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虎湯 【原文】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斤,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傷寒金匱】 1、傷寒,脈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熱,白虎湯主之。《傷寒論》 2、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遺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傷寒論》 3、傷寒,脈滑而厥者,里之。有熱也,白虎湯主之。《傷寒論》 4、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 【用法】 以上四味藥,以水十碗,煮米熟湯成,去滓。每次溫服一碗,一日三次。 燒退停后服, 服過量易傷胃氣。 【劑量】 1、石膏胖子五到六錢,重用可用到一兩以上,用棉布包起來煮。 2、人參一二錢即可,黨參可用到五六錢。 3、石膏若用五錢,知母用三錢。粳米一湯匙、兩三錢就可以。 4、炙甘草二錢。 【草藥解析】 甘草 石膏 知母 粳米 【方解】 1、知母除煩止渴生津,白虎湯證的病人,嘴巴很渴,血里面的水不足的時候,喝水都沒用的 2、石膏是非常辛寒的藥,進入血脈把血的溫度下降下來。當病人壯熱、高熱的時候,用到白虎湯時,石膏就是至少一兩以上。 3、炙甘草主要是健脾健胃,當脾陽不足的時候,胃口就沒了,炙甘草能讓脾陽恢復的很快。甘草清熱消炎滋液。 4、粳米就是平常用的糯米,最主要是為了取它的黏液,肺上面有很多肺泡,在壯熱的時候,整個干掉了,取粳米的黏液來保護它,讓它清涼下來,肺的津液靠粳米補足,腸胃的津液靠紅棗、人參。 【應用集錦】 1、減肥方:石膏六兩、知母五錢 防己五錢 茯苓五錢 澤瀉六錢(白虎湯降低胃口、清心除煩減肥:石膏 三兩 知母 五錢;排濕減肥:茯苓五錢 澤瀉五錢 防己四錢) 2、血糖高,喝多少尿多少,糖尿病,用白虎湯;血糖太低,一餓就要吃東西,不吃就手發抖流汗,也是白虎湯(也是熱癥) 3、白虎湯用于經熱的陽明病。腑熱的小便是深黃的,經熱的小便是白的。 4、白虎湯是一個生津去熱的方子,熱除了發炎以外,還有高溫的壯熱,像腦膜炎的壯熱,肺炎的高熱。 5、白虎湯可用于一切中暑煩熱,熱結,斑黃,狂躁,大渴等證。 6、臨床上看過非常多AIDS病人,根本就是白虎湯癥,一劑下去病人就全身透天涼,很舒服。 7、(1)一種是陽明經熱,一做事就滿頭大汗,用白虎湯; (2)失眠的但頭汗出,如果有陽明燥失,用承氣湯; (3)虛癥的但頭汗出,用龍骨牡蠣; (4)脈沉細而但頭汗出,如有柴胡癥,小柴胡湯。少陰癥不會有頭汗出; (5)濕家會但頭汗出,脈沉細,小便不利,用小便解。不能攻下; (6)陽明證,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身必發黃,渴欲飲,茵陳蒿湯; (7)但頭汗出,饑不能食,胃中虛熱,梔子豉湯; (8)但頭汗出、上半身有汗都是身體內有濕,防己黃芪湯之類。 8、汗出之后: (1)心下悸: A、渴:津液已亡,少用桂枝,五苓散。 B、不渴:津液為亡,茯苓甘草湯。 (2)沒有心下悸: A、渴:白虎湯。 B、不渴:無他證,是病已瘥,可勿藥矣。 9、(1)白虎湯:腹滿,身重,難以轉側,三陽合病以陽明為主。 (2)桂枝附子湯: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為兼具太陽與少陰、陰的癥狀較甚。 (3)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胸滿,煩驚,不能自轉側,為兼具少陽與陽明、以少陽為主。 10、(1)氣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龍湯證,也就是寒喘;天氣熱才開始喘,天氣冷就不喘,是熱喘,就是大青龍湯證。 A、熱喘:病人虛汗很多,陽虛了,舌苔黃黃的。氣喘到你的手上的時候,大都是虛證了, 一定喘很久了。處方用大青龍湯和麻杏石甘湯的變方,視胃口好不好而定,胃口好就吃麻杏石甘湯,胃口不好的吃大青龍湯。如果病人喜歡喝酒就用桂枝加厚樸杏仁湯。 B、寒喘:看到最多的就是寒喘,每到冬天的時候都不能睡覺,都要坐著睡,吐出來的是白痰,每天晚上三點到五點的時候就開始喘。處方用小青龍湯來加減。 (2)傷寒論喘證辨別:桂枝湯證有喘: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表癥、無汗而喘: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陽明證的喘:蒸蒸發熱、里實證,白虎湯,承氣湯類;非上述癥狀,汗出而喘:麻杏石甘湯。 【比較集錦】 1、白虎湯加人參為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加桂枝為白虎加桂枝湯。 2、瘧疾病證方治表 熱證 癉瘧 發熱少氣、煩冤手足、熱欲嘔、但熱不寒、邪氣藏心、外舍分肉、消爍肌肉 白虎湯 溫瘧 脈如先熱后寒、骨節煩疼、時嘔 白虎加人參湯 寒證 牝瘧 瘧多寒、先寒后熱 蜀漆散 痼證 瘧母 病瘧結為癥瘕,為瘧母者 鱉甲煎丸 3、(1)白虎湯:腹脹,按之有力堅滿,復手壓之,覺胸腹肌肉發熱,如循裝有熱灰之囊袋,漸應掌心,而覺烙手,所謂無大熱者,乃白虎湯之腹證也。 (2)又,熱厥而手足逆冷,似四逆湯之證者,亦屬白虎湯。 (3)大抵似白虎湯證之腹狀,表證多,以邪聚于上部而喘,定為麻杏石甘湯證。 4、(1)大凡白虎湯,通治陽明脈洪大而長,不惡寒,反惡熱,頭痛,自汗,口渴,舌苔干燥,目痛,鼻干,不得臥、心煩燥亂,日晡潮熱,或陽毒發斑等證。亦當隨證加人參而用之。 (2)白虎湯證,兼骨節煩疼,氣沖逆而作嘔者,白虎加桂枝湯之證。 (3)若癲癇熱證,血氣沖逆,眼目赤熱,或肝積迫于脅下,于白虎湯中加黃連。 5、竹葉石膏湯乃白虎湯加人參去知母加竹葉、半夏、麥冬而成,有祛痰止咳、除煩潤燥、養陰降逆之功。 (1)白虎湯為表解入里、邪氣于心中而見熱狀,所有癥狀為邪氣盛實而無虛象。 (2)竹葉石膏湯乃大熱已去、余熱未盡、正氣未復,肉脫虛羸,余熱尚存,病在心胃,急迫氣逆,呼吸不續、氣沖欲吐而少氣,發為煩熱氣逆之證。 6、陽明病: (1)梔子豉湯:脈浮而緊(非胃實熱),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熱在上, (2)大承氣湯:脈或沉遲(胃結實熱),腹滿而喘,胃中已成熱結,而心下又有水氣,故有腹滿而喘、短氣、身重,而無咽燥、口苦之象,熱在腸胃,發熱汗出不惡寒,有潮熱,潮熱為胃實之候。 (3)白虎湯:梔子豉湯癥發渴時用白虎湯,以除其內熱。 7、 麻黃湯 ---麻杏石甘湯 --- 承氣湯證 --- 調胃承氣湯 桂枝湯 ---白虎湯 小承氣湯 葛根湯 ---葛芩連湯 大承氣湯 (1)麻黃湯證化熱入里,為麻杏甘石湯證。桂枝湯證化熱入里,為白虎湯證。葛根湯證化熱入里,為葛根芩連湯證。葛根芩連湯證、白虎湯證、麻杏甘石湯證化熱之后,則均為承氣湯證。 (2)腸結輕,為調胃承氣湯證。其腸結較重者,為小承氣湯證。其腸結最重者,急下,為大承氣湯證。 8、(1)白虎湯一定是純熱證; (2)如表有寒里有熱:惡寒、體重節痛、無汗(表寒里熱大青龍湯)。 9、(1)發燒,怕熱,大汗,口渴重,喜飲冷水,白虎湯。 (2)如果大渴,就是白虎加人參湯。 10、桂枝湯的脈大無力,需與白虎湯證鑒別,陽明脈大有力。 名家論述: 1、白虎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藥解: (1)知母在【本草】上寫是除煩止渴生津,因為白虎湯證的病人,嘴巴很渴,血里面的水不足的時候,喝水都沒用的,這時候用知母來除煩,胸腔里而沒有水氣的時候,肺就像云,一旦云沒了,太陽直射,當然煩,這時肺整個干的,口會很渴,想喝冰水,喝下去的水一下就干了,根本來不及,白虎湯吃下去的時候,有個特殊的現象,燒一退的時候,病人也是流汗,這汗是把病人的病毒排出來的。 (2)石膏是非常辛寒的藥,寒涼的藥寒涼的藥一吃下去,馬上進入血脈,把血的溫度下降下來,當病人怕熱、壯熱、高熱的時候,用到白虎湯時,石膏就是至少一兩以上。【本草】石膏微辛而寒,于清熱中,具有散熱之性,為退熱之專品,惟宜生用。 (3)炙甘草主要是健脾健胃,當脾陽不足的時候,就是脾臟的蠕動太慢,壓迫到胃,胃口就沒了,炙甘草能讓脾陽恢復的很快。甘草清熱消炎滋液。 (4)粳米就是平常用的糯米,最主要是為了取它的黏液,肺上面有很多肺泡,在壯熱的時候,整個干掉了,取粳米的黏液來保護它,讓它清涼下來,肺的津液靠粳米補足,腸胃的津液靠紅棗、人參。粳米、甘草滋潤各組織之黏膜。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四味合用成為清熱除煩生津止渴之專劑。 (5)張仲景在用人參時,都是腸胃不好的時候,所以人參是最好恢復腸胃功能的藥,人參很貴,可用黨參、花旗參取代,現在的高麗參不純,是澆硫磺長大的,張仲景用的是野參,【本草】寫人參是甘苦微寒,味道一點甘一點苦一點寒,人參是比較涼的藥,所以白虎人參湯是生津止渴的專劑。 有一種糖尿病,渴飲千杯不能止渴就是白虎人參湯證。所以上消糖尿病用白虎人參湯,所以大汗、大煩渴、脈洪大,方書稱為「陽明經病」;謂「陽明」主里,「陽明病」即主病在里,且主實熱。故以「白虎湯」清高熱為主治,加「人參」防心臟之衰弱,補助津液之消耗,當小腸火足夠,將大腸里的水氣化上去到肺,才能夠生津止渴,否則光是喝很多水不夠的,這就是人參與粳米的作用。病人發高燒的時候,但熱不寒,大便正常,我們用白虎湯退燒,不用人參。 石膏胖子五到六錢,重用的時候用到一兩以上,石膏若用五錢,知母用三錢。粳米一湯匙,也就是兩三錢就可以,因為有粳米,所以白虎湯容易酸壞,所以一次開的份量,三碗熬一碗,每次喝每次熬,人參一二錢即可,黨參可用到五六錢。 北派有個說法:「麻不過三,桂不過五」,那是以前的藥,以前的藥很純,現在的藥都不純了,所以有的時候麻黃會開到五六錢。 麻黃是青龍,石膏是白虎,附子是玄武,大棗是朱雀,容后詳述。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