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與地支合稱為干支,它是我國先民創造出來的用來記數、記序、記時、記空間方位的符號系統。 天干共有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怎么來的?從考古和文字方面的資料中還是追尋到了一點信息。 《史記·律書》中有十母、十二子的記載,十母就是十天干,十二子就是十二地支。把干支比喻成母、子關系,而不說成父、子關系,顯然有一定的母系社會的遺跡。 也有人從字形探討干支的來源,因為中國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文字的形象蘊含著內在的意義。甲字像植物的果實,露出的尾巴好似果子的柄;又好似動物的硬質外殼,《史記》就認為是“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字《漢書》解釋為“奮軋于乙”,意思是植物剛發出嫩芽,還埋在土里,被土壓成彎曲狀,正要奮發向上的樣子。 《史記》認為是“萬物之辛生,故曰辛”,字形也似植物開始欣欣向上的樣子。地支用字亦多取象于字形,但文字記載并不多。 有了天干地支,遠古時代的人們就根據晝夜規律開始用干支記日,因為,當時的人們首先感受到的應該是“日”的概念。這種用文字記日法與結繩記事相較,是一個偉大的質的變化,是文明的跨越。從今天掌握的資料看,甲骨文中已經有了干支記日的記載:“在甲辰日,起大狂風,月食……在乙戌日……五人……”(見《殷墟書跡菁華》)。 干支記日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說法不一。據傳說是起源于黃帝時代。 《史記·殷本紀》有“甲子日紂兵敗,衣寶玉衣赴火而死”。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荒淫帝王,亡國是必然的。但死時也很講究,穿上珠寶玉衣,再赴湯蹈火。這句話卻給我們留下了干支記日的證據,說明在公元前11世紀已經用甲子記日了。也有學者考證,至遲到春秋時魯隱公即公元前722年起,直到清代宣統三年(1911年)都是連續干支記日,已有了2600多年的歷史。 實際上,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舍棄干支傳統記日法,只不過公歷記日占了主流而已。那么,究竟是怎樣運用天干和地支記日的呢? 首先要了解天干、地支是怎樣組合為六十甲子的(見表)。 我們知道天干是十位,地支是十二位。天干的第一位甲與地支的第一位子相配為甲子,天干的第二位乙與地支的第二位丑相配為乙丑,依次按順序進行組合,到第十一位時天干用完了,就再從甲字開始按順序組合。 到第十三位時地支用完了,就再從子字開始按順序組合,如此循環,等到天干和地支同時用完了,恰好是六十之數,俗稱六十甲子。 因為以甲為首的天干參加循環了六次,而以子為首的地支循環了五次,又稱六十花甲子。 用六十甲子記日,60天就是一個大周期,大約相當于現在兩個月的時間。入們在晝夜交替中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夜晚滿天星斗,月亮時圓時缺,圓若玉盤,缺若蛾眉,不到30天周而復始。或許月亮的盈虧引起了月的觀念,用干支記月也就隨之產生了。 干支紀月在《史記·歷書》中有記載“大余五十四,小于三百四十八”。這里的大余是一年中按干支紀日所余下的日數。全年六個大月(180天)、六個小月(174天),合計354天,而干支紀日60天一個周期,五個周期是300天,恰好剩余54天。 又因為一個朔望月是29天多一點(29.53天),全年除12個朔望月還剩余348分。可以說,在漢代就已經用干支紀月了。干支紀月的月份地支是固定不變的,即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 但天干不是固定的,這就要根據該年的年干來推算。推算月干有一首歌訣,其歌訣如下: 甲己之年丙作首, 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之歲尋庚上, 丁壬壬寅順行流。 更有戊癸何處起? 甲寅之上好追求。 這首歌又叫五虎遁。遁是跑的意思。寅是正月的地支,寅為虎,從正月老虎開始依次趕著往前跑即推算。而且,正月的起點只能是甲寅或丙寅、戊寅、庚寅和壬寅這五個干支,所以叫五虎遁。 具體推算月干的方法是: 甲己之年丙作首,即:年柱的天干為甲或己的。 比如2004年是甲申年,1999年是己卯年,年上的天干是甲或己,正月的干支為丙寅、二月為丁卯、三月為戊辰…… 乙庚之歲戊為頭,即:年柱的天干為乙、庚的,正月為戊寅、二月為己卯、三月為庚辰…… 丙辛之歲尋庚上,即:年柱的天干為丙、辛的,正月為庚寅、二月為辛卯、三月為壬辰…… 丁壬壬寅順水流,即:年柱的天干為丁、壬的,正月為壬寅、二月為癸卯、三月為甲辰…… 更有戊癸何處起,甲寅之上好追求,即:年柱的天干為戊、癸的,正月為甲寅、二月為乙卯、三月為丙辰…… 古代的人們在暑往寒來、春華秋實的生活體驗中逐漸認識了年的存在,產生了年的概念。用干支紀年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測定了回歸年的近似長度,《尚書·堯典》中說“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一年366天。殷代后,認定一個回歸年是365.25日。 到秦漢時,規定這個數值為“歲”。需要注意的是年和歲的含義是不同的,年是以月亮運動為依據的,是陰歷的時間單位,從陰歷的正月初一朔日到十二月三十日(有時是29日)也就是354天為一年。而歲是地球繞太陽一周所需要的時間即365.25日,是陽歷的時間單位。我們過春節都說是過年,而沒有人說過歲。 不過,人的年齡要稱為歲,可能與太歲紀年法有關。所謂太歲紀年,就是木星紀年法,木星就是太歲。太歲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是十二年(11.86年),恰與十二地支相對應。 2007年是亥年,俗稱豬年,太歲在亥方,即西北稍偏東的方位。俗話說“不能在太歲頭上動土”,就是在這一年中不要在亥的方位動工修造。 今天我們常說的陰歷,實際是陰陽合歷,比較準確的說法應當叫農歷。它是把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即一個朔望月作為一個月,同時又把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即回歸年作為一年。這種歷法的長處在于月相代表著日期,比如每月的初一必為朔日,絕對看不到月亮。十五、十六必為滿月,七、八是上玄月,二十二、三是下玄月。 同時,又與一個回歸年的春夏秋冬相協調,是很符合我國農業立國的國情的。 干支紀年法是按照六十甲子的順序逐年流轉的,2006年是丙戌年,那么,2007就是丁亥年,2020年為庚子流年,2021為辛丑流年,依此類推,到2044年又到了下一個甲子年,60年一個周期,如此循環往復。入到六十歲稱花甲,就來源于此。一般來說,人一生只能經過一個甲子年,若能遇上兩個甲子,那是非常幸運的了。 干支紀時在《漢書》中有“甲夜”的記載,到了魏晉時將夜間分成五個單元,叫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己夜,大約與后來的五更相對應。 我國干支紀時的形成較之干支紀年、紀月、紀日都稍晚一些,到了24小時的時序從西方傳到中國后,十二時辰與鐘點的對應就非常清晰了。 時辰與鐘點的對應是這樣的: 子時—23點1分到次日的1點0分 丑時—1點1分到3點0分 寅時—3點1分到5點0分 卯時—5點1分到7點0分 辰時—7點1分到9點0分 巳時一9點1分到11點0分 午時—11點1分到13點0分 未時—13點1分到15點0分 申時—15點1分到17點0分 酉時----17點1分到19點0分 戌時—19點1分到21點0分 亥時—21點1分到23點0分 需要說明的是,子時是跨越了前一日的最后一個小時和后一天的最早一個小時。每一天的第一個時辰是子時,也就是說,前一天的晚上11點以后就已經是后一天的子時了。 換句話說,晚上11點零1分開始就是第二天了。那么,由此說來,每年中央一臺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按照農歷的紀時法,晚11點就進入新的一年了,為什么要等到公歷紀年法的零點才撞鐘而辭舊迎新呢?新的一年不是遲到了一個小時嗎? 要知道,我們是按照農歷喜慶春節的,就應當在進入子時的那一刻撞鐘才對。 時辰與鐘點的對應關系是固定不變的,而天干是變動的,這就要配上時干。配時干與配月干有某些相似,但依據不同。配月干是依據年干,而配時干則依據的是日干。 有首歌訣專供配時干使用: 甲己還作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處發,壬子是真途。 甲己還作甲—日柱的天干是甲或己,時柱的子時為甲子,丑時為乙丑,寅時為丙寅,以此類推。 乙庚丙作初—日柱的天干為乙或庚,時柱的子時為丙子,丑時為丁丑,寅時為戊寅,以此類推。 丙辛從戊起—日柱的天干為丙或辛,時柱的子時為戊子,丑時為己丑,寅時為庚寅,以此類推。 丁壬庚子居—日柱的天干為丁或壬,時柱的子時為庚子,丑時為己丑,寅時為庚寅,以此類推。 戊癸何處發,壬子是真途—日柱的天干為戊或癸,時柱的子時為壬子,丑時為癸丑,寅時為甲寅,以此類推。 現舉例加以說明:2007年農歷12月25日中午12點25分,這一天的干支是丁丑,根據“丁壬庚子居”,其時辰從庚子推到午時為丙午,丙午即為時辰。 以日干為依據推算時辰干支的歌訣叫五鼠遁,子為老鼠,追著老鼠向前跑,而且起點只能是甲子或丙子、戊子、庚子和壬子,所以叫五子遁。 天干、地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這種歷法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據有人推算,若從黃帝建立甲子元年始,到1984年甲子已經是第79個甲子周期。按每個甲子是60年算,那么60X79=4740年,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有如此久遠的歷法歷史。 或許有人疑問,為什么我們中國采用干支歷法沿用數千年而至今不衰?這確實是一個“謎”,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我個人膚淺地認為,中國文化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卻包含著非常神秘的意義。天干、地支的配合,是遠古先人們“仰則觀象于天,俯則察法于地”的智慧的結晶。 天干就相當于天,大宇宙;地支就相當于地,承載萬物的大地。天干、地支中包含著天地運行的大規律,當然也包含著因天地運轉而產生的天災人禍。并非危言聳聽,文獻記載了很多帶有災害,性的干支年份規律,現舉以為證: 《婁景書》是秦始皇時婁景先生寫的一部推測60年即一個甲子周期日月災荒、農業收成的書,其中對乙酉年的推測是: 乙酉年來雨水傾,夏秋流郎略有增。 高鄉須有田和稻,豆麥桑麻總不成。 烏金赤腳兄弟好,客般入市過門庭。 疾病沿來多饑死,路旁死尸兩邊停。 《婁景書》說每逢乙酉年往往會有水災,真的嗎?不妨向后簡要回顧一下:1849年、1909年都是乙酉年,歷史資料記載確實發過大水,是災荒的年份。不少人經歷過的1969年也是乙酉年,當年的水災至今還記憶猶新,正應了《婁景書》所言“乙酉年來雨水傾,夏秋流郎(指雨水)略有增”的預言。 南宋人柴望作《丙丁龜鑒》一書,他認為,凡是丙午、丁未年,國家沒有內禍,就有外患,而且列舉了大量的例證。 比如,宋欽宗靖康元年是丙午年,靖康二年是丁未,金人攻破汴京,俘虜了徽宗和欽宗,兩個皇帝成了階下囚,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 假若柴望所言不足為信的話,那么年齡稍長的人經歷過的1966年是丙午年,1967年是丁未年,當然這個今天我們先不討論。 人生在世,都有生老病死、吉兇禍福、貴賤貧富,探求、關心個人的命運就是一種自覺不自覺的必然。干支歷法很自然地成為人的出生時間的記錄,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和時干支合計為八個字,稱為八字,又叫四柱。 每個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出生時間,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四柱八字。起初,用出生時間尋求命運之理或許僅僅是一種嘗試,但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專家、高手們不斷歸納、總結,四柱八字術就逐步發展、完善起來。 到了唐末五代時,就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四柱理論體系,直到今天,四柱仍在民間廣泛傳播。除了干支紀年、月、日、時外,還有一套似乎與六十甲子不相干系的六十甲子納音系統,其功用主要在于術數預測,亦作簡要介紹。(此文已經太長,下一篇會簡單說一下納音五行相關知識) 北冥木木,專注易經原理解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