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武帝時代的英雄譜中,張騫和蘇武位于前列,他們譜寫了當時漢代全新的外交詩篇。漢朝和后世都給他們極高的評價,他們的壯舉廣為流傳。匈奴甚至給他們娶妻生子苦苦相留。那么匈奴人為何如此呢? 蘇武在貝加爾湖畔牧羊的蘇武度過了漫長的十九年:漢朝和匈奴有時打仗,有時和談,和平時互換高級俘虜回朝。 天漢元年(公元前前100年)漢武帝派蘇武率隊,護送回匈奴高級戰俘回草原。 蘇武一行人到了匈奴,他的副官張勝求功心切,勾結匈奴內叛亂,事情敗露被捕。 匈奴王一怒之下扣下所有漢使。匈奴勸蘇武說:“蘇武啊,你太厚道了吧?在我地盤上造我的反。我這人愛才,希望你將功補過留下來當老師。” 蘇武說:“我生是大漢的人,死是大漢的鬼,不可能在這里當支教”。 匈奴王無可奈何就把蘇武流放到“北海”去牧羊了。“北海”就是世界上最清澈的湖——貝加爾湖 匈奴王好人做到底:蘇武許配了一個匈奴公主,后來蘇武和公主在貝加爾湖畔,生下了一個男孩,起名蘇通國。蘇武被軟禁十九年之后,漢匈奴關系緩和, 蘇武被釋放回國。這就是蘇武牧羊——一邊放羊,一邊和公主聊天的故事。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漢武帝聽說大月氏深受匈奴之苦,于是遣使前往:希望能形成軍事聯盟夾擊匈奴。 張騫這個苦命娃,張騫率100多人,出使大月氏,一路西行直接被匈奴大軍逮住了。 匈奴對張騫各種威逼利誘,可是,張騫心如磐石,不為所動。 盡管如此,匈奴單于也給張騫配了一個匈奴公主,張騫和公主在匈奴一住就是十年也有了愛的結晶。張騫逮到機會,在公主的幫助下逃跑了(有一說是匈奴女孩被處死了) 張騫出逃后繼續履行使命,千辛萬苦途徑許多國家,終于抵達大月氏(今烏茲別克斯坦)。這時的大月氏富饒平安,無意向匈奴復仇。 張騫只得東返,回歸路上又被匈奴逮住,住了一年多,他乘匈奴內亂再度逃回長安(真該按照這個藍本拍個《越獄》一定美輪美奐,蕩氣回腸)。 張騫出行時的百余人只回來兩人。他此行途經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諸國,還對五六個大國精細調研,將所有信息詳細匯報漢武帝。 以13年的困苦為代價,使中原得到聞所未聞的西域的知識,使漢文化的影響傳播到“西極之地”。 他作為以中原王朝開拓西域外交第一人,對于中西文化、政治、經濟發展有“鑿空”的意義,功勛彪炳史冊。 (公元前123)張騫跟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他熟門熟路為遠征提供了重要保障,封“博望侯”。“博望侯”太有名了,以至于后來的漢使,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 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張騫再次西行,加強了漢王朝和西域各國之間的聯系。此后,漢與西域的通使往來十分頻繁,他在西域地區享有很高的威望。 傳說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由張騫傳入中土,他對開通絲綢之路的歷史功績永不磨滅。 張騫在中亞的大夏時,得知巴蜀有通向印度的道路。漢武帝大喜,于是派使者從巴蜀出發打通和印度的交通——西南地區滇、夜郎等部族的聯系密切起來。這條道路,有人稱之為“西南絲綢之路”。 讓我們把眼光轉向匈奴: 匈奴王是不是太善良了?不但不殺他們,還贈送女人,用溫柔鄉感化。其實原因很簡單:這些人有很高的利用價值非常高。 一:蘇武、張騫這類漢臣,熟知軍政內幕,投降后可以知己知彼,擁有主動權。 二:即使這不投降,未來和漢朝打仗,可以拿蘇武、張騫他們,來交換高級俘虜。 三:優待蘇武、張騫這些高級俘虜,瓦解漢朝軍心的作用,在戰場上,可以向漢軍喊話:你看蘇武、張騫都在我匈奴吃好喝好,還有女人伺候! 四:蘇武、張騫這類重臣有號召力的,一旦勸降憑借他們的地位、威望、可以幫忙勸降大漢的將軍。 優待俘虜,其實是一種政治智慧,匈奴這樣好心勸降,再配個女人用家庭來牽絆你,是有成功經驗的,例如當年招降大將李廣利、李緒、盧綰、衛律……等人。 把思路再拉向華夏大地: 蘇武的敵營19年,不為威脅利誘所動,甚至“引刀自刺”,至死不降匈奴。他壯年出使,歸漢時“須發盡白”,古人認為他實踐了孔子的“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君子之風。蘇武牧羊的形象,成為千百年來講究“忠”與“節”的道德教育的榜樣。 ![]() 蘇武死后位列麒麟閣的11位名臣之一。 然而與蘇武同時的張騫,卻沒有能夠在古代舞臺上留下高大的成功使臣的形象。 正史記錄中“蘇武”出現的頻率遠遠超過“張騫”。民間文化的這種形態是與當時的政治導向有關。 在中國正統意識中, “張騫立功異域”不如“蘇武不失其節”;“張騫懷致遠之略”不如“蘇武以禿節效貞”。 ![]() 結語 : 張騫和蘇武在后世文化位置的高下,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價值取向上的微妙心理; 也透露秦漢以來中華王朝的成立與鞏固,國家意識得以強化的精神內核: 實現外交成功(如張騫“鑿空”)和忠貞不屈(如蘇武“全節”)兩個方面來說,后者顯得更為重要。 現代人對張騫功績推崇備至,對蘇武故事心動神牽。都是社會價值觀的體現,無論如何,他們成就了漢武帝勵精圖治的大時代; 形成了中國歷史中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觀,史稱“漢之得人,于茲為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