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9年冬天一個人駕車去大同周邊考察的,當車開到大同北部天鎮縣境內,天高云淡,山巒起伏,一派塞外風貌。加之冬天寒風蕭瑟,蒼涼之感油然而生。我先到了山西最北部的古堡新平堡,不過那里因為多年修葺古堡風貌已經留存不多,后來正準備離開時一回頭發現遠處山崗上還有另一座古堡,堡門堡墻都還在,東門還有刻字,于是前往拍攝了以上視頻。 隨后我又陸續去了鎮邊堡和得勝堡,感覺后世維修痕跡太重,于是只剪輯出了的保平堡的視頻。 鎮邊堡 鎮邊堡位于山西省陽高縣境內。明長城大同鎮重要關堡。據《三云籌俎考》載,鎮邊堡原非官設駐兵這城堡。嘉靖十八年(1539)更筑此城,以守備駐之,并以鎮邊堡名之。萬歷十一年(1583)磚包。城周"三里八十步,高四丈一尺"。明時鎮邊堡分守長城"二十一里,邊墩三十座,火路墩六座"。今城堡已毀。長城出鎮邊堡向西約4公里出陽高而進大同市。這段黃土夯筑的長城墻體較為完整。 得勝堡 得勝堡是明長城的重要軍事邊堡,也是蒙漢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節點。不僅軍旅文化、邊塞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民族融合文化尤為豐厚。據李大鈞、李大宏合著《大同晉商》介紹,隆慶五年(1571年),明王朝在得勝堡舉行隆重敕封儀式,封蒙古首領俺答汗為順義王,后又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開放大同、宣府等地"立互市"。萬歷五年(1577年),又在長城沿線新平堡、助馬堡等地設10個互市點,馬市數十年高度繁榮,推動了明代晉商的興起。 新平堡 新平堡緊畔長城,據《讀史方輿紀要》載:此堡為"嘉靖二十五年(1546)置,隆慶六年(1572)增修。周三里有奇,……嘉、隆中,屢為寇沖。歸款后,設市口于此,亦要地也。"新平堡城設北、東兩門,北稱鎮虜門;東稱迎恩門。城門上均置關樓,東南角置文昌閣。城內布局以主道十字街式并分布南北縱橫十六小街,屬典型的長城城堡布局,它既方便于出行,又考慮到軍事作戰的需要。北、東街主要為商號店鋪,西街為守備府第。并有真武廟、城隍廟、火神廟、白衣庵、北岳廟、財神廟、鎮邊寺、金佛寺、關帝廟等眾多社會、宗教活動場所。堡墻多已被人為所毀,仍可看出殘存的夯土城墻與城堡建筑的規模。城堡中有一座磚木結構的鼓樓名為玉皇閣。現在是一座古鎮。 保平堡 保平堡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筑,周長一里七分。城墻高3.6丈。筑有東門。東門高5米,寬3米,進深11米,磚券門洞,門有石額"鎮云"。此堡堡址海拔1255米,占地41畝。這個堡是嘉靖年間修筑長城,又修筑和長城相配合的五堡(新平堡、樺門堡、保平堡、平遠堡、平定堡)之一,西面距長城1公里,南面和樺門堡、北面和新平堡相呼應,當時屬大同鎮新平路直屬戍堡之一。 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軍事堡寨作為明長城軍事防御體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理應得到重視和保護,然而明長城沿線大多數的軍事堡寨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遭受嚴重的破壞,保護現狀不容樂觀。山西省地處明長城軍事防御時期的核心地帶,境內留存了大量的軍事堡寨,除少數入選為歷史文化名鎮(村)外,多數未入選的堡寨則面臨如下的困境:生態環境脆弱、文化遺產“孤島化”和“邊緣化”、遺產本體遭受破壞、經濟社會發展遲緩等。如何使這些歷史遺產保存下去是我們亟待我們思索的問題。 文章最后 衷心祝愿我們的祖國早日擺脫疫情困擾 大家能無遮攔地面對陽光與友情 一起去探訪有價值的古跡 歡迎大家定制八月來山西游學考察的線路 自駕和集體出游皆可 可以自選景點 自選就餐和住宿 六人以上即可成團 山西古壁畫游學帶隊講師~酸秀才,從事文化紀錄片創作20多年,酷愛山西本土文化,熟悉山西文物資源,特別是對于山西古代壁畫有深入研究和自己獨到見解, 一、 改變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老一套 游學當晚贈送大家一堂專業壁畫課 了解壁畫前世今生 讓大家有更多收獲 二、 攜帶無人機可以讓大家 從空中觀看古建全貌和周邊環境 對古建筑格局有更直觀了解 三、 游學過程中酸秀才會 拍下您游學的鏡頭 隨后專業編輯成山西游學配樂mv (一眼千年)免費贈送給您 高清視頻文件 留下美好的回憶 如以下視頻 以下為參加過往游學師友的留言 如果想關注本公號 觀看以往視頻 |
|
來自: 酸秀才d3w0wg0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