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22歲,2018年11月4日就診 主訴:痛經6年,發現子宮腺肌癥2年,不孕 現病史:月經初潮14歲,月經正常。進入高中后出現行經腹痛,逐漸加重,經量增多。16年B超檢查提示子宮腺肌癥,曾口服鎮痛散結膠囊、桂枝茯苓膠囊。結婚一年多,經促孕治療未懷孕。末次月經10月19日,周期35-40天,經期7-8天,經量偏暗紅,有血塊,經前腰腹墜脹,經期下腹疼痛難忍,腰酸腿軟,頭昏乏力,脫發明顯,面色無華,舌淡偏暗苔薄白,脈沉細。婦科檢查:子宮如孕40多天大小,B超檢查子宮60×46×50mm。 中醫診斷:1.痛經 ;2.癥瘕;3.不孕-腎虛血瘀型 西醫診斷:1.子宮腺肌癥;2.原發性不孕 治療:補腎益氣,活血化瘀 方藥:仙蓉補腎祛瘀方加減 仙靈脾12g肉蓯蓉12g制首烏15g菟絲子15g黨參20g黃芪20g 熟地15g巴戟天12g仙茅12g丹參15g香附12g醋三棱12g醋莪術12g 血竭5g延胡索12g山藥20g續川斷12g甘草6g 7劑,日一劑,水煎服,早晚一次。 二診:2018年11月11日。服藥后胃脘稍脹,口淡無味,舌淡稍暗,脈沉細。繼服前方加砂仁6g陳皮6g,健脾和胃。7劑。 三診:2018年11月20日。服藥后面色稍轉紅,頭昏乏力減輕,月經將至,腰腹有墜脹感。上方加白芍12g,枸杞15g,炒白術12g,蒲黃炭10g,九香蟲5g。7劑。 四診:2018年12月5日。月經11月22日來潮,腹痛明顯減輕,經量略減少,小血塊,七天干凈,舌淡苔薄白,脈細。上方加桑寄生15g、砂仁6g,10劑。 五診:2018年12月18日。服藥后精神明顯好轉,脫發減少,現月經前期,舌淡苔薄白,脈細,繼服11月20日方,7劑。 六診:2019年1月6日。月經12月22日按期來潮,量正常,少許小血塊,腹隱痛腰酸,六天干凈,舌淡苔薄,脈細。上方加杜仲12g,15劑。 七診:2019年3月10日。經調理后月經正常,無腹痛,稍感腰酸。末次月經2月23日,B超監測卵泡發育不良,舌苔薄白,脈細。予促卵泡湯補腎填精: 熟地15g生地15g山藥20g菟絲子15g覆盆子15g仙靈脾12g鎖陽12g當歸15g 巴戟天12g鹿角霜15g紫河車粉10g石斛15g菟絲子15g肉蓯蓉12g續斷12g甘草6g,7劑。 八診:2019年5月6號。末次月經3月25日。現停經42天,晨起頭昏乏力,惡心,腹部隱痛,陰道無流血,舌淡苔薄白,脈細滑。尿hcg(+),B超:提示宮內早孕。治以補腎安胎:熟地15g炙何首烏15g菟絲子15g白芍15g黨參15g白術15g巴戟天12g黃芪20g杜仲12g川續斷12g桑寄生15g山藥20g陳皮6g砂仁6g甘草6g,7劑。 2020年元月順產一男嬰。 按語:子宮腺肌癥,現代醫學認為是子宮內膜離宮腔生長范圍向下侵入子宮肌層引起的。患者往往出現痛經、月經過多和子宮增大癥狀,導致流產和不孕。祖國醫學中無此病名,根據癥狀屬痛經、月經過多、癥瘕、不孕等范疇,病因病機是機體正氣不足,風寒濕邪內侵,或七情房室飲食內傷,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阻滯、痰瘀濕濁,凝結不散,停聚小腹,日月相積,形成癥瘕。氣血運行不暢,血瘀胞宮,經血流通受阻,不通則痛,瘀血不去,血不歸經則月經量多,胞脈阻滯,沖任不通則不孕。臨床常分為氣滯血瘀、痰濕瘀結、濕熱瘀阻和腎虛血瘀等型。患者經行腹痛量多色暗紅,有血塊,腰脊酸軟,頭暈乏力,脫發明顯,結婚一年多未懷孕,舌淡稍暗,脈沉細。證屬腎虛血瘀型,治以補腎益氣、活血化瘀,方用仙蓉補腎祛瘀方加減,方中仙靈脾、肉蓯蓉、仙茅、巴戟天補腎助陽,熟地、何首烏、 菟絲子補腎填精,黃芪、黨參、山藥健脾益氣,丹參、赤芍、醋三棱、醋莪術活血化瘀,香附、延胡索行滯化瘀,加用血竭、九香蟲理氣活血,以化瘀散其積。 痛經之因,沖任二脈氣血運行不暢,以致經血滯于胞中,不孕之由,亦由腎氣虧虛,沖任不足,胞脈失養,諸藥合用,補腎調沖任,活血化瘀通胞脈,腎氣沖,任脈充盈,腹痛除矣,自然成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