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釀的酒出品 文編輯/留凌軒 最早將西游記影視化的,并不是八六版的西游記,也不是1978年日本版的西游記,而是民國時期的一部電影,1927年,在上海上映的一部電影《盤絲洞》。如今的影視作品的拍攝水平,也遠超民國時期了,也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走上了影視化,甚至一些名著,巨著,在一次又一次重拍的路上。 八六版的西游記,八七版的紅樓夢,九四版的三國演義,九八版的水滸傳,已經成為一代人的記憶,而如今新版的四大名著影視作品,已經是耳目一新,從特效到演員,在到服飾、到資本投入,都不可與從前同日而語。 除此之外,金庸的武俠小說,古龍的武俠小說,也都在翻拍又翻拍的路上,很多人看金庸武俠,看的是銀屏,看的是俊男靚女,讀金庸原著者,越來越少了,當然,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大勢所趨了。 也有人認為,影視作品與原著是完全不可比的,因為本質上并不屬于同一類別,認為影視作品更偏向與娛樂大眾,所以很多選角都會偏向于流量明星,而原著更偏向與純文學。 從以上觀點出發,不由得有人會提出一個問題:影視作品和原著之間,有多大的聯系,有沒有可能,影視發展到了一定程度,能取代原著? 第一、影視作品有時候也能超越原著 典型的例子,便是國外的兩部名著《哈利波特》、《權力的游戲》。這兩部影視作品,在特效上塑造了一個活靈活現的神奇世界,超越了大多數讀者的想象,有一種原著所無法睥睨的”魔力“,它們也因此收割了一大批影迷,從而帶動了原著。 然而有些影視作品卻于此相反。 第二、影視作品會固化原著 當出現原著比影視作品更精彩之時,人們會認為影視作品在原著的基礎上跑偏了,如果看到這一類影視作品時,先看影視作品再看原著,會是一種損失,因為一部糟糕的影視作品,或多或者將劇情,角色給固化了。 先入為主,影視作品有時候也有很多誘導性的。 舉個八六版西游記的例子:至今很多人仍認為挑擔的是沙和尚,牽馬的是豬八戒。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可以說成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一千個賈寶玉,一千個孫悟空。 然而被影視作品固化后,便出現了千篇一律的賈寶玉,千篇一律的林黛玉。 您的支持就是,點個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