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作者】 張仲景 【出自】《傷寒》 【傷寒】 1、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四逆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組成】 人參 甘草 茯苓 姜 附子 【時機】 1、四逆湯癥有煩躁。人參補津液,茯苓除煩燥。 【應用集錦】 1、(1)普通情況吃飯太快,胃虛熱打嗝,用橘枳姜湯、橘皮竹茹湯; (2)胃虛寒打嗝,用吳茱萸湯; (3)癌癥病人,到最后的胃氣欲絕打嗝,方用茯苓四逆湯,或者通脈四逆湯。 2、重病時煩躁+自汗如注,可用茯苓四逆湯。 3、大便先硬后溏,小便不利,手腳心出汗而其他地方無汗,就是胃虛了,甘草干姜湯或者吳茱萸湯加減。比較嚴重一點的胃虛寒,用理中湯,最嚴重的人之將亡,用茯苓四逆湯。 【比較集錦】 1、如果沒有煩躁的四逆,就用一般四逆湯即可; 2、如果津液不夠,沒有煩躁,有發汗吐下,就用人參四逆湯; 3、沒有被汗,手腳冰冷的,就直接用四逆湯。 4、干姜附子湯加甘草為四逆湯,重用干姜為通脈四逆湯,四逆湯加人參為四逆加人參湯,更加茯苓為茯苓四逆湯。 5、(1)茯苓甘草湯: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 (2)腎著湯:甘草二兩 白術二兩 干姜四兩 茯苓四兩 6、干姜附子湯、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茯苓四逆湯比較
【名家論述】 1、茯苓四逆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什么時候用到茯苓四逆湯?發汗或汗下,有使其陰虛者,有使其陽虛者,有使其陰陽兩虛者。陰虛者可任其自復,陽虛者用「干姜附子湯」,陰陽兩虛者,用人參四逆湯。發汗以后,表陽很足而里面津液不足的時候,就慢慢等他恢復,傷寒家開的是陽藥,很少用補陰的藥,如果陰虛陽足的,就是腸胃功能很好,就慢慢等它恢復就好了,如果是陽虛了,用干姜附子湯,如果是陰陽兩虛,人參四逆湯,發汗了以后,手腳冰冷脈徽弱的就用四逆湯,如果病人有煩躁的現象,煩躁為什么?就是水氣往上沖了,人身體虛了,虛熱在上面,上焦太熱了,津液沒有了,下焦的水往上冒,身體又不受,所以就用人參四逆湯加茯苓,把水往下消導,小便排掉就可以了,經方中用藥常常補瀉兼施,例如金匱腎氣丸也是如此;所以張仲景在用四逆湯救逆的時候,病人只要陽在,就不會有事,陽足代表身體腸胃功能還好,吃一吃就補回來了,陽虛了就很危險,陽不足就代表臟腑的吸收功能不行了,這時候就要用藥去控制他,陰陽兩虛的時候也需要用,陰陽兩虛開四逆湯加人參,也是壯里陽的藥,陰的部份用人參去補。 「本草」:茯苓可以利水除煩健脾,常吃茯苓壽過百歲,用到茯苓四逆湯時,一定是手腳冰冷的,手到肘腳到膝,脈都快斷掉,吐出的氣是冷的,叫四逆,嘴巴津液還很足或很干,四逆湯就會好。很煩躁才是茯苓四逆湯。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以「茯苓」為君藥,以煩躁為目的也,「本草」云「茯苓主治煩躁」,可謂古義。四逆湯證,汗出而煩躁不止者,非此方不能救。如果沒有煩躁,就是「人參四逆湯證」。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