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聶傳安 在網上看到一個標題:《現在的教育就是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人讀書》,不覺啞然。 我沒點開內容看,但我也知道這看似苛刻絕對的文字既是對老師的一些不滿,也是一種希望。 身為師者,的確還需要時時看些書,教學時才能得心應手、從容自若。 如大家都很熟悉杜甫詩《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大家也都知道此詩的背景為“安史之亂”,寫此詩時杜甫正身陷被叛軍所占的長安。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火持續時間如此之長,遠在他地的妻子兒女的生死未卜音信全無! 那么,此時杜甫的家在哪兒呢? 如果我們來看看杜甫的傳記,線索就非常清晰。 (我印象中的杜甫沒有這么高大威猛) 杜甫712年出生于河南鞏縣(現河南省鞏義市);因幼時喪母,無人照看,寄養于洛陽二姑家。 741年(30歲)娶妻楊氏(也算是晚婚),定居祖宅洛陽陸渾莊,自己在長安當個“京漂”。 754年(43歲)夏天,把全家人接到長安南十五里的下社城,此處為杜甫的祖籍。但因天災人禍,長安米貴,族人欺生,無以生存。 754年(43歲)秋天,一路顛簸,滿腹辛酸,杜甫再次將家搬至離長安東北二百四十多里的奉先縣(今陜西蒲城),其縣令是妻子楊氏的親戚(也或是近親)。自己赴長安任職。 755年,“安史之亂”暴發。 756年四月,為避戰事,回奉先將家遷至奉先北面不遠的白水縣(其舅崔頊為白水縣令)。 756年六月,攜家避難至鄜(fū)州(今陜西富縣)羌村(記住“羌村”這個名字)。 756年八月,聽說唐肅宗在靈武(今寧夏寧武)即位,他安頓好家人,只身投之。 路上,被叛軍捉住,押往已淪陷的長安。只因官微職小(估計也是面黃肌瘦,一臉青菜相),不入叛軍之眼,所以身陷長安的杜甫并未受多少管制,行動還算自由。 這個中秋,他寫下了“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次年(757年)春天,花鳥與往前一樣如約而至,但此時的長安更讓人傷感。于是他寫下《春望》。 此時離家、離開親人已近半年。 戰況慘烈,戰事揪心。國破依舊,人亡不知! 于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此時的“家”如果特指自己的家的話,那就是數百公里之外的羌村! 此時詩人僅46歲,但已經“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了 。 余下的一些細節如下: 757年四月,詩人借著晨霧和樹叢的掩護逃出長安,拜謁已在鳳翔的唐肅宗,皇帝感動,親自接見。五月官拜左拾遺(此位雖低,但責任重大,時時在皇帝左右提意見)。 757年閏八月,詩人回鄜州羌村,寫了著名的《羌村三首》。十一月,詩人攜家回長安。 754年出,757年回,用了三年半時間,杜甫的家在長安外繞了一個大大的圈。 但是中國的封建王朝,從此由盛而衰! 身為老師,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我想:被尊重的兩個重要因素是人格與學識。 于我等而言,任重而道遠! |
|
來自: 新用戶8489cL9T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