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姜瀉心湯 【原文】 生姜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干姜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 【經(jīng)典回顧】 1、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用法】 1、此方容易發(fā)生暈眩。 【組成】 人參 甘草 黃連 大棗 姜 黃芩 半夏 【時機】 1、生姜瀉心湯的病因是:運化失職,水停中焦,所以心下痞,常會見到噯氣、下痢; 2、腸鳴下利,肚子里面都是水就是標準的「生姜瀉心湯」證; 3、如果出現(xiàn)惡心、嘔吐、下利等癥狀時,這是因為當病在表時失去治療時機,以致病毒進入腸胃所造成的癥狀,此時可以服用生姜瀉心湯。 【方解】 1、胃里面的水靠生姜;胃外面的水靠半夏。胃外面有水,病人會有往來寒熱現(xiàn)象。惡心才會用半夏。 2、生姜配人參、甘草、大棗更能健胃。 3、干噫食臭者,食谷不能迅速消化失候。此因水氣入胃,抑遏陽氣,干姜雖能溫陽止厥,散結邪,卻不能消泛濫之水,生姜能開胃口,除泛濫之水,溫胃陽,故減干姜,加生姜。 【應用集錦】 1、治療下利最好的方子就是「生姜瀉心湯」,也是最常用到的方子。 2、與半夏瀉心湯比,此方噯逆較明顯。 3、(1)心下痞伴下利:生姜瀉心湯 (2)心下(即胃區(qū))痞,伴惡心,喜冷飲者,半夏厚樸湯證。 【比較集錦】 1、瀉心湯比較 (1)甘草瀉心湯:常常用在急性的腸胃炎,甘草是解毒的。也會有嘔、惡心,但是沒有食臭,沒有腹痛腸鳴,是胃氣虛掉了,沒有東西在里面; (2)半夏瀉心湯:嘔、惡心,腹痛、腸鳴; (3)生姜瀉心湯:嘔、惡心,腸鳴、噯氣、下痢很重; (4)大黃黃連瀉心湯:此方與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證為對應的治法。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證,不過在上的火氣上逆而已。此方則在上之火既已上逆,在下之火又復下陷,在內之火又復外泄。火氣散漫,內必生寒;上逆下陷,中氣必虛。所以生姜干姜與連芩并用,而以參棗炙草補中,用生姜者,降胃也。 2、所以腸胃不好、常常在下利、肚子常鳴叫的人都是生姜瀉心湯證,常常嘔酸的就是半夏瀉心湯證,早上起來嘴巴很苦的是小柴胡湯證,膽汁上逆,小柴胡湯治少陽熱,所以要重用黃芩。 3、凡是腹中雷鳴,心下痞硬,嘔逆下利或不下利,開噯食臭最重要,如果有干噯食臭用半夏瀉心湯不行,這是二方主要不同點,其他的都差不多,此方偏于一般的胃腸炎的機會多。 4、噯氣:生姜瀉心湯有下痢,所以消痞止痢;旋覆代赭湯無下痢,有虛氣而無實熱。 5、(1)嘔而腸鳴,可知有水氣,故雖不下利,但仍用半夏瀉心湯。 (2)生姜瀉心湯,治療除半夏瀉心湯證見癥外,尚覺有胃中不和,干噫食臭,雷鳴下利者。 (3)甘草瀉心湯,治療除半夏瀉心湯見證外,尚有干嘔心煩不得安,急迫,雷鳴下利者。 6、陽證心下痞硬為熱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若陽證汗出惡寒,為寒熱痞,宜附子瀉心湯。誤下少陽發(fā)熱而嘔,心下痞滿,為嘔逆痞,宜半夏瀉心湯。陽證誤下,心下痞硬,下痢,心煩干嘔,腹中雷嗚,脅下有水氣,致小便不利,為虛熱水氣痞,宜生姜瀉心湯。若有是證,脅下無水氣,其痞急益甚,為虛熱客氣上逆之痞,宜甘草瀉心湯。 7、凡有痞者,有無汗惡寒之表,宜桂枝湯"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桂枝湯表解已,乃可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也。若有痞者,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煩渴,小便不利,先以五苓散,小便利后,乃可與諸瀉心湯治痞也。 8、(1)甘草瀉心湯: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干姜三兩?甘草四兩(炙)?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2)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洗) 黃芩 干姜 甘草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人參三兩 (3)生姜瀉心湯: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干姜一兩 甘草三兩(炙) 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人參三兩?生姜四兩(切) (4)黃連湯:半夏半升(洗) 干姜三兩?甘草三兩(炙) 黃連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三兩 9、(1)黃連湯:黃連三兩?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干姜三兩 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2)生姜瀉心湯:黃連一兩?黃芩三兩?生姜四兩(切) 干姜一兩?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3)半夏瀉心湯:黃連一兩?黃芩?半夏半升(洗) 干姜 人參 甘草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4)旋覆代赭湯: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生姜五兩?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5)小柴胡湯: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6)六君子湯:陳皮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二錢 半夏一錢 甘草一錢 人參二錢,姜棗水煎服。 10、(1)心下痞硬,其人常噫氣,大便硬,或反胃,或噦逆,或噎食等,為旋覆代赭湯證。 (2)旋覆代赭湯對嘔吐諸證,大便秘結者有效。故婦人妊娠惡阻,亦可斟酌應用本方。 (3)生姜瀉心湯證,為肋下有氣而致下利者,旋覆代赭湯水氣泛濫、噫氣不除,非胃氣不和,而為有伏邪也,所以用用赭石,蓋即為此。 11、(1)小半夏湯:半夏一升,生姜半斤:重在去水; (2)生姜瀉心湯: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重在散結; (3)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各等分:重在散寒。 12、(1)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胸腹膨滿、心下痞滿、嘔吐。此為虛滿非實滿,且無熱象,食欲減退,脈弦遲,腹部有氣體及水停滯。 胃下垂癥、胃擴張癥、鼓脹、腹膜炎等引起腹內氣體留滯而痛苦者;又可用于嘔吐、心下痞滿,伴有曖氣及呑酸者。亦可用于因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引起吐瀉之后,或腹脹、噫氣者。 (2)桂枝加芍藥湯:腹?jié)M,伴腹痛。 (3)半夏厚樸湯:氣劑,咽中有物,氣郁。 (4)生姜瀉心湯:嘔吐,曖氣,吞酸,心下痞硬,實證。 (5)吳茱萸湯:嘔逆,頭痛,四肢厥冷。 13、旋覆代赭湯證與生姜瀉心湯證相似。旋覆代赭湯對患者虛弱,便秘者佳。但亦可用于下利。用生姜瀉心湯胸悶(堵)、噯氣不解時,首先考慮旋覆花代赭石湯至為必要。 14、傷寒,用麻黃湯發(fā)汗之后: (1)不解: A、蒸蒸發(fā)熱者,是調胃承氣湯。 B、心下痞硬,協(xié)熱而利: a、沒有嘔,桂枝人參湯。 b、有嘔,大柴胡湯。 C、脅下痞硬,嘔而發(fā)熱,沒有下利,小柴胡湯。 (2)表解: A、心下痞硬、下利,生姜瀉心湯。 15、(1)心下痞硬,其人常噫氣,大便硬,或反胃,或噦逆,或噎食等,為旋覆代赭湯證。 (2)旋覆代赭湯對嘔吐諸證,大便秘結者有效。故婦人妊娠惡阻,亦可斟酌應用本方。 (3)生姜瀉心湯證,為肋下有氣而致下利者,旋覆代赭湯水氣泛濫、噫氣不除,非胃氣不和,而為有伏邪也,所以用用赭石,蓋即為此。 【名家論述】 1、生姜瀉心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傷寒,發(fā)表之后結果胃不和,所以腸胃科的病常常發(fā)生在開發(fā)表的藥給病人的時候,病人會好就好了,或發(fā)生腸胃科的問題,就是表證好了,結果胃不舒服,引出了其它腸胃的病;傷寒論里面講的胃就是腸,心下就是胃;心下痞鞭,就是氣結在胃里面、胃里面脹脹的堵到了很難過,干噫食臭,常常「噫」氣出來,嘴巴里面很臭,就是里面有宿食,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平常不會有這種現(xiàn)象,只有腸胃有問題的才會有,一般來說情形是,發(fā)表了以后開了麻黃湯或桂枝湯或葛根湯,把腸胃的津液發(fā)到表面上來,結果水回來的時候,它沒有回到胃里面因為胃里面有臟東西堵到了,水直接滲到腸子里面去,水不應該滲到小腸的,因為小腸是火。水火不容,小腸一滲到水的時候,火就沒有了、這水就從小腸直接進入大腸,就聽到咕嚕嚕的水在里面響,就下利了,在這種情形就是,生姜瀉心湯。傷寒論里面,從一七二條開始,治療下利最好的方子就是「生姜瀉心湯」。最常用到下利的方子就是「生姜瀉心湯」,腸鳴下利,肚子里面都是水就是標準的「生姜瀉心湯」證。 把生姜拿掉后就是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湯可以止嘔,腸胃不舒服嘔酸的時候用;如果有下利的現(xiàn)象,加生姜重用,這里生姜干姜并用,干姜溫中,讓腸胃蠕動功能恢復,生姜散水,把腸胃的水散掉,這是寒熱并結;嘴巴嘔氣,腸胃里有宿食,用黃連、黃芩解腸胃里的毒;因為是下利,要把水都排掉,腸里津液就不足,要用甘草、大棗、人參把津液補足;生姜用來散胃中的水,半夏用來散胃外的水。胃病初愈,吃飯不要過飽,微餓感會強化胃氣;人工的食品、咖啡等少吃,吃清淡一些。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凡患噫氣干嘔,或嘈雜吞酸,或平日飲食每覺惡心煩滿,脅下有水飲升降者,其人大多心下痞鞕,或臍上有塊,長服此方:所以腸胃不好的人,常常在下利的人,肚子常鳴叫的人都是生姜瀉心湯證,常常嘔酸的就是半夏瀉心湯證,早上起來嘴巴很苦的是小柴胡湯證,膽汁上逆,小柴胡湯治少陽熱,所以要重用黃芩。 「方伎雜志」曰:凡患此等之人,多屬嗜食酒肉食者或喜食咸辛甜食者,治此等人必徒勞無功焉。 |
|
來自: 仲景中醫(yī)交流 > 《傷寒經(jīng)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