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吹雪 編輯/史哥 一、劍的起源 二世紀前后,日本邪馬臺國女王遣使中國進貢,獲魏明帝回贈,有絹、銅鏡和大量的武器其中就包括了劍。到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的劍還是繼續傳入日本。至今唐樣大刀仍然被貢奉于日本鹿島神宮,被視為國寶。而日本刀早期也是直刀,后來逐漸變彎,可見漢刀,唐刀為日本刀的祖先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唐以后的幾百年間,經日本人的研習修改,日本制造劍的工藝與使用劍的技術都由于國內戰亂大幅提高。 漢環首刀,最早輸入日本的中國刀:如果說唐刀是日刀之父,環首就是日刀之祖~ 日本正倉院藏唐大刀,極其華美 三世紀末,被譽為日本武尊的景行天皇之子“小錐命”初步奠定了劍術理論。曾創定劍法攻擊為三個段位:即將人體頭、軀干、膝分成上中下三部位。稱“天地人”三段。四世紀中葉,常陸國鹿島的國摩真人,創造劍法即為“鹿島之太刀”,此為后世多數劍術流派的源頭。 鹿島神宮劍圣冢原卜傳,有人認為鹿島神宮所傳承的即為中國唐代劍法 八世紀 末桓武天皇在京都建立武德殿,定每年的五月五日在武德殿舉行包括劍術在內的武藝比賽,稱“天覽比賽”。十一世紀初,由戰場實戰經驗中發現在馬上作戰時使用砍斬的機會比刺擊為多,并較有利遂將原單手使用以刺擊為主的雙刃三尺直劍改變形體成為雙手使用,以砍斬為主的單刃彎刀,這就是日本刀的雛形。但名稱上則刀劍混用。刀即劍。 “天覽比賽”即在天皇眼前的比試,這種比賽一直到近代還在舉行 日本劍術的大發展是在戰國時代。劍技以攻擊頸、喉、腰、腋下、股間與手腳關節等為主。戰國時代是日本歷史中最為殘酷、激烈、長期亂世的時代。亂世中各地區均有人用劍進行自衛,用劍建功立業。使之劍術高手輩出,誕生了上泉信綱、柳生宗矩,宮本武藏等著名劍術名人。他們都是身經百戰者。 二、五輪奧義 宮本武藏創寫的《五輪書》。是日本武術的的經典著作之一,至今歷史已推進了350多年,人們對該書的評價越來越高,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全書對劍術技術、戰術、心理、哲學等方面提出非常精辟的見解。 宮本武藏的很多思想與近代的李小龍非常一致,有可能是李小龍受到宮本武藏的影響,也可能是高手殊途同歸。 比如《五輪書》的《水之卷》中以水比喻武藝的最高境界: 水乃是人心之根本。人的精神要如同水一般,水可以隨容器的形狀改變自己,有時候象小溪般潺潺流動,有時候卻象是怒吼的大海。 沒錯,這話我確實說過…… 還有李小龍的吼叫,李曾以古代原始部落狩獵時的嘯叫作為比喻,很多人也認為那只是表演,李在實戰中并不會這么做。但至少宮本武藏在《五輪書》中這樣評價戰斗中的嘯叫: 個人兵法中,你也同樣可以采取多種方法來嚇唬敵人。你可以用你的身體來嚇唬他,可以用你的刀來嚇唬他,也可以用你的聲音來嚇唬他。 “三吼”可分為:最初一吼,當中一吼及最后一吼。“吼”要依情形而定,這是“吼”的要旨所在。吼聲要滿蘊氣勢和力量,就像呼嘯的狂風和熊熊燃燒的烈火一般,這樣,才具有威懾敵人的作用。 在大規模戰斗中,戰士的合吼在戰前、戰中、戰后各不相同。戰前須聲音如山崩地裂,雄壯有力;戰中須低沉,如怒獅的嘯聲;戰后一吼須響亮而且有喜悅之情,因為已經贏得了勝利。 這就是所謂的“三吼”。 在決斗中,吼聲的目的在于使敵人的心神受到擾亂。發出怒吼之后,要馬上將太刀劈向敵人,中間不可有絲毫停頓。將敵人劈倒后,也要發出一聲吼聲。 這被稱為“前一吼”和“后一吼”。
三先 宮本武藏認為,武術須處于進攻再進攻之中。劍術務必做到“三先”,一為“懸之先”,戰斗一開始,我方搶先攻擊敵人。二為“待之先”,即敵人搶先攻擊時,我方雖處于防守中,但須后發先至,搶先擊倒對方。三為“先之先”,雙方同地進攻,我方先行將對方擊斃。 《五輪書》說:面對強大敵人,須攻其死角。即找敵人薄弱環節下手。交戰中細心注意觀察敵人的舉動,避開堅銳部分,找其脆弱部位狠狠打擊,敵人一旦某“死角”被攻破,整體也就失去戰斗力。同時,戰斗中首先須打亂敵人的節奏,使之混亂,亂中必會出現潰敗之跡象, 抓住此機會趁勢兇猛擊殺。 宮本武藏例舉許多攻擊技術, 如: 無念斬 當敵人尚未發動攻擊時,用你的意志帶動身體與刀,全力施為,毫無掛念地向敵人正面劈擊,全力施為,不留后路。 流水斬 與敵人刀鋒相對時,當敵人突然攻擊過來,你飛快后撤,然后迅速持劍躍起,舒展身體向敵人靠去,如同流水般順勢斬擊敵人身體。 機緣斬 當出招向敵人攻擊,你的刀一出擊就須涵蓋敵人身體的所有部位。 火石斬 敵我兩劍相交壓迫時,以不抬高劍身為前提盡全力斬擊,這要求手腕、身體以及腿部都要吃上勁,斬擊才能如火石撞擊,產生火花一般的迅速。 紅葉斬 當敵人擺好架勢,試圖攻擊時,你用劍打擊他的手腕,只要準確迅速,就能擊落敵人的劍。 從宮本武藏列舉的多種方法中可以看出,只是執行直接進攻原則,并迅速、徹底消滅敵人才是戰斗的唯一目的,因為敵人的存在就意味著我方死亡的威脅尚未解除,生命隨時會受到擊殺。 那如何才能做到迅速呢? 學習劍術,首先要做到持劍的“自然態勢”,即頭要直立平視,不可昂首也不要垂頭,眼睛不可左顧右盼。微瞇眼睛,并須與鼻梁呈一條垂直線,鼻孔微張,后頸挺直。注意力要放在雙目視線交匯處,同時雙肩低垂,后臀收起,把力道集中在膝蓋與腳姆趾的垂直線上。所以武術每出一招,都要以“簡單、直接、迅速、干脆”消滅敵人為目的。然而, 世間偏偏有很多武術流派巧立名目,編造復雜的動作,這樣做也許能迷惑不懂武術的人的心, 但它在實戰中卻一敗涂地。世界上并沒有太多的殺人方法,以刀劍(日本的“刀” 與“劍” 是同一概念,所以日本刀兼有劍的“刺”與刀的“砍”的技術功能)而言, 基本技術只有兩個,非“刺”即“劈”。一個精通劍法的高人殺死對手的動作,同一個婦女或孩童所用的動作不會有太大區別, 即不是用刀尖去“刺”,就是用刀刃來“劈”。 《五輪書》為此記載了一些使用的動作:攻擊敵人的身體,劃分為“五位”,即上段、中段、下段、左翼、右翼。上段為咽喉到頭部、中段為心臟部、下段為腹部、左翼即左肋、右翼即中肋。五位的重點是中段位,中段乃心臟位置。如果將五位比做敵人大軍,那么中段就是主將所在的位置,其他四部位都是圍繞主將的軍隊,只要擊殺了主將, 群龍無首,全軍必崩潰。 《五輪書》中強調,與敵人對戰時,要搶占背光的一面,這一細節被拍入影視作品的巖流島之戰中,宮本武藏故意遲到,選擇恰當的時間登島,使佐佐木小次郎處于不利的逆光位置。 日本劍術練習形式以兩人實戰為主,技術上講究簡單、直接,一擊必殺,達到克敵制勝目的。凡出現花哨動作都對實戰不利,必然去除。嚴格遵守若干固定程式,常常表現為兇狠、快速、 猛烈的風格。 氣勢 《五輪書》說:首先要在氣勢上壓倒敵人,稱“壓枕”。意思就是不讓敵人有抬頭的機會。其次使敵人產生心理恐懼。稱“踩踏劍法”。其三用假象“迷惑敵人”,用各種方法擾亂敵人的心神,不讓他們有穩定的心態,打亂敵人的節奏,讓他摸不清你的意圖,產生猶豫之際給予致命打擊。使用方法有: 威嚇法:突然遭遇意料不到的事件,任何人都可能猶豫遲疑,驚慌失措。在戰斗中,你可以用聲響來嚇唬敵人,也可出其不意的移動來嚇唬敵人。如敵人產生驚惶,就在一瞬間猛擊敵人。 心理感染法:人的心理都會受到外界的感染和影響往往會產生變化。就連打哈欠、想睡覺等也都會互相傳染,互相影響。在戰斗中,如果敵人銳氣強盛,急于進攻,你一定要表現出不急不躁,一派悠閑放松的樣子。這樣,敵人就會受這種情緒的感染,他們的進攻意志也就不那么強烈了。一旦敵人被感染,出現情緒松懈時,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堅決果斷發起進攻。 與此同時,精神與肉體保持呼應狀態,即精神平靜,肉體就不可以放松。反之肉體松弛,精神則不可以懈怠。不要讓你的身體影響你的精神,也不要讓你的精神影響你的肉體。過分的懈怠或者過分的緊張皆非武士應有之態,而是屬于意志薄弱者。 武術是人與人的戰斗的技能,除身體素質、技術實力占優勢外,心理上的優勢也是不可忽視的。通過武術訓練,尤其是通過生死戰斗的體驗來養成一顆“平常心”。即使自己時時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態。遇到敵人,則采取各種手段擾亂之,使其產生恐懼、煩燥、遲疑、害怕等不良心態。 最后是非生即死的一擊必殺。 《五輪書》中多處記載武士之道是不屈不撓,決心向死的。學習劍術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戰勝對手,保住自己性命。因此劍術動作必須是緊扣實際攻防、直面生死。做到人劍合一,攻擊時須同時移動身體與劍。出手須“一擊必殺”。 面對敵人,首先順其刀鋒所指直刺敵人咽喉、臉面,其次是刺其心臟。如未開戰,也應將劍尖毫不顫動地對準敵人咽喉或心臟部位。開戰后我方出擊落空,身體與敵人身體貼近,此時就用肩膀去沖撞敵人臉或胸部,盡可能地用力,如果動作準確,可以將敵人撞出數丈遠,然后上步靠近,出劍制其于死地。當被眾多敵人包圍時, 面對數倍的敵人, 須向兩側平舉小刀與太刀,找一個能充分伸展雙刀的寬廣位置。然后不斷變換方位, 主動打擊敵人, 擊殺敢于第一個靠近過來的敵人;并掃視四周, 發現機會就斬擊, 不可遲疑, 否則就死路一條。凡戰斗都是極其殘酷的,如稍稍不慎就會亡命于敵人刀槍之下。所以應該清楚認識到,凡動作須兇狠快速,直擊對方生命脆弱處,如果一次攻擊失誤,應立即補救,用一切可行手段置敵人于死地。由于是生死戰斗,所以被敵人包圍是難免的,因此須掌握一人對付多人的戰斗技術,只要抱必死的決心與擁有一擊必殺的技術,采取各個擊破戰術,突破包圍還是有可能的。 步法 還有宮本武藏談持刀的步法,可以看到古代傳武因為持兵器,以及地形的復雜,和今天搏擊步法的完全迥異: 有些流派強調移步快速,這在我看來有很大的缺陷。步法過快,很容易碎亂不穩。現在常見的快步有浮步、跳步、躍步、踏步等等。 正確的步法應當是堅定有力的,所以我非常不喜歡浮步。 同樣,我也不喜歡跳步。跳步表露的是一種偏激、盲目、固執的情緒,這在兵法中是不足取的。 躍步表達不安和躁動,踏步則是消極防守的標志,這些都背離我的兵法原則。 其他的快步很多,我不能一一列舉它們的壞處。 根據作戰場所的不同,快步更有各種各樣的缺點。比如在濕地或沼澤中、在山川上、在巖石間、在狹窄的場所,都不利于快步。 在大規模戰斗中,注意步法就是注意節奏。不要盲目地進攻,要在了解敵人之后再攻擊,這叫做沉穩。所以,不要采取過快的步法。 日本的武術流派很多,這是伊賀流忍術創始人百地三太夫 三、從術至道 此后到了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后,日本終于迎來了太平時代,劍術在民間大普及,到德川幕府末期,日本的劍法流派多達數百個流派。但德川幕府為了治安需要,不準民間用真劍進行格斗比賽,一段時期內使日本劍術形式化失去戰斗特點。而在德川幕府中期,武士中西忠藏仿 擬武將使用的頭盔、護胸、籠手而發明了擊劍專門保護用的“面”、“胴”、“小手”(皮手套)等護具,并將竹子割成四片,加上布、革、中結、約絲、柄革、做成竹刀然后限定打擊有護具保護的地方。形成早期劍術比賽模式。這就是現代日本劍道之雛形。但在當時,劍術各流各派仍保有其各自的練習。即以真刀做模擬實戰動作。 現代日本劍術明治維新以后發布了廢藩置縣令與廢刀令,全盤歐化傳統文化被否定,劍術自 然不能例外。民間學習人數迅速減少,劍術成為保守的象征。武士本是依靠棒祿生活,傣祿 又停止了,吃飯都成問題。當時著名的武士神原鍵吉看到這種情況只得模仿相撲,組織其它武士進行劍術比賽表演。讓貧窮中的武士得到一點經濟補助。但不久也因政府禁令而中止。 從警視廳招募的擅長劍術的拔刀隊,刺刀沒用,砍回去! 直到西南戰爭中,武器落后的武士叛軍利用白刃戰突襲,大肆砍殺手持刺刀神器的明治新軍,新軍不得不組織一支由擅長劍術的舊武士操起武士刀組成的拔刀隊,在熊本田原坂的白刃戰中發揮劍的威力,取得這一戰役的勝利。(大刀黑,刺刀吹聞之落淚的傷心歷史,不過也有日本鍵盤俠稱拔刀隊的大刀只是裝飾,其實他們每人兩把盒子炮,才能取得勝利~(狗頭保命)) ![]() 此時應該重溫:(標重點) 時任警視廳大警視川路利良向明治天皇報告說:“劍術是日本的 國寶,要求政府在警察訓練中列為必修技能。”政府立即采納,在東京警視廳首先實行劍術訓練。由于警視廳的重視,使日本劍術走出低谷。此后日本劍術改名為劍道。 到了1 9 1 2年1 0月1 6日公布《大日本帝國劍道形》,共1 0 組劍術攻防動作,大太刀七組,小太刀三組。至今還是全日本劍術統一的規定教材。1 9 4 5年8月二戰結束。日本戰后占領軍總司令部認定劍術為殘酷恐怖的武技,遂與射擊、步槍刺殺術等一道全面禁 止練習,一般人所擁有的劍具護套等被沒收并予焚毀。后由于日本民間劍術愛好者四處奔走 陳情,劍道禁止的命令才獲停發。 而在1949年舉辦戰后首次全國劍術競技錦標賽,向占領軍總部提出申請,未獲正式批準,但也不加以禁止,就在如此形同默許的狀態下舉行。此后在上世紀5 0 年代,日本劍術得到快速發展,并轉變為現代擊劍格斗競技體育運動,歷經“明治”,米國兩次禁武,劍道再次興盛,與相撲、柔道等一起被尊為日本“國技”。 |
|
來自: 昵稱7465035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