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甘草四兩(炙)?干姜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經典回顧】 1、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譫語,腳攣急,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2、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后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征象桂枝,因未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亡陽固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夜半陽氣退,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3、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溺,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用法】 1、甘草、干姜的比例是二比一,平常干姜開二錢就己經很重了,嚴重的時候,用到四五錢都可以。2、三碗水煮一碗,每次半碗即可 【組成】 甘草 姜 【功效】 恢復陽氣 【時機】 1、肺虛寒的時候用甘草干姜湯;寒中帶點水飲,就是射干麻黃湯; 2、肺里沒有津液了,肺里虛寒,癥狀:吐涎沫,不咳嗽,不渴,會遺尿,頻尿,頭暈,咽干; 3、胃中虛冷。 4、印堂處有黃色。 【應用】 1、陽虛吐血證。 【現代劑量】 炙甘草20克,干姜10克 【方解】 1、干姜很熱是溫中的藥,可以強化肺陽,炙甘草用兩倍,是為了把腸的津液補足,炙甘草的蜂蜜的黏液,會把津液補足,肺就不會那么燥熱,因此這兩味藥可以強心、強肺、健脾陽。道理同瀉南補北。 2、腸的津液不足,利用炙甘草,甘草被蜂蜜炙過以后,就變成厚味帶著苦味,除了會把腸的津液補足以外,也能夠入心。 【說明】 1、甘草干姜湯出自《金匱要略》,是經方的方根,只有兩味藥,偏性很大,力量很強,是補陽的藥。方中干姜讓身體熱起來,讓陽氣恢復,陽虛的人很合適;炙甘草調和中州,讓中州脾胃比較強,固護水液。 2、干姜與生姜都補陽,干姜主要作用在肺,生姜主要作用在脾胃。去脾胃的水時,用生姜好;去肺里的水,用干姜好。 3、甘草干姜湯是水液沒有辦法固護,往外跑,這是用炙甘草把水液固住,把吐涎沫、口水多固好,把陽固守好。 5、甘草干姜湯的藥性很偏,純補藥,補陽的藥。在藥物動力學方面,偏升,干姜入肺往上走,干姜是散性,甘草是收性,相互節(jié)制一下,不然干姜會把水液散發(fā)太多。 【應用集錦】 1、胸上有寒; 2、鼻子的問題,若鼻水倒流,為肺寒(肺陽不足)→用甘草干姜湯,此為陰證;若打噴嚏,表示肺熱把寒外推,此為陽證。 3、肺中冷之眩暈,流涎,用甘草干姜湯; 4、甘草干姜湯:胸中煩躁急迫,吋吐痰涎。小便不利,世俗稱“夜尿”多為此證。亦可考慮腎氣丸證; 5、胃大量出血,里寒的胃出血用甘草干姜湯; 6、對咽頭痞塞,使用半夏厚樸湯無效時,可試用利膈湯。此方可用于食管癌、食管狹窄、食管息肉、食管痙攣、食管憩室以及咽頭痞塞感、咽下困難等癥。以本方與甘草干姜湯合方或與茯苓杏仁甘草湯合方而用者居多。方中的半夏有治痰飲所致嘔吐、利水飲、下氣、去濕痰之效。梔子則有解心胸間郁熱、排除痞塞、降氣之能。附子則能通陽氣、散雍滯、溫經。茯苓杏仁甘草湯可開陶中痞塞,具有去胸中水,引氣下降之效。 7、手腳出汗,其它地方沒有汗,大便先硬后溏,吃不下東西,是腸胃虛寒、胃氣不足。方用甘草干姜湯或者吳茱萸湯。 8、舌苔蒼白:肺家寒,炙甘草三錢 干姜二錢 -->甘草干姜湯專治肺痿肺寒,上焦虛寒,肺中冷。 9、寒痰、寒濕的位置: (1)寒濕在肌肉骨節(jié)間:附子湯。 (2)寒濕引起的下痢,甘草干姜湯。 (3)寒痰在肺:三物小白散(陷胸湯用于熱實結胸)。 10、大便先硬后溏,小便不利,手腳心出汗而其他地方無汗,就是胃虛了,甘草干姜湯或者吳茱萸湯加減。比較嚴重一點的胃虛寒,用理中湯,最嚴重的人之將亡,用茯苓四逆湯。 11、甘草干姜湯加附子則為四逆湯,加人參、白術則為人參湯。無論四逆湯,還是人參湯,均可考慮用于多尿和足冷的狀態(tài)。 12、吐血之止血: 【比較集錦】 1、單味甘草為甘草湯,加干姜為甘草干姜湯,加桔梗為桔梗甘草湯,加附子、白術、桂枝為甘草附子湯,加麻黃為甘草麻黃湯,加大黃為大黃甘草湯,加藜蘆為藜蘆甘草湯,加桂枝為桂枝甘草湯,加芍藥為芍藥甘草湯。 2、干姜附子湯加甘草為四逆湯,重用干姜為通脈四逆湯,四逆湯加人參為四逆加人參湯,更加茯苓為茯苓四逆湯。 3、(1)上焦寒實:三物小白散 (2)中焦寒實:甘草干姜湯 (3)下焦寒實:大黃附子細辛湯 4、肺痿病證方治表
5、肺痿附方證治表
6、(1)太陰病,手足自溫,比如胃涼、肚子冷,在太陰經的可用甘草干姜湯,加黨參、白術即理中湯; (2)如果伴有手腳涼,就加附子,成了少陰經的附子理中湯; (3)如果脈再弦細、摸得不清楚,就加丁香、花椒等,就是厥陰經的丁附理中湯。 7、(1)甘草干姜湯:厥逆、口干;唾涎沫、尿頻、遺尿、手足冷等。 (2)甘草干姜湯加茯苓、白術則為甘姜苓術湯(腎著湯),以從腰至腳重度發(fā)涼、尿頻而量多為應用指征。 (3)甘草干姜湯加白術、人參則為人參湯,用于具有食欲不振、食后胃脹滿、口中唾液積聚、尿頻而量多、大便軟溏等癥狀,而有手足冷者。 【名家論述】 1、甘草干姜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傷寒,脈浮起來,代表病在表,自己會流汗,就是太陽中風的現象,如果小便數,心煩,微惡寒,照說流汗流多了,小便應該不多,只是中風證,不會有心煩,但是現在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此條在說給病人桂枝湯時要小心,病人里面己經陰虛了,汗流出去,小便又流出去,津液一直在喪失掉,代表里虛己經很甚了,怎么知道里虛很甚,第一心煩,第二惡寒,體能一直在喪失,體溫跟著在下降,病人會感覺到稍微怕冷,就好像失血一樣,血水同源。實際上這個冷是里虛引起的,所以這微惡寒,病人感覺從里面冷出來的,這時候再用桂枝湯攻表,再發(fā)汗,津液會傷得更多,病人會更虛,如果這樣,得之便厥,病人手腳冰冷,所以如果給病人喝桂枝湯,會手腳冰冷的,原來這病人本來就是陰虛的人,就是津液原本就不夠的人,桂枝湯一發(fā)表,津液更不夠了,所以得之便厥,咽中干,津液都沒了,當然咽中干了,煩躁,胸陽也沒了,吐逆,胃里面的津液都沒了,會有反胃的現象,譫語,腳攣急,這時候知道里陽不夠了,就以「甘草干姜湯」與之。 「甘草干姜湯」,就是誤飲桂枝湯的時候,救急的處方,甘草、干姜這兩味藥專門是健脾陽的,馬上讓脾臟恢復功能,脾臟的陰虛掉了,陰就是臟,虛掉就是沒有力了,無津液,功能衰退,所以就是脾臟蠕動變緩,因為脾主四肢,這時候會手腳冰冷。腸的津液不足,利用炙甘草,甘草被蜂蜜炙過以后,就變成厚味帶著苦味,除了會把腸的津液補足以外,也能夠入心,甘草、干姜這兩味藥非常的陽性,干姜和生姜是一樣的東西,生姜的水去掉后就是干姜了,甘草、干姜的比例是二比一,平常干姜開二錢就己經很重了,嚴重的時候,用到四五錢都可以,干姜很熱是溫中的藥,可以強化肺陽,炙甘草用兩倍,是為了把腸的津液補足,炙甘草的蜂蜜的黏液,會把津液補足,肺就不會那么燥熱,因此這兩味藥可以強心、強肺、健脾陽。若厥愈,足溫者,足溫而己,并不代表腳的功能回來,所以腳還會有攣急,這是因為桂枝湯津液發(fā)太多了,人的肌肉、筋都是要靠津液來供養(yǎng)的,「甘草干姜湯」恢復脾陽,熱就會傳到肌肉上,可是津液還不足,所以肌肉還有攣急的現象,有點抽筋的現象,腳沒辦法踩在地上,這時候用「芍藥甘草湯」,當然這甘草也是用炙甘草。 「直指方」曰:甘草干姜湯治男女諸虛出血,胃寒不能行氣歸元,無力收約其血。 平常用的時候,炙甘草用二兩,芍藥用一兩,此「芍藥甘草湯」又名「去杖湯」,為什么?老太太拄著拐杖走,喝了「芍藥甘草湯」拐杖就丟了,馬上會走路了,為什么?因為芍藥可以讓陰,就足靜脈的血流回心臟的速度很快,炙甘草可以健心陽,因為炙甘草讓脾旺起來,土生金,就是進入肺,所以炙甘草可以壯胸陽,讓心肺功能加強,如果有靜脈瘤,可以大劑的吃,如果吃藥后有頭暈現象,是暝眩反應,表示藥很對癥,效果會很好,很嚴重的用二兩都可以,用湯劑比較好。藥行有白芍赤芍兩種,嚴格講兩種的功能差不多,大多開白芍來用。雙腳離心臟最遠,如果腳是冰冷的,就是制造血管中瘀血塊的主因,因此我們看腳是熱的,心血管中瘀血塊就會被化掉。用芍藥甘草湯可以讓腳熱起來,也就是可以去除心血管中的瘀血塊,加上附子更好,己經靠熱藥就把瘀血去掉了,不一定都靠活血化瘀的藥。如果只有手腳末端冷,那么瘀血塊不會制造得很快,所以有人手腳冰冷了很久,也還沒有發(fā)心臟病:如果到了四逆的情形,也就是治到手肘、膝蓋,那么瘀血塊就制造得很快,就會造成心臟病。我們也可以由手腳冷的情況,來判斷病情的進步與否。如果每個人都曉得這種判斷的準則,就可以預防心臟病的發(fā)生;靠西醫(yī)的儀器是沒有用的,等到儀器檢查出來,病人己經死在儀器上面。" 「古今醫(yī)統(tǒng)」曰:芍藥甘草湯治小兒熱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之腹痛。 如果當初開「桂枝湯加附子」就沒有此后遺癥,沒注意到而造成,因為病人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病人陽虛的時候,自汗很多,明明是桂枝湯證,這時候應開桂枝湯加附子,有陽虛時應固表讓津液不發(fā)掉。因為津液不夠,大便就干在里面,通常食物停在胃和十二指腸的地方,食物磨碎后,本來要順著津液下去,可是津液被桂枝湯發(fā)掉了,結果就和胃壁纏在一起了,胃壁沒有黏液,當胃里面的水沒了,臭氣就往上跑,順著血液跑到腦里,譫語,就是胡說八道,遇到這種情形,就給他吃「調胃承氣湯」,為什么叫「調胃承氣湯」,胃把它當成腸,「調胃承氣湯」就是可以把小腸最上面的食物清出來,病人胸滿譫語的時候,壓病人胃的下方肚臍的上方,大約是「下脘」、「建里」的地方頂在這,壓會痛,就是實,就可以攻,這時候給他一點「調胃承氣湯」就好了。大黃在中藥里是屬于通便劑,是『去實』用的,芒硝,性味咸而苦寒,是『攻堅』用的,如果光用大黃,會硬把它拉出來,病人會很難過,會里急后重,排得胃很難過,因為胃里面沒有津液,胃會痛,所以先加些甘草下去和解,因為甘草解毒,把壞的排掉,好的留下,然后用大黃消導下來,食物有硬塊的,用芒硝打散掉,所以芒硝生用,芒硝放在碗里,煮完后,湯沖下去,這樣最強,如果要稍微緩些,把芒硝倒到湯劑里,和一和馬上關火,如果沒甘草,只有大黃芒硝,一吃下去,速度太快,藥還沒吃完,己經要跑廁所了,所以用甘草讓它慢一點。大小承氣湯沒有用甘草,就是取它的快速。臨床上看到皮膚紅疹,舌苔黃黃的,大便不是很好,但是還有大便,摸胃下,會痛,就是食物堵在中焦,食物產生的濁氣上到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膚發(fā)斑,所以誤食桂枝湯的時候,第一個救逆的方子就是「甘草干姜湯」,第二就是「芍藥甘草湯」,第三個是調整胃氣的,就是「調胃承氣湯」,調胃的意思就是把中焦清理干凈,讓上下可以調和,讓病人重新再吃新的食物,再去治療。 「活人書」曰:大抵發(fā)斑不可用表藥,表虛里實者,若發(fā)汗開泄,則更斑爛,宜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證治準繩」曰:破棺丹治疔瘡之氣入腹而危者。有時候腸胃化膿,梗在十二直腸,調胃承氣湯下去可解。 「玉機微義」曰:調胃丸止齒痛,血出不止,用調胃承氣湯為末,作蜜丸服之。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痘瘡、麻疹、癱疽、疔毒、內攻沖心而大熱譫語,煩躁悶亂,舌上燥裂,不大便、或下利,或大便綠色者宜此方。有時小孩受到驚嚇,腸胃就凍結住了,小腸不會蠕動,膽汁就往外流,大便就是綠色,就用調胃承氣湯。 仲景立法,凡表證兼有里證之虛寒者,必先溫其里而后攻表,就是如果有表證兼有里而虛寒的人,一定要先溫里再攻表,如果里證是實的,就可以先攻表再攻里,如果里證是虛的,先把里寒溫起來,再去解表,如果病人身體素虛,體力津液不足的時候,不能用桂枝湯發(fā)表,因為津液不夠,這時候先把里陽壯起來,再去解表,像炮附了就是壯里陽的藥。溫里陽的「四逆湯」,攻表的「桂枝湯」,表里兩治的「桂枝湯加附子」。陰虛還有很多望診可以看,譬如,舌頭伸出來,肥肥厚厚的,舌頭越肥越厚,身體就越虛。虛到命危時,舌頭會像氣泡一樣,遇到這種現象時,不要馬上開「桂枝湯」。 |
|
來自: 仲景中醫(y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