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 【經典回顧】 1、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組成】 甘草 桂枝 大棗 姜 附子 【時機】 1、桂枝去芍藥湯癥如有惡寒,加附子; 2、惡寒停了就不用喝了。 【比較集錦】 1、桂枝湯去芍藥為桂枝去芍藥湯,再加附子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再加麻黃細辛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 2、(1)桂枝附子湯: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身痛不能自轉側。 (2)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三兩(去皮)?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桂枝湯證有胸滿、寒。 3、桂枝系變證及變方表
【名家論述】 1、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張仲景說「太陽病」就是「太陽中風」,就是「桂枝湯」證,發表就好了,如果醫生開錯了,開成攻下的藥,造成病人脈促,胸滿者,促脈就是搏動數時一止,就是一下跳得很快,突然沒了,脈摸不到,過一下又回來了,胸滿,因為攻下的藥一下去,身上的血大量往下走,往腹腔走,回流的力量會增強,一回流到心臟的時候,第一個會胸滿,就是心臟有脹滿的感覺。為什么脈促,因為下去的速度很快。而心臟的血來不及噴,下面的血己經走了,這時候中間有間歇性的停下來,所以脈會跳跳跳很快,突然停一下,遇到這種情形,病人桂枝湯證還在,就把桂枝湯的芍藥拿掉,否則靜脈流回來的太快了,心臟噴出去的力量不夠,所以桂枝去芍藥湯,用桂枝加強心臟噴出的力量,拿掉芍藥讓血回來慢點,整個平緩下來。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如果病人除了剛剛的現象還有點怕冷,怕冷代表陽虛了,陽就是人身上的活動力,新陳代謝的力量、生命力,這惡寒,是從里面冷出來的,病人身體里面一陣一陣冷,就是心陽虛了,因為攻下,津液傷太多了,這時候加些附子下去、補心陽的藥。所以心臟病的藥里面絕沒有芍藥,只要有胸滿的癥狀,張仲景一律去白芍。 若一服惡寒止。停后服,喝完一服后,惡寒停了就不用喝了。 脈法: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