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堡是位于山西省天鎮縣境內的明長城大同鎮關隘,是長城進入山西的第一堡。新平堡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置,并轄新平、平遠、保平、樺門四堡,即后稱新平路四堡,是路城一級,參將駐地,之外還設哨東路瓦窯口堡。五個堡壘相互策應,構成了抵御外虜的第一道防線。后來又在這五堡北、西修筑了另一道長城,構成了第二道防線,這五堡就處于邊墻之內了。 這里古稱“延陵”,戰國時,將軍廉頗助魏攻燕路過這里,看這里恰與其軍中愛將延陵鈞同名,于是報請趙王在此設“延陵邑”,秦漢時皆為代郡的縣地,其故城遺址在今新平鎮西古城村,現存有東城墻,據考證為漢代遺跡。這里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成祖朱棣曾御駕親征,在此地與瓦剌首領順寧王馬哈木決戰。后嘉靖年間在此設堡,進一步完善了這里的軍事管理體系。新平堡管邊46里,邊墩82座,火路墩42座,官兵2956名,成為大同鎮八大路城之一,當時新平路的參將及其他軍政官員皆駐扎于此。 清朝時,雖然其國家政治、軍事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新平四堡為極邊四堡,仍然為軍事重戍。清雍正三年(1725),將天成衛、鎮虜衛合為天鎮縣,此地開始由天鎮縣管轄,因此當地就有了“先有新平堡,后有天鎮城”的口頭禪新平堡為方形,大同總督翁萬達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筑,隆慶六年(1572)增修。其周長3000多米,高9米,設北、東兩門,北稱新遠門,東稱拱化門,城門上均置關樓(今已不存),東南角還有文昌閣。堡內除護佑一方平安的關公廟、城隍廟、真武廟外,還有火神廟、白衣庵、北岳廟、財神廟、鎮邊寺、金佛寺等眾多古代社會民間神仙居住之所。 新平堡內保存有大量的明清古居,有進士第、牌坊、東西衙門等,保存最好最完整的當屬參將馬芳的府邸。其位于古堡的東街,院落坐北朝南。大門磚雕精致秀雅,迎面3.5米高的照壁上壁心為福祿壽三星宴樂圖,四角是形象逼真的珍奇異獸,壁頂斗拱五朵,如意花綿繞,壁座為對稱式五級須彌刻花,擁中間異獸。照壁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個四合院,各有正房三間,南房三間,西院有西房三間,東院有東房三間。 馬芳為明朝邊帥著名將領,其威名聲震邊陲,簡直可以說是俺答汗的命中克星。他本是河北蔚縣人,10歲時被俺答汗部掠走,當了一個放牧小奴隸,后借機逃回來,投奔大同總兵。從此一路高升,至嘉靖二十九年(1550),任新平堡參將。從此俺答汗部再也討不到便宜,甚至有一次親率300余騎,直搗俺答汗營,明史評價其“大小百十接,身披數十創,以少擊眾,未嘗不大捷”。后任薊州鎮副總兵,曾與總兵一起擊退10萬騎蒙古土默部。又曾率部一晝夜急馳500里至山西,與俺答汗部作戰七戰七捷。 堡中心有玉皇閣,亦名鎮邊樓,是全堡的制高點。閣為歇山頂式樓閣,閣上飛檐伸展,閣內彩繪逼真。閣下為十字相交的道路,至今仍是車水馬龍的交通要道,道路兩邊商鋪林立,明清建筑與現代建城相間,行走其間,仿入另一個時空。 當戰爭的硝煙散去,明王朝與俺答汗部達成了“封貢通市”的協議,雙方在九邊各鎮共開設馬市11處。新平堡馬市,又稱西馬市,位于新平堡鎮西馬市村北約30米的長城東側。互市期間,蒙古部落派300名兵士駐于城外,大明王朝派500名士兵駐于市場之內,維持秩序,維護公平交易。 明朝邊貿市場分大小兩類,“大市”一年開一次,參與互市的主要是部落酋長和貴族,一般部族成員則參與“小市”貿易。在大同鎮有三處貿易城堡,即新平堡、得勝堡、守口堡。這些都是歲開一次的大市,屬定期、定額的貿易往來,類似于曾經的廣交會,雙方都是早早籌備,所有貿易都是在官府的嚴密監控之下。開市之后,還有賞宴,類似于現在的慶功晚宴之類。 歷史上這里駐軍繁忙,眾多兵丁在此成家立業,世守邊 、關,因此這里也出現了軍民混雜居住的局面。古鎮因軍而顯,因商而富。這里是晉商離開中原的最后一站,在此居住的晉北巨商也曾富甲一方,將商業地盤直接擴張至俄羅斯。 新平堡小百科明史記載,隆慶五年的第一次貿易情況,農歷七月初三至十四,官市貿易黃臺吉、擺腰和兀慎部售馬726匹,價4253兩白銀;民市貿易,馬、騾、牛、羊共400頭,這三部的人來此做賣買,明廷還給他們發錢,名為撫賞費,當時支出500兩。
文章內容來源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轉載請注明出處! |
|
來自: 哲齊66 > 《長城 黃河 太行 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