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梔子干姜豉湯 【原文】 梔子十四個(擘)?干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傷寒】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豉湯主之。 【組成】 姜 梔子 豆豉 【時機】 上有虛熱煩躁、中焦腸胃虛寒的時候用。 【應用集錦】 1、(1)食道炎癥 A、很少導致噎嗝,因為食道很有彈性。 B、食道炎癥會導致食道的反流,一是食道下段的括約肌易受情緒影響,患者大多情緒不好、煩躁;二是反流刺激。可以選梔子干姜湯或者梔子豉湯。 C、食管上段的疾病常有食道燒灼,多見熱證,可用《溫病條辨·上焦篇》的宣痹湯和三香湯,兩方都是治療熱證的。 (2)食道上段的疾病,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湯,常用于食道癌。 (3)食道下段的疾病, A、脾陽虛,便有微溏者,用梔子干姜湯; B、純粹的熱證,用梔子豉湯。 (4)其它: A、治療食道疾病,也可以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湯合梔子干姜湯。 B、如果在上焦,可以用宣痹湯或三香湯合梔子豉湯。 C、臨床上不考慮寒與熱,就用梔子干姜湯或梔子豉湯都會有效。 【比較集錦】 1、(1)梔子大黃湯:枳實梔子豉湯癥若發黃者,酒黃疽,心中懊憹或熱痛,更加大黃,名梔子大黃湯。即于枳實梔子豉湯中加入大黃。酒黃疽者,為嗜酒之人,酒毒郁滯而生熱,因而發黃,此必胃中有宿毒,故加大黃以利之。 (2)梔子干姜豉湯:微有煩躁而不見反復顛倒,心中懊憹等重癥,此雖熱邪不去,但煩躁微而不甚,故以干姜溫中,以梔子清解心中之熱。 (3)梔子柏皮湯:發熱而不惡寒,心煩,柏皮亦可清熱,主胃腸中結熱。此方用于黃疸發熱心煩而不可下者,本方尚可用于口舌之病。 (4)茵陳蒿湯:發黃,腹微滿,小便不利,或渴,或大便硬者。熱邪及里之時,與水氣相結,而成淤熱,身發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里有水氣之候。此證又以不汗出不渴,故致黃色頗深如橘子色。此方尚可用于口、舌熱瘡,以及齒齦腫痛屬熱者?;蜓勰刻弁吹茸C。 2、(1)黃連阿膠湯主治翻來覆去激烈煩躁的失眠;煩躁程度高,屬于心陰虛。 (2)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治神經創傷、神經敏感易驚所引起的失眠; (3)睡不沉,或是夢中情境多與色情有關的,是桂枝龍骨牡蠣湯的主治; (4)淡淡的煩躁加上胸口食道悶時(腎氣上、心氣下杠到了)用梔子豉湯(虛熱)、梔子干姜豉湯;或者是百合湯、甘麥大棗湯等等方劑的主治 (5)酸棗仁湯主治的,則是心中淡淡的煩躁的失眠,煩躁程度最低。屬于肝陰虛。以病因而論,是這個人一直忙,沒機會睡好,等到有時間休息了,卻發現睡不好了。酸棗仁湯是真的很虛的病,是因為虛而產生的煩躁,所以煩躁不厲害。 【名家論述】 1、梔子干姜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這是治療虛證,病后虛煩主要的處方。醫生一定是看到病人有承氣湯證,譬如午后潮熱或大便不通的情形,才會用攻下的藥;攻下了以后,把大便都清掉,病人的身熱并沒有完全去掉,反而造成微煩,代表里面虛掉了,通大便的藥都是寒涼的藥,寒涼的藥一下去,排東西以后,身熱還沒有去,代表里面寒很盛,本來就是寒,再用寒藥下去,虛寒就更嚴重了,這寒一定在腸子里面,所以在病后要讓他恢復加干姜就好了,干姜這藥完全是「溫中」的,「中」就是腸胃消化系統,干姜的溫就是讓腸胃的熱度恢復,所以腸胃的蠕動功能恢復就是靠干姜;生姜是散寒,把寒散掉,但是沒有溫的力量。所以干姜的熱力比生姜大很多;開這處方的時候,病人的舌苔一定是很薄白,脈一定是很微很弱,平常摸不管是浮中沉,摸到跳一息四至的時候代表是胃的脈,結果摸雖然是四至,但是脈形很細,很弱,彈起來沒有力量,就知道胃寒很盛了,這時候知道寒在胃上面,單純是胃寒而己,所以加干姜在里面。當上焦與中焦有虛寒的時候,我們會用到干姜;如果是下焦虛寒,就會用到附子。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