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豉湯 【原文】 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作者】張仲景 【來源】《傷寒論》 【經典回顧】 1、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惱,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傷寒) 2、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傷寒) 3、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傷寒) 4、凡用梔子豉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傷寒) 5、陽明病,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宜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傷寒) 6、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惱,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傷寒) 7、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傷寒) 8、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金匱) 【用法】 1、不要將豆豉煮爛了,所以先煮梔子。 【劑量】 1、梔子一般五錢,豆豉也是五錢。 【組成】 梔子 豆豉 【時機】 1、煩躁的第一方,但一定是晝夜都煩躁,病人虛熱。虛癥的脈按下去就沒有了,舌苔是淡黃;實熱是干深黃。 2、一般是病后調理的藥,病治好了,還有些后遺癥時用。 3、梔子豉湯是在治療虛熱的時候使用的,在病要好了的時候。如果病正熱利下重的時候,你開梔子豆豉,一點用都沒有,那是螳臂檔車,沒有用,完全沒有用。 【方解】 1、梔子質輕,去虛熱。和實熱相比,虛熱的舌苔是淡黃不是干裂的黃;脈重按就沒有了; 2、豆豉生胃的津液。心中懊惱,是指胃里怪怪的。 【應用】 1、臨床上用這梔子豉湯一個禮拜,急性肝炎的指數就退掉了,還有更好的藥在后面,這只是最初期的。虛煩不得眠、心中懊儂、小便黃黃的、吃東西吃不下去、手腳沒有力、惡心、想吐,都是肝炎的癥狀; 2、食道方面的病梔子豉湯證很多很多,比如食道炎、食道憩室等。只要癥狀符合就可以大膽用藥,效果都非常好; 3、虛煩不眠,大多起于熱病之后,余熱未清,正氣未復之時,「梔子豉湯」實有特效。 【說明】 1、腸胃虛寒的人少用梔子豉湯,因為它是寒涼的藥。 【應用集錦】 1、(1)肝炎出現的現象都是濕熱:小便黃、惡心、無胃口、胸脅苦滿、往來寒熱,小柴胡湯加減很快可以將肝炎治好,不管是B還是C肝。如果沒有胃口(因為肝腫起來頂到胃了), 加白術、茯苓(多一些,因為利濕)、郁金(平肝氣,郁結在那里,郁金可以將之打開);如果身發黃,加茵陳(去黃);如果虛煩不得眠,加梔子。藥要吃到一切正常了; (2)臨床上用這梔子豉湯一個禮拜,(初期的)急性肝炎的指數就退掉了; (3)虛煩不得眠、心中懊儂、小便黃黃的、吃東西吃不下去、手腳沒有力、惡心、想吐,都是肝炎的癥狀; (4)小柴胡湯是預防肝炎的處方。 2、梔子豉湯:邪在心胸結聚,以指探按骨間則痛,心下、從劍突下至臍上之間,按之濡弱空而無物,若按之腹底,則郁悶不可奈;胸中煩熱不得眠,劇者,煩悶不安,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或身熱手足溫,或胸中窒而不能食,或結痛。 3、梔子豉湯:如果邪已結聚于心胸骨間,觸按之則痛,雖不見心下濡弱,亦屬梔子豉湯證 4、因為陽虛而陰不守,故無法入睡,用酸棗仁湯、梔子豉湯。 5、梔子三錢 豆鼓三錢 半夏三錢 --> 虛熱、濕造成失眠。 6、身熱、心中懊憹、饑餓而不能食、僅僅頭部汗出,梔子豉湯。 7、(1)食道炎癥 A、很少導致噎嗝,因為食道很有彈性。 B、食道炎癥會導致食道的反流,一是食道下段的括約肌易受情緒影響,患者大多情緒不好、煩躁;二是反流刺激。可以選梔子干姜湯或者梔子豉湯。 C、食管上段的疾病常有食道燒灼,多見熱證,可用《溫病條辨·上焦篇》的宣痹湯和三香湯,兩方都是治療熱證的。 (2)食道上段的疾病,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湯,常用于食道癌。 (3)食道下段的疾病, A、脾陽虛,便有微溏者,用梔子干姜湯; B、純粹的熱證,用梔子豉湯。 (4)其它: A、治療食道疾病,也可以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湯合梔子干姜湯。 B、如果在上焦,可以用宣痹湯或三香湯合梔子豉湯。 C、臨床上不考慮寒與熱,就用梔子干姜湯或梔子豉湯都會有效。 8、陽明病內有郁熱的時候,如果還沒有身發黃,梔子豉湯,已黃宜梔子柏皮湯。 9、(1)一種是陽明經熱,一做事就滿頭大汗,用白虎湯; (2)失眠的但頭汗出,如果有陽明燥失,用承氣湯; (3)虛癥的但頭汗出,用龍骨牡蠣; (4)脈沉細而但頭汗出,如有柴胡癥,小柴胡湯。少陰癥不會有頭汗出; (5)濕家會但頭汗出,脈沉細,小便不利,用小便解。不能攻下; (6)陽明證,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身必發黃,渴欲飲,茵陳蒿湯; (7)但頭汗出,饑不能食,胃中虛熱,梔子豉湯; (8)但頭汗出、上半身有汗都是身體內有濕,防己黃芪湯之類。 【比較集錦】 1、(1)梔子甘草豉湯:梔子豉湯癥加呼吸困難,斷斷續續,和短氣不同,短氣為呼吸急促,有力而短;少氣為吃力緊迫之征。故加甘草。 (2)梔子生姜豉湯:由氣逆致嘔,故加以生姜和胃止嘔。 (3)枳實梔子豉湯:若胸中痞滿者,于梔子豉湯中加枳實 2、陽明病的腹滿而喘者,大多為大承氣湯,因為胃中有熱結、心下又有水氣,故有腹滿而喘、短氣,且有潮熱。但是如果有咽燥、口苦而無短氣之征,當熱在上,梔子豉湯,如果渴,白虎湯。 3、(1)滿而不煩: A、熱氣入胃之實滿,以承氣下之; B、寒氣上逆之虛滿,以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溫之。 (2)煩而不滿: A、熱邪入胸之煩,以竹葉石膏湯清之; B、余邪在胸之煩,以梔子豉湯解之。 (3)既煩且滿,熱與氣結,壅于胸腹之間,用梔子厚樸枳實湯。 4、(1)黃連阿膠湯主治翻來覆去激烈煩躁的失眠;煩躁程度高,屬于心陰虛。 (2)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治神經創傷、神經敏感易驚所引起的失眠; (3)睡不沉,或是夢中情境多與色情有關的,是桂枝龍骨牡蠣湯的主治; (4)淡淡的煩躁加上胸口食道悶時(腎氣上、心氣下杠到了)用梔子豉湯(虛熱)、梔子干姜豉湯;或者是百合湯、甘麥大棗湯等等方劑的主治 (5)酸棗仁湯主治的,則是心中淡淡的煩躁的失眠,煩躁程度最低。屬于肝陰虛。以病因而論,是這個人一直忙,沒機會睡好,等到有時間休息了,卻發現睡不好了。酸棗仁湯是真的很虛的病,是因為虛而產生的煩躁,所以煩躁不厲害。 5、傷寒,麻黃湯發汗之后,有兩種情形會心煩: (1)表邪仍不解,表證仍在,脈浮數,可改用桂枝湯調和營衛之法, (2)汗后邪去,表證已解但有余熱留擾胸膈,則用梔子豉湯以清熱除煩。 6、虛與實: (1)心下痞軟:心下、從劍突下至臍上之間,按之濡弱空而無物,若按之腹底,則郁悶不可奈。如果心胸煩躁,此為虛煩。方如梔子豉湯、大黃黃連瀉心湯 (2)若按之必硬,或痛者,皆實邪致煩,其治法或柴胡輩,或調胃承氣;其劇者,大陷胸湯,或瀉心輩;大率實邪在脅下、心下者,以其實證表現為依據。 7、陽明病: (1)梔子豉湯:脈浮而緊(非胃實熱),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熱在上, (2)大承氣湯:脈或沉遲(胃結實熱),腹滿而喘,胃中已成熱結,而心下又有水氣,故有腹滿而喘、短氣、身重,而無咽燥、口苦之象,熱在腸胃,發熱汗出不惡寒,有潮熱,潮熱為胃實之候。 (3)白虎湯:梔子豉湯癥發渴時用白虎湯,以除其內熱。 8、心中疼熱: (1)梔子豉湯: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儂,饑不能食,但頭汗出。梔子豉湯僅為心中疼熱,邪氣郁結,而無水氣,且無虛寒之候。 (2)大陷胸湯:結胸,心中懊儂。 (3)厥陰癥:心中疼熱,饑不欲食,四肢厥逆。 【名家論述】 1、梔子豉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梔子,這藥專門能去上焦的熱,上焦就是講肺、心,梔子去上焦的熱和石膏不同,石膏去的是實熱,梔子去的是虛熱,實熱和虛熱病人都會感覺煩躁,但是虛熱的人舌苔是淡黃,實熱的舌苔黃而且干燥,還有看脈的力量如果是比較無力,重按就不見了,就是虛熱。臨床上看到病人有黃疸的時候,看到的是虛熱,現代說的急性肝炎也可能用到梔子。 豆豉這藥本身也會發汗,但是沒有桂枝麻黃那么強,是介于補藥和發表中間的藥。發汗吐下,會給病人發汗一定是有表證,汗吐下就是水已經去掉了,水去掉的同時,病人身體是很虛弱的,因為津液傷到了,如果半夜津液慢慢回來,胃口開了,吃東西就好了,就不用管他了,有的人沒有辦法恢復,就變成虛煩不得眠,如果嚴重的時候,就會反復顛倒,就是在床上睡不著,翻來覆去,心中很懊儂,就是心中很煩悶,胃里面怪怪的,所以梔子豉湯,這個藥是病后調理的藥。少氣就是四肢沒有力量,手腳的力量不夠、加甘草進去,甘草能健脾胃,能解百毒,除去胃中壞死的食物。若嘔者,加生姜,生姜本來就是除煩止嘔的,為什么不加半夏?因為這劑藥是調理的,半夏是治病的,不需要用半夏那么強的藥,因為胃中沒有停水,發汗吐下后,津液才剛回來,還下是很足,用了半夏又會把津液去掉,所以只用生姜;金匱中治療妊娠、嘔吐不止的干姜人參半夏丸,孕婦吐水不止,就一定要用到生半夏。 臨床上用這梔子豉湯一個禮拜,急性肝炎的指數就退掉了,還有更好的藥在后面,這只是最初期的。虛煩不得眠、心中懊儂、小便黃黃的、吃東西吃不下去、手腳沒有力、惡心、想吐,都是肝炎的癥狀,所以一般身體虛的時候,一發表。發完后才會有這種現象,就用這方,所以這方是病后調理的湯劑。 因為血虛,常常晚上睡不著的時候,灸灸「三毛」,睡不著、虛煩的時候,魂在眼睛上面,「三毛」剛好在肝經脾經交會的地方,因為脾是生血的,肝是藏血的,灸它的時候,血馬上就進入肝,魂就歸肝,自然就睡了。 梔子一般五錢,豆豉也是五錢,不要把豆豉煮爛掉了,所以先煮梔子。 梔子豆豉兩者皆屬苦寒之品,苦可清心除煩,寒可消炎退熱,且「梔子」能降血壓,使腦神經寧靜,「豆豉」能生水液,以滋胃陰,兩者合用,成為清心寧神之良方。虛煩不眠,大多起于熱病之后,余熱未清,正氣未復之時,「梔子豉湯」實有特效。 「梔子豉湯」,為溫病汗吐下后余熱未盡之佳方。凡溫病最容易耗散陰液。陰液既傷, 雖經汗或吐或下后,病邪雖解,殘余之熱毒往往不凈,成為午后潮熱或五心煩熱、失眠、心煩等證;所以這個證是發汗吐下以后才會有的,沒有發汗吐下的話,就看不到這個證。還有一種情形,就是服用發表藥以后,如果吃肉類食物所產生的虛熱,也會出現這種癥狀。 梔子用五錢,甘草用二錢,豆豉用五錢。用在食物中毒,吃壞肚子以后,造成腸胃不適,造成吐,沒有下利,就用梔子甘草豉湯。如果有下利,用葛芩連湯。一般來說上吐下瀉,一定是熱癥,也就是發炎了。 「千金方」本方條曰:「梔子甘草豉湯方」,治食宿飯、陳羹、臭肉、宿菜而發者。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