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吳氏老中醫不僅注重中醫治療,也善于運用西醫診斷技術,服藥期間,詢問腫瘤相關指標,定期復查B超,CT等。注意病情對發展變化,隨癥狀加減用藥。若有復發,可通過中藥扶正驅邪,抑制腫瘤細胞繁殖,讓患者“帶瘤生存”,與腫瘤細胞和諧相處,達到延長生存期的目的。 今天整理一則胃癌的醫案 患者,江某某,男,48歲。1999年10月,在復合麻醉下行胃癌根治術。術中見胃竇部腫瘤約4x3cm,浸潤至漿膜層,幽門下淋巴結數只,最大對如小胡桃。 術后病理顯示,胃竇部低分化腺癌,大彎淋巴結8分之一轉移。術后行LMF方案化療6個療程。 2000年10月,CT檢查:胃癌術后,夷頭前后方均見腫大淋巴結,考慮轉移所致。于靜脈化療3個療程,2001年4月,復查CT顯示:夷頭前后方均見腫大淋巴結,考慮轉移所致。與2000年10月的檢查對比,胰頭后方腫大對淋巴結有所增大,其余情況基本差不多。 停止化療,予放療,僅做一次,病人不能耐受而放棄。 2001年5月,當地醫院PET顯示:中上腹部FDG代謝異常增高灶,結合病史,考慮胃癌術后轉移所致。 當月來診。初診:精神疲乏,動則氣喘,胃納差,頭暈腰酸,背脊酸楚,舌苔薄黃膩,脈濡細。胃脾氣虛,治療以健脾化濕,清郁熱。 方劑:炒白術,灸甘草,陳皮,靈芝草,香扁豆,丹參,蛇果草,蜀羊泉,白花蛇舌草等二十味中藥,每日一劑,水煎服。另中成藥,遵醫囑。 之后2周復診一次,不適癥狀減輕,加減中藥。 2001年10月。復查CT與2001年5月比較,胰頭后方淋巴結明顯縮小。堅持服藥隨訪。2002年11月.復查CT顯示:胃癌術后,脂肪肝,肝內鈣化灶。繼續隨訪未見復發,生活起居如常人。 桂林吳氏老中醫按語 手術后的病人,脾胃受損,多表現為氣血兩虧,脾胃不足。臨床癥狀:精神疲乏,動則氣喘,胃納差,頭暈腰酸,背脊酸楚,舌苔薄黃膩,脈濡細。胃脾氣虛,加之化療對胃脾對損傷,因此,在這個階段,中醫臨癥時,應該著重扶助正氣,調理脾胃功能。 常用太子參,炒白術,懷山藥,香扁豆,制黃精等益氣建中,調理脾胃。化療后,病人常出現惡心,嘔吐,納差等脾失健運,胃失和降的癥狀,可用姜,半夏,陳皮,旋復花等。 李東恒《脾胃論》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說明脾胃在機體發病中對重要作用,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只有脾健胃和,病人才能有精神,胃口才會好,正氣才得以恢復,抗病能力得以增加,生活質量得以提升, 此組方劑應輕靈平和,千萬要保護好脾胃功能。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健脾理氣方法能增強消化腺體對內外分泌功能,能增強小腸吸收功能,改善營養狀況,精神,體力及增強和提高患者對細胞免疫功能。 腫瘤形成為正氣虧虛,瘀毒內結引起。手術之后,可見的瘤體去除,但患者體內郁熱沒有清除,因此應在扶正的同時輔助以清化郁熱來驅邪,以防止煙火未熄滅,疾病復發,常用對白花蛇舌草,蛇果草等。 中醫藥體外抗癌活性篩選中提示,清熱解毒藥抗癌活性最強,比如白花蛇舌草等有明顯對直接或間接抑殺癌細胞、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腫瘤發展。因此,清熱解毒法也是為抗擊轉移治療的重要方法。 胃癌術后常加用一些具有抗癌作用的藥物,如蜀羊泉,白花蛇舌草,蛇果草,八月扎等,兼有白細胞減少加用豬殃様,兼有貧血者加用當歸,杭白芍,枸杞子,制首烏等。胃鏡下見吻合口糜爛加蟬蛻,蒲公英,芙蓉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