.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人參氣微寒.稟天秋令少陰之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稟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濃于味.陽也.肺為五胖之長.百脈之宗.司清濁之運化.為一身之橐龠.主生氣.人參氣寒清肺.肺清則氣旺.而五臟俱補矣.精者陰氣之英華.神者陽氣之精靈也.微寒清肺.肺旺則氣足而神安.脾屬血.人身陰氣之原.味甘益脾.脾血充則陰足而精安.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出入謂之魄.精神安.魂魄自定矣.氣虛則易驚.血虛則易悸.人參微寒益氣.味甘益血.氣血平和.驚悸自止.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參益氣.正氣充足.其邪自不能留.故能除邪氣.五臟藏陰者也.五臟得甘寒之助.則精氣上注于目而目明矣.心者神之處也.神安所以心開.開者朗也.腎者精之舍也.精充則伎巧出而智益.久服則氣足.故身輕.氣足則長生.故延年也.

    【制方】

    人參同五味子、麥冬.名生脈散.補陰生津液.同辰砂.治驚.同炮姜.則補氣溫中.同白術、炮姜、甘草.名理中湯.治胸中寒邪痞塞.同白茯、白術、甘草.名四君子湯.治脾濕不治食入即同蘇治血虛發熱.同炮姜、北味、白術、甘草、白芍.治中氣虛喘.同黃 、甘草、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北味、蓯蓉.治腎虛水泛成痰.同乳香各一錢.丹砂五分末.雞蛋清和姜汁調服.治橫生倒產.同歸身、麥冬、五味.治聞雷即暈.同赤茯、龍齒、辰砂.治離魂.同陳皮.治房后困倦.同柴胡、大棗、生姜.治虛勞發熱.同赤茯、麥冬.治齒縫出血.同蓮肉、川蓮.白芍、甘草.治血虛腹痛.同附子、肉桂、炮姜.治寒厥.同附子、北味.治氣脫中寒.同白術、麥冬、五味.治中暑倦怠.同白芍、沉香.治氣虛胸滿.同升麻.補上焦元氣.瀉肺中伏火.同白茯.補下焦元氣.瀉腎中伏火.同沉香、茯神.治心虛邪客作痛.同黃 、白芍、北味.治汗多亡陽.同知母、石膏、粳米、甘草.名人參白虎湯.治氣虛傷暑.同附子、白芍、白術、白茯、甘草.治小兒慢驚.同菖蒲、蓮肉.治產后不語.同附子、肉桂、麥冬、五味.治下虛寒而上大熱.同黃 、天冬、北味、牛膝、杞子、菖蒲.治中風不語.同大棗、白芍、甘草、棗仁、圓肉.治脾陰虛.同木瓜、藿香、橘紅.治氣虛反胃.同姜皮各兩許.水煎露服.治氣虛瘧久不止.

    1. 上一頁:序二

    2. 下一頁:




    人參

    《中國藥典》:人參

    圖片人參 人參 人參

    拼音Rén Shēn

    來源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栽培者為“園參”,野生者為“山參”。多于秋季采挖,洗凈;園參經曬干或烘干,稱“生曬參”;山參經曬干,稱“生曬山參”;經水燙,浸糖后干燥,稱“白糖參”;蒸熟后曬干或烘干,稱“紅參”。

    性狀生曬參:主根呈紡錘形或圓柱形,長3~15cm,直徑1~2cm。表面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縱皺,下部有支根2~3條,并著生多數細長的須根,須根上常有不明顯的細小疣狀突起。根莖(蘆頭)長1~4cm,直徑0.3~1.5cm,多拘攣而彎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窩狀莖痕(蘆碗)。質較硬,斷面淡黃白色,顯粉性,形成層環紋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的點狀樹脂道及放射狀裂隙。香氣特異,味微苦、甘。

    生曬山參:主根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圓柱形,長2~10cm。表面灰黃色,具縱紋,上端有緊密而深陷的環狀橫紋,支根多為2條,須根細長,清晰不亂,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習稱“珍珠疙瘩”。根莖細長,上部具密集的莖痕,不定根較粗,形似棗核。

    鑒別(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皮層窄。韌皮部外側有裂隙,內側薄壁細胞排列較緊密,有樹脂道散在,內含黃色分泌物。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寬廣,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斷續排列成放射狀,導管旁偶有非木化的纖維。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生曬參粉末淡黃白色。樹脂道碎片易見,含黃色塊狀分泌物。草酸鈣簇晶直徑20~68μm,棱角銳尖。木栓細胞類方形或多角形,壁薄,細波狀彎曲。網紋及梯紋導管直徑10~56μm。 淀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半圓形或不規則多角形,直徑4~20μm,臍點點狀或裂縫狀;復粒由2~6分粒組成。

    (2) 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40ml,加熱回流1小時,棄去氯仿液,藥渣揮干溶劑,加水0.5mkl拌勻濕潤后,加水飽和的正丁醇10ml,超聲處理30分鐘,吸取上清液,加3倍量氨試液,搖勻,放置分層,取上層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人參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人參皂甙Rb<[1]>、Re、Rg<[1]>對照品 ,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厚500μm)上,以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日光下顯相同的三個紫紅色斑點,紫外光燈(365nm)下,顯相同的一個黃色和兩個橙色熒光斑點。

    炮制生曬參: 潤透,切薄片,干燥。生曬山參: 用時粉碎或搗碎。白糖參:經水燙,浸糖后干燥。紅參:蒸熟后曬干或烘干。

    性味甘、微苦,平。

    歸經歸脾、肺、心經。

    功能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用法用量3~9g,另煎兌入湯劑服;野山參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密閉保存,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全國中草藥匯編》:人參

    拼音Rén Shēn

    別名棒錘、山參、園參、參葉

    來源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P. schin-seng Nees]的,其也入藥,叫參葉。一般應采生長5年以上的。秋季采挖,特別是野山參,當果實成熟呈鮮紅色,較易發現,挖時盡可能連須根一起挖出,除凈泥土,曬個叫“生曬參”。經水燙,浸糖后干燥的叫“白糖參”。蒸熟后曬干或烘干的叫“紅參”。

    原形態多年生宿根草本,高30~60厘米。主根肥厚,肉質,黃白色,圓柱形或紡錘形,下面稍有分枝;根狀莖(蘆頭)短,直立。莖直立,圓柱形,不分枝;一年生植株莖頂只有一葉,葉具三小葉,俗名“三花”;二年生莖仍只一葉,但具5小葉,叫“巴掌”;三年生者具有二個對生的5小葉的復葉,叫“二甲子”;四年生者增至3個輪生復葉,叫“燈臺子”;五年生者增至4個輪生復葉,叫“四匹葉”;六年生者莖頂有5個輪生復葉,叫“五匹葉”;復葉掌狀,小葉3~5片,中間3片近等大,有小葉柄;小葉片橢圓形或微呈倒卵形,長4~15厘米,寬2~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脈上散生少數剛毛,下面無毛,最下1對小葉甚小,無小葉柄。夏季開花,傘形花序單一頂生葉叢中,總花梗長達30厘米,每花序有4~40余花,小花梗長約5毫米。苞片小,條狀披針形;萼鐘形,與子房愈合,裂片5,綠色;花瓣5,卵形,全緣,淡黃綠色;雄蕊5,花絲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離,下部合生。漿果扁圓形,成熟時鮮紅色,內有兩粒半圓形種子。

    人參野生者稱為“野山參”,栽培者稱“園參”,二者在藥材上的區別點如下:

    野山參 根狀莖上部四面密生蘆碗,根狀莖下部具有較長園蘆。主根上端有細而深的密螺旋紋。中部及下部一般無紋。須根稀疏而長,不易折斷。其上有明顯疣狀突起。

    園參 根狀莖一面或兩面生蘆碗,無園蘆。主根上端有粗橫紋,不呈螺旋狀,有時全體皆可見橫紋。須根如掃帚狀,較短而脆,其上有不很明顯的疣狀突起。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密林中,分布于我國東北諸省。遼寧和吉林有大量栽培,近年來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寧夏、湖北等省區也有種植。

    栽培喜冷涼濕潤氣候,耐寒。喜斜射及漫射光,忌強光和高溫。對土壤選擇較嚴,適宜排水良好,富含腐植質的砂質壤土及壤土栽培。種子繁殖,分夏播、秋播和春播。夏播,7~8月果實成熟時,采下立即播種。秋播11月,春播在4月上、中旬。播前先整地作畦,高0.7~1尺,寬3.8~4尺,畦間作業道為6~8尺。采用撒播,每平方米1兩,播后,覆土1~1.5寸,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約至5月上旬出苗。秋播和春播必須采用人工催芽。催芽方法是挖深5~6寸的坑,大小視種子多少而定,然后把砂與種子按1:1比例拌好,放入坑內,覆土2~3寸,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約2個月后裂口,即可播種。第三年10月移栽,行株距6×3寸,覆土1.5~2寸。出苗前,應搭前檐高3~4尺、后檐高2~3尺棚遮蔭。生長期間有斑點病、疫病和炭疽病為害,可用波爾多液噴射防治。

    化學成分根中含人參皂甙0.4%,少量揮發油。油中主要成份為人參烯(panacen,C15H24)0.072%。據報導從根中分離出皂甙類:人參皂甙A、B、C、D、E和F(panaxoside A、B、C、D、E、F)等。人參皂甙A(C42H72O14),為人參皂甙Rg1(ginsenoside Rg1)。人參皂甙B和C水解后產生人參三醇(panaxatriol)皂甙元,人參皂甙D、E和F水解后得20-表人參二醇(20-epiproto panaxo-diol)皂甙元。又自乙醚提取物的低沸點部分分離出β-欖香烯(β-elemene,C15H24)。高沸點部分分離出人參炔醇(panaxynol,C17H26O)。此外尚含有單糖類:葡萄糖、果糖、蔗醣,三種三糖:葡萄糖-果糖-果糖、三聚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果糖,人參酸(為軟脂酸、硬脂酸及亞油酸的混和物),多鐘維生素(B1、B2、菸酸、菸酰胺、泛酸),多種氨基酸、膽堿、酶(麥芽糖酶、轉化酶、酯酶),精胺(spermine)及膽胺(cholamine)。人參的地上部分含黃酮類化合物,人稱人參黃甙(panasenoside)、三葉甙(trifolin)、山柰醇、人參皂甙、β-谷甾醇及糖類。

    藥理作用1.人參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興奮作用,而大量時反而有抑制作用。能加強動物高級神經活動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并能增強機體對一切非特異性刺激的適應能力,能減少疲勞感(人參的根、莖、葉均能延長小白鼠游泳的持續時間)。

    2.人參對心肌及血管有直接作用,一般在小劑量時興奮,大劑量時抑制。10%人參浸液1毫升/公斤給貓(或兔)灌胃,對心肌無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復溫期間有相當程度的恢復。亦有抗過敏性休克及強心的作用。人參對大鼠心肌細胞膜三磷酸腺苷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3.加強機體對有害因素的抵抗力:(1)能使感染瘧原蟲的雞免于急性死亡,且雞的體重還逐漸增加。(2)能抑制實驗動物由于注射牛奶或疫苗所引起的發熱反應。(3)能增強人體適應氣溫變化的能力。(4)狗在大量失血或窒息而處于垂危狀態時,立即注射人參制劑,可使降至很低水平的血壓穩固回升。(5)能延長受錐蟲感染的小鼠的存活時間。(6)能抑制注射松節油或由于兔耳殼凍傷而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7)促進某些實驗性損傷的愈合。(8)有抗維生素B1、B2缺乏癥的作用。(9)能加速家兔實驗性角膜潰瘍的愈合作用。(10)能減弱某些毒物(苯、四乙鉛、三甲酚磷酸等)對機體的作用。

    4.對因腎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動物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對糖尿病患者除能自覺改善癥狀外,還有輕微的降血糖作用,并與胰島素有協同作用。

    5.能促進動物的性腺功能,小白鼠吃小量人參,能產生舉尾現象。

    6.在適當劑量,對家兔也能增加體重,使血漿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比值上升。

    7.刺激造血器官,有改善貧血的作用。

    8.長期服用小量,可使網狀內皮系統即能亢進;劑量過大,則呈相反作用。

    性味甘、微苦,微溫。

    功能主治補氣,固脫,生津,安神,益智。用于氣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多汗,食少無力,一切急慢性疾病及失血后引起的休克、虛脫。

    用法用量0.5~3錢,大量可用至1兩。

    注意不能與藜蘆、五靈脂同用。

    復方1、大失血或一切急慢性疾病引起的虛脫,面色蒼白,大汗肢冷,呼吸微弱:(獨參湯)人參0.5~1兩,水煎服;或(參附湯)加制附子2~4錢,水煎1小時以上服。

    2、氣陰兩傷,口渴多汗,氣短喘促:(生脈散)人參1錢,麥冬3錢,五味子1錢,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人參

    拼音Rén Shēn

    別名人銜、鬼蓋(《本經》),土精、神草、黃參、血參(《吳普本草》),地精(《廣雅》),百尺杵(《本草圖經》),海腴、金井玉闌,孩兒參(《綱目》),棒棰(《遼寧主要藥材》)。

    出處《本經》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人參

    ①園參

    9~10月間采挖生長6年以上的人參。用鎬細心的刨起,防止斷根和傷根,去掉泥土,再行加工。新鮮品稱"園參水子"。新鮮的移山參稱"移山參水子"。

    ②野山參

    5~9月間采挖。用骨針撥松泥土,將根及須根細心拔出,防止折斷,去凈泥土,莖葉。新鮮品稱"野山參水子"。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達60厘米。主根肥大,肉質,圓柱狀,常分歧,由根上部二分歧者習稱"靈體"或"橫體";幾不分歧或在下部分歧者習稱"笨體"或"顧體";須根長,有多數小疣狀物;根莖上有莖痕,有時生效條不定根。莖直立,綠色,細圓柱形,光滑無毛。葉輪生于莖端,數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初生時為1枚3出復葉,二年生者為1枚5出掌狀復葉,三年生者為2枚5出掌狀復葉,四年生者為3枚,以后逐年增多,最后增至6枚;葉具長柄;小葉卵形或倒卵形,復葉基部的小葉較小,長2~3厘米,寬1~1.5厘米;上部的小葉長4~15厘米,寬2.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延,邊緣具細鋸齒,上面沿葉脈有直立剛毛,下面無毛;小葉柄長達2.6厘米。總花梗由莖端葉柄中央抽出,長約7~20厘米,頂生傘形花序,有十余朵或數十朵淡黃綠色的小花,通常在第四年開始開花;花有梗,兩性及雄性;萼綠色,6裂;花瓣6,先端尖;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2,在兩性花中離生,在雄花中合生成中空的筒狀。漿果狀核果,腎形,成熟時鮮紅色,每室含種子1枚。種子白色,扁平圓卵形,一側平截。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茂密的林中。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和河北北部的深山中。遼寧和吉林有大量栽培。野生的稱"野山參";栽培的稱"園參"。如將幼小的野山參移植于田間,或將幼小的園參移植于山野而成長的人參,稱為"移山參"。

    本植物的根莖(人參蘆)、根莖上的不定根(人參條)、細支根與須根(人參須)、葉(人參葉)、花(人參花)、果實(人參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制法人參加工法主要分紅參類、糖參類、生曬參類及其它類4種:

    ①紅參類

    取園參水子剪去支根及須根,洗刷干凈,蒸2~3小時,至參根呈黃色,皮呈半透明狀為宜,取出烘干或曬干。主要成品有紅參。邊條參等。

    ②糖參類

    取鮮參洗刷干凈,置沸水中浸泡3~7分鐘,撈出,再入涼水中浸泡10分鐘左右,取出曬干,再經硫黃熏過。然后用特制的針沿參體平行及垂直的方向扎小孔,浸于濃糖汁(100毫升水溶135克糖)中24小時。取出后曝曬1天,再用濕毛巾打潮,使其軟化,進行第2次扎孔,浸于濃糖汁中24小時。取出后,沖去浮糖,曬干或烤干。主要成品有白人參(為園參水子或移山參水子的加工品)、糖參(為各種鮮參的加工品)等。

    ③生曬參類

    取鮮參洗刷干凈,日曬1天后,再用硫黃熏過曬干而成。主要成品有生曬參、全須生曬參、白干參等。

    ④其它類

    ㈠掐皮參:加工法與糖參相似,一般將參體浸沸水中3次,每次1~2分鐘,約三成熟時,再將支根置沸水中約20分鐘。參體經扎孔后放入較稀的糖汁中浸3次,取出微火烘烤,使皮與內部分離,再用竹刀輕扎外皮,使成點狀即成。㈡大力參:取鮮參在沸水中浸煮片刻后曬干。

    人參成品容易著潮返糖,宜放置于燥陰涼處,密閉保存,并防蟲蛀。

    性狀①園參

    又名秧參。主根(參體)呈圓柱形,表面淡黃色,上部有斷續的橫紋。根莖(蘆頭)長約2~6厘米,直徑約0.5~1.6厘米,有稀疏的碗狀莖痕(蘆碗)及一至數條不定根(參艼)。支根2~6條,末端多分歧,有許多細長的須狀根,其上生有細小疣狀突起(珍珠點)。

    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商品園參主要有以下幾種:㈠紅參:主根長約5~20厘米,直徑約0.7~2厘米。表面棕紅色,半透明,有大縱皺,環紋不明顯,有支根痕。根莖土黃色,上有碗狀莖痕4~6個。質硬而脆,斷面平坦,角質,棕紅色,中有淺色圓心。氣香,味微苦。㈡邊條參:性狀同紅參,惟一般以根莖較長,身長徑圓,支根較長為特點。㈢糖參:主根長約3.5~12厘米,直徑0.6~2厘米。表面淡黃白色,上端有較多的斷續環紋,遍體有點狀表皮剝落及細根痕跡。斷面平坦,粉質,黃白色,有時韌皮部附近有淡黃色圈,中心部常有放射狀裂隙。氣香,味甘而微苦。㈣白人參:性狀同糖參,形體較好,和野山參相似,但多為順直體,根莖較紅參長,須根分散,短而脆。㈤生曬參:主根長約3~10厘米,直徑約0.3~2厘米。表面土黃色,有黑棕色橫紋及縱皺,細支根及須根均已除去,而僅留痕跡。質脆,體輕,斷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狀裂隙。氣香,味苦。有完整的根莖及須根者,稱"全須生曬參"。㈥白干參:主根表皮均已除去,體表淡黃色或類白色,上端橫紋不明顯,但可見淺縱皺及支根痕。其它性狀與生曬參近似。㈦掐皮參:主根長約6~15厘米,直徑約1.2~2.5厘米,表面淡黃色,上端環紋不明顯,但可見許多加工所致的凹點。支根淺棕色,支根與須根用線扎成牛尾狀。斷面白色。氣香,味甘微苦。㈧大力參:主根長5~15厘米,表面淡黃色,半透明,有明顯縱皺,上端有棕色橫紋。細支根及須根均已除去。質硬而脆。斷面平坦,透明角質狀。氣香,味苦。

    園參商品,均以身長、支大、蘆(根莖)長者為佳。支瘦小,蘆短、糖重者為次。

    主產吉林,其次為遼寧、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等地。

    ②野山參

    又名山參。主根短租,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多具二個主要支根,形似人體。上端有細而深的橫環紋。根莖細長,一般長3~9厘米,上部扭曲,習稱"雁脖蘆",蘆碗密集,下部無蘆碗而較光滑,俗稱"圓蘆"。須根稀疏,長約為主根的1~2倍,柔韌不易折斷,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珍珠點)。全體呈淡黃白色,皮細、光潤。氣香濃厚,味甘微苦。

    由于加工不同,商品野山參有生曬參、糖參、掐皮參3種。其性狀除全形外,均與相應的園參商品相似:以支大、漿足、紋細、蘆長、碗密、有圓蘆及珍珠點者為佳。

    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

    ③移山參

    體形似野山參,但主根下部往往較肥大,紋粗而淺,常延續到主根中部,須根珍珠點較少。加工商品同野山參。

    ④朝鮮人參

    產于朝鮮的人參,習稱朝鮮人參,又名別直參、高麗參。商品有朝鮮紅參、朝鮮白參之分,而以紅者為優。

    ㈠朝鮮紅參

    加工法與國產紅參相同。體較足壯,上生雙馬蹄蘆與肩齊,單蘆的名"獨碗蘆",中部皆深陷,邊緣甚整齊,質堅硬。主根長約6~10厘米,直徑約1~2厘米。表面紅棕色,有順紋,上部或顯黃衣,全體顯縱棱。支根多彎曲交叉。質堅體重。斷面角質發亮,有菊花紋。香氣濃厚,味甘微苦。

    ㈡朝鮮白參

    蘆頭與園參相似,體呈圓柱形。表面黃白色,有淺棕色細紋。須根大部除去,質松泡。斷面有圓心。稍有香氣,味甘微酸。

    此外,日本栽培的人參,習稱東洋參,始載于《綱目拾遺》,商品因加工不同,分為白參與紅參兩種。

    炮制糖參類:除去蘆頭,切段即可。紅參類:除去蘆頭,切段。或以濕布包襄,潤軟后切片,晾干。

    性味甘微苦,溫。

    ①《本經》:"味甘,微寒。"

    ②《別錄》:"微溫,無毒。"

    ③《本草備要》:"生,甘苦,微涼;熟,甘,溫。"

    歸經入脾、肺經。

    ①《本草衍義補遺》:"入手太陰。"

    ②《本草匯言》:"入肺、脾二經。"

    ③《藥品化義》:"入脾、胃、肺三經。"

    功能主治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①《本經》:"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②《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③《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調中治氣,消食開胃。"

    ⑤《珍珠囊》:"養血,補胃氣,瀉心火。"

    ⑥《醫學啟源》:"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補元氣,止瀉,生津液。"

    ⑦《滇南本草》:"治陰陽不足,肺氣虛弱。"

    ⑧《本草蒙筌》:"定喘嗽,通暢血脈,瀉陰火,滋補元陽。"

    ⑨《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痎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后諸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s~3錢,大劑0.3~1兩;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實證、熱證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茯苓為使。惡溲疏。反藜蘆。"

    ②《藥對》:"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動紫石英。"

    ③《藥性論》:"馬藺為使.惡鹵咸。"

    ④《醫學入門》:"陰虛火嗽吐血者慎用。"

    ⑤《月池人參傳》:"忌鐵器。"

    ⑥《藥品化義》:"若脾胃熱實,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悶,噎膈便秘,有蟲有積,皆不可用。"

    復方①治營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人參(去蘆)、白術、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辟寒邪瘴霧氣。(《局方》四君子湯)

    ②治胃虛冷,中脘氣滿,不能傳化,善饑不能食:人參末二錢,生附子末半錢,生姜一分(切碎)。上三味和勻,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雞子一枚取清,打轉,空心頓服。(《圣濟總錄》溫胃煮散)

    ③治肺虛久咳:人參末二兩,鹿角膠(炙,研)一兩。每服三錢,用薄荷、豉湯一盞,蔥少許,入銚子煎一、二沸,傾入盞內,遇咳時,溫呷三、五口。(《食療本草》)

    ④治三、二年間肺氣上喘咳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酥炙黃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五兩,知母、桑白皮、人參、茯苓(去皮),貝母各二兩。上八味為末,凈磁合子內盛。每日用如茶點服。(《衛生寶鑒》人參蛤蚧散)

    ⑤治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運: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濟生方》)

    ⑥治心氣虛損,怔忡而自汗者:豬腰子一只,用水兩碗,煮至一盞半,將腰子細切,入人參半兩,當歸(上去蘆、下去細者,取中段)半兩。并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有吃不盡腰子,同上二味藥滓,焙干,為細末,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百一選方》)

    ⑦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恍惚振悸,差錯謬忘,夢寐驚魘,恐怖不寧,喜怒無時,朝差暮劇,暮差朝劇,或發狂眩:遠志(去苗及心)、菖蒲各二兩,人參、白茯苓(去皮)各三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后臨臥日三服。(《局方》定志丸)

    ⑧治消渴引飲無度:人參、瓜蔞根各等分。生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麥冬湯送下。(《仁齋直指方》玉壺丸)

    ⑨治消渴引飲:人參為末,雞孑清調服一錢,日三、四服。(《綱目》)

    ⑩止血后此藥補之:大人參(去蘆)二兩,棗五枚。每服水二盞,煎一盞。細呷之,服后熟睡一覺,諸病除根。(《十藥神書》獨參湯)

    ⑾治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內傷,氣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脈散,血如涌泉:人參(焙)、側柏葉(蒸焙)、荊芥穗(燒存性)各五錢。為末,用二錢,入飛羅面二錢,以新汲水調如稀糊服,少頃再啜。(《中藏經》)

    ⑿治小兒驚后瞳人不正者:人參、阿膠(糯米炒成珠)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再服,愈乃止。(《仁齋直指方》)

    ⒀治下痢噤口:人參、蓮肉各三錢。以井華水二盞,煎一盞,細細呷之,或加姜汁炒黃連三錢。(《經驗良方》)

    ⒁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人參、甘草、干姜、白術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人參湯)

    ⒂治霍亂心煩躁:桂心二分(末),人參半兩(去蘆頭)。上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分溫二服。(《圣惠方》)

    ⒃治虛瘧發熱:人參二錢二分,雄黃五錢。為末,用棕尖搗丸,梧子大。發日侵晨,井華水吞下七丸,發前再服。忌諸般熱物。(《丹漠纂要》)

    ⒄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飲食:人參(去蘆)、干姜(炮)各等分。上為末,用生地黃汁,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食前服。(《局方》小地黃丸)

    臨床應用①用于急救

    大劑量的人參(o.3~1兩)煎服或燉服,或以人參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藥0.57克)2~4毫升行肌肉或靜脈注射,可用于心原性休克的急救,或其它一時極端垂危的病人;人參與附于合用可以救治亡陽虛脫。

    ②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

    人參對于高血壓病、心肌營養不良、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等,都有一定時治療作用,可以減輕各種癥狀。人參對不正常的血壓具有調整作用,或認為不同的劑量可以出現不同的作用:小劑量能提高血壓,大劑量能降低血壓。成人1日的常用量為0.2~3錢;人參浸膏(每毫升等于1克生藥),每次服20~40滴,日服2~3次;人參酊(含量10%),每次5毫升,日服2~3次;人參粉,每次3~6分,日服2~-3次。

    ③對胃和肝臟疾病

    對慢性胃炎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過低者,服人參后可見胃納增加,癥狀減輕或消失,但對胃液分泌及胃液酸度無明顯影響。也有報告稱人參可使慢性胃炎病人胃痛消失,食欲增強,大便正常,胃液總酸度增加。對于急性傳染性肝炎,在一定的治療條件下,服用人參對于防止轉變為慢性肝炎似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④治療糖尿病

    人參能改善糖尿病人的一般情況,但不改變血糖過高的程度。或謂人參可使輕型糖尿病患者尿糖減少,血糖降低40~50毫克%,停藥后仍可維持2周以上;中等度糖屎病人服人參后,雖然降低血糖作用不明顯,但多數全身狀況有所改善,如渴感等癥狀消失或減輕;某些患者服人參后可減少胰島素的用量。

    ⑤對于精神病

    人參對無力型和無力-抑郁型精神病,無論其病因如何(精神分裂癥、中毒或傳染病引起的精神病,退化性精神病等),似均有治療作用。也有認為,人參口服對器質性神經疾患僅能改善病人的一般主觀癥狀,而無客觀的明顯治療作用。

    ⑥治療神經衰弱

    人參對神經系統有顯著的興奮作用,能提高機體活動能力,減少疲勞;對不同類型的神經衰弱患者均有-定的治療作用,使病人體重增加,消除或減輕全身無力、頭痛、失眠等癥狀。

    ⑦治療陽痿

    人參在中藥里,一般用作強壯劑,可以補養元氣;近人的研究,證明它有增強性腺機能的作用。人參酊對于麻痹型、早泄型陽痿有顯著的療效,但對精神型無效;對因神經衰弱所引起的皮層性和脊髓性陽痿也有一定治療效果。

    ⑧其他

    人參還有提高視力及增強視覺暗適應的作用。與其它藥物合用,還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但臨床上對于實癥,如由于突然氣壅而得的喘癥,由于燥熱引起的咽喉干燥癥,一時沖動引發的吐血鼻衄等,均忌用人參。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人參

    拼音Rén Shēn

    英文名Ginseng, Ginseng Root

    別名人街、鬼蓋、黃參、玉精、血參、土精、地精、金井玉闌、孩兒參、棒錘

    來源藥材基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axginseng C. A. Mey.[P.schin-seng Nees]

    歸經歸肺;脾心;腎經

    摘錄《中華本草》




    生長環境

    編輯

    一般生于海拔數百米的落葉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下。 [1] 
    土壤:人參喜質地疏松、通氣性好、排水性好、養料肥沃的砂質壤土,最好土壤中磷、鉀肥和腐殖質充分,通常以富含腐殖質的森林土、花崗巖分化土和山地黃沙土為佳。土壤的pH值一般為5.5-6.5,pH值大于7的堿性土壤、黏黃土及灰泡土不宜生長。[5] 
    水分:土壤含水量一般保持在40-50%。春季人參出苗期間,土壤含水量為40%左右;夏季溫度升高,含水量45-50%左右;秋季及全年生長發育期的含水量宜在45-50%。 [5] 
    光照:人參是喜陰植物,涼爽而濕潤的氣候對其生長有利。耐低溫,忌強光直射,喜散射較弱的光照。 [5] 
    溫度:當溫度小于10℃或溫度大于30℃時,人參將進入休眠的狀態。人參怕高溫,可以耐受嚴寒天氣,即便是冬季-30℃的低溫也可安全越冬。生長期間,最佳平均氣溫范圍為15-25℃,當氣溫小于-6℃時,人參莖停止生長。人參播種后,要求出苗期溫度要大于10℃;1-2年生人參出苗時要求溫度大于12℃。 [5] 

    分布范圍

    編輯

    分布于中國、俄羅斯和朝鮮;在中國分布于遼寧東部、吉林東半部和黑龍江東部。在中國吉林、遼寧栽培甚多,河北、山西有引種;朝鮮和日本也多栽培。 [2] 

    繁殖方法

    編輯

    疏花選種

    人參的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選種時,一般選擇植株較為粗壯、結籽較多、抗逆性強、無病蟲害、長勢良好的五年生人參植株的種子。小于五年生人參種子不夠飽滿;大于五年生人參一般采收加工后出售,不留種子。五年生人參的花序有40-50朵花,種子因花從邊緣外側向內側依次開放而先后成熟。采種后可挑選成熟、飽滿的種子直接播種,但為使人參種子能又快又好、整齊地出苗,一般在人參花期時,人工去除花序內側和外側的花,只留中間生長較為整齊的25-30朵花做種,于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上旬參果變為深紅色時采收。采收后搓去果皮、果肉,即得人參籽,然后去除雜質,一般以粒大飽滿、色白、無病斑的做種。 [5] 

    種子催芽

    人參種子為深度休眠的種子,除發芽所需必備條件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會發芽,因此,需對人參種子進行催芽處理。[5] 
    室外催芽人參種子時,以赤霉素920與室溫水為1克:17.5千克的比例,浸泡12小時,或室溫水浸泡36-48小時,撈取出人參種子與3倍左右的河沙細土混勻,澆適量水,保持10-15%的水分,裝入催芽的木槽中。木槽長度依種子多少而定,高30-40厘米,寬50-100厘米,四周最好有5厘米厚的清沙,便于催芽,減少種子腐爛。將木槽置于背風向陽地挖好的土坑中,木槽四周培土充分,保證木槽內溫度和濕度可以保持在所需范圍。木槽蓋好土后,在上面蓋濕葦簾(草簾)或架設蔭棚,嚴防日光暴曬及強雨澆淋。保持溫度在20-25℃。如果溫度過低,可適時鋪上塑料膜;溫度過高,可適當增加通風,防止爛種。催芽初期,每4-6天翻動一次,中后期可每10-15天翻動一次,具體翻動時間依據溫濕度適時調整,期間可加入適當的水。3個月左右,種子逐漸裂口,裂口率達到90%以上時,即完成催芽,可進行播種。使用便于搬動和翻動的木箱,注意保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催芽過程也可于室內進行。 [5] 

    種子消毒

    播種之前,人參種子需要進行消毒處理。按消毒時間長短,可用1%的福爾馬林液浸泡10分鐘;或用波爾多液浸泡15分鐘;或用多菌靈500倍液浸泡2小時;或用10%的蒜汁浸泡12小時。消毒后,用清水多次清洗干凈即可。 [5] 

    播種時間

    冬季寒冷,一般不播種,其余三季均可播種。春播,4月中旬至6月上旬,選擇5厘米地溫2℃時播種經過催芽的種子,半個月左右出苗;夏播,7-8月,播種當年采收或貯藏的種子,第2年春天出苗;秋播,9月至封凍前,5厘米地溫下降至5℃時播種經過催芽的種子,半個月左右出苗。 [5] 

    播種方法

    先耬平畦面,挖出大約深4厘米、槽邊5厘米的畦槽,隨后播種。一般有點播、撒播條播三種方式。其中,撒播需要數量較多的種子,且出苗不均勻;條播占地面積較大,出苗也不均勻;點播需要的種子數量較為節約、經濟,出苗均勻,參苗較大,產量又高,故一般采用點播的方式播種。 [5] 
    點播,也稱穴播,行株距為5厘米×5厘米、5厘米×10厘米或6厘米×6厘米,挖好穴后,每個穴中播1-2粒種子,覆土3-4厘米厚,每平方米播種15-20克。點播后,還應覆蓋稻草、青草或玉米秸稈,覆蓋一定量的土,保證溫度和濕度。如果播后管理得當,5厘米×10厘米和6厘米×6厘米的穴肥料充足,那么后期參苗會長勢較好,產量較高。 [5] 

    栽培技術

    編輯

    選地整地

    種植人參

    種植人參(5張)

    選地:種植人參的樹林最好是闊葉林或者天然的次生林,地形最好有坡度,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積水。北坡、東南坡以及西北坡比較利于人參的生長,坡度在10-25°之間都可以。如果是移栽的人參最好選擇腐殖質土層10-15厘米的土壤,下層為黃粘土,中層是活黃土,pH值需要控制在4.6-5.8之間。 [6] 
    整地:選完地后要在封凍之前至少翻耕一次,在春季解凍之后再次翻耕并施肥。以后保證每兩個月翻耕一次,翻耕時要打碎大的土塊并且清除雜物,為人參的種植提供一個疏松干凈的土壤環境。 [6] 

    移栽技術

    移栽時間多選擇秋季(封凍前)。春季風大,不易保持土壤濕度,還時有降溫,易造成凍苗;夏季溫度高,易使參苗染病,死亡后還需補苗;秋季可避開高溫和嚴寒,適合移栽。移栽人參一般采用二四制或三三制,即二年生移栽,六年生收獲;三年生移栽,六年生收獲。 [5] 
    移栽時,為避免參苗損傷,挖出時要小心。防止參苗受風、強光照射,可使用木箱裝放。選擇健康、完整的參苗,按大小不同分別移栽,避免混栽影響產量。移栽的當天還要將苗根消毒,可用1:120的波爾多液浸泡10分鐘、10%的蒜汁或50%的多菌靈500倍液浸泡15分鐘,切忌浸泡蘆頭 [5] 
    林地移栽時從坡下往坡上栽種,畦上橫向開槽,平放參苗于槽內,參苗頭部朝下坡方向栽種,槽深度、寬度要以能擺下人參且不彎須為度,保證槽底部平整。行株距20-25厘米,10-15厘米。將參苗移栽、覆蓋好后,將畦面刮平,覆蓋6-10厘米厚土,鋪上有葉樹枝或無籽的雜草,再用適量的土壓住,以保持土壤溫度和濕度。 [5] 
    田地移栽因沒有林地的自然坡度,故一般采用使參苗傾斜30-45°的方法斜栽。整體情況與林地移栽類似,覆土時可在參苗蘆頭處壓些細沙,以便出苗。還可依據土壤肥力,在參苗下面和上面分別施2/3和1/3的肥料,以保證養分的充足,切忌肥料與參苗直接接觸。 [5] 

    田間管理

    • 搭設陰棚

    棚式:搭棚可選擇雙畦大棚和單畦拱棚、平棚、或用復式大棚。復式大棚是集安人參研究所自行研究的一種新型棚式即下層是單畦拱棚。 [7] 
    陰棚透光率:非林地參棚透光率要比山上低,建議用遮陽網遮擋。1-2年生的苗子,參棚透光率在10-15%為宜;3-4年生的參棚遮光度在15-20%為宜。 [7] 
    • 除草

    人參地要及時拔除床面和作業道的所有雜草,尤其是1年生參苗小草多,應及時進行人工除草,大草拔出后土松要用手壓實。 [7] 
    • 調節光照

    農田栽參的光照控制原則是西洋參宜小,人參宜大;夏季要小,春秋兩季可大,尤其是在夏至到立秋之間應掛花檔陽,避免強光及潲風危害參苗。 [7] 
    •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應控制好兩方面,一是地上部參葉層,即參棚的管理,首先避免參棚漏雨,也要防止潲風雨,澆水時盡量避免澆到參葉上。二是參根生長環境的土壤水分管理,床面應始終保持濕潤狀態,若缺水應及時澆透水,保持床面覆蓋。另外,雨季還要注意排水暢通,以免雨水漫灌到畦床或沖打畦床。 [7] 
    • 施肥管理

    人參施肥主要采取根側追肥和根外追肥,對于育苗床人參及2年生以下的西洋參不用采取根側追肥。3年以上生西洋參進行根側追肥時,可于5月末前開溝施入0.05千克/平方米左右人參復混肥。根外追肥可結合打藥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 [7] 
    • 越冬防寒管理

    農田參地一般地勢比較平緩,降水不易排出,水分滲透到參床易造成凍害和病害。因此,必須做好人參越冬防寒工作,在10月中下旬,氣溫達到0℃時,鋪上一層5-8厘米的稻草、玉米秸稈、落葉等,在上凍前上面用舊膜覆蓋,膜上再用遮陽網或參簾壓上。第二年可根據天氣撤掉防寒物,一般在4月上中旬撤掉。 [7] 
    1.  [7] 

    病蟲防治

    編輯

    病害

    人參立枯病、人參斑點病、人參疫病人參菌核病是人參最常見的病害。人參立枯病主要為害幼苗,會導致幼苗折斷死亡,可以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0.01-0.015公斤拌入3-5厘米深的土層內消毒預防,一旦發病立即拔除,防治蔓延。人參斑點病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會導致葉片脫落,展葉初期可以噴灑多抗霉素,后期改用波爾多液、撲海因或者咪唑霉交替使用。人參疫病主要為害葉片和根部,一旦發現病株應當立即拔除,并用70%的敵克松500倍液做消毒處理,及時排水,發病初期可以用58%甲霜靈錳鋅1000倍液噴灑植株(最好在大雨后)。人參菌核病主要為害根部,受害后根部會腐爛,可以用速克靈或者撲海因濕性粉劑拌種,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用生石灰消毒。 [6] 

    蟲害

    人參的主要害蟲有:蠐螬地老虎螻蛄金針蟲等。 [6] 
    防治方法:使用的糞肥高溫堆肥;燈光誘殺成蟲;毒餌誘殺;用75%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量0.1%拌種預防;發病期用90%敵白蟲1000倍液澆灌。 [6] 



    人參的莖、葉、花,果以及加工副產品都是輕工業的原料,加工出諸如含有人參成分的煙、酒、茶、晶、膏等商品,都比較受消費者的歡迎。人參栽培是農民多種經營的重要項目,能給國家提供大量的稅金和利潤。例如,生產邊條參的中國吉林省集安縣,人參稅收利潤占全縣總收入的50%(1986年)。出口人參還可換取大量外匯,1980年中國出口人參換外匯約2250萬美元。[4] 

    保護現狀

    編輯


    • 保護級別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注:僅俄羅斯種群;其他種群都未被列入附錄)。 [8]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二級保護。 [9]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Ⅰ級。 [10]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鲁丝不卡|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国内自拍| 人妻中出无码中字在线|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精品| 6080午夜三级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秋霞电影院午夜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下| AV老司机亚洲精品天堂| 久久被窝亚洲精品爽爽爽|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福利| 小嫩批日出水无码视频免费| 亚洲乱码无码永久不卡在线|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白嫩少妇激情无码| 国产成人最新三级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欧美大屁股流白浆XXXX|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一区| 亚洲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偷国产日韩| 上课忘穿内裤被老师摸到高潮| 韩国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一区在线播放av|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亚洲AV成人片不卡无码|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AAA片|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超高清麻豆精品传媒麻豆精品| 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好大好硬好爽免费不卡| 亚洲精品麻豆一二三区| 亚洲精品午睡沙发系列|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 免费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