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姜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四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作者】 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經典回顧】 1、服桂枝湯,不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劑量】 1、桂枝比麻黃多的時候,一定是病人感覺熱多寒少。 2、相反的情況可以調整桂枝和麻黃的劑量。不常用。這是中風和傷寒同事出現時會用。桂枝和白芍可以等量。 【組成】 甘草 桂枝 大棗 姜 麻黃 芍藥 杏仁 【時機】 1、經典追蹤:服桂枝湯,不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太陽證的往來寒熱,但是熱多寒少。中風與傷寒兼備。 【應用集錦】 1、屬于感冒后,尤其經過發汗之后的大汗不止: (1)漏不止,與大汗出同,脈洪大,若無他變證,仍與桂枝湯。 (2)若形如瘧,脈洪大,是玄府反,故加麻黃,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3)玄府不,沒有如瘧,沒有頗潟,故加附子,桂枝加附子湯。 (4)若大汗出后而大頻渴,是陽陷于內,急當滋陰,故用白虎加人參湯。 【比較集錦】 1、麻黃系變證及變方表
【名家論述】 1、桂枝二麻黃一湯《傷寒論教程》(倪海廈) 服了桂枝湯之后,沒有流汗,脈反而洪大的,這就是桂枝湯的力量不夠,病人心臟的力量不夠,要發發不出來,力量發不到肌表,還在胸腔里面,脈管變大,血一直往外沖,遇到這種病人再給他桂枝湯吃,如果出現如瘧,就是忽冷忽熱的現象,就是風寒都有了,桂枝湯證是不會有忽冷忽熱的現象,桂枝湯的癥狀是有汗、惡風、頭痛、日再發者,一天發一次的,汗出必解,這時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如何區分: 1、如果病人發熱發冷的時候差下多,發熱一個小時完就開始發冷一個小時,就是桂枝麻黃各半湯; 2、如果病人發熱的時候比較多,發冷的時候比較少,代表病人的元陽很足(免疫系統足) ,這時桂枝加重,麻黃減少,所以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三,芍藥二,麻黃一。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