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7月13日,歷經4年的靖難之役終于劃上了句號,朱棣的北軍攻入南京城內,隨后宮中燃起了大火。但結果,卻令朱棣十分尷尬,建文帝朱允炆竟然下落不明了! 盡管朱棣指著一具燒得焦黑的尸體,說這就是侄子朱允炆,并且給他來了個風光大葬,但坐在龍椅上的他始終背著個問號,拿捏不定朱允炆究竟躲在天底下的哪個角落? 根據明朝官方的說法是,朱棣打下南京后,宮中起火,朱允炆和皇后,及長子朱文奎命喪于大火中。支撐這一點的,據說還有南京宮廷里的太監現場指認。 但這種說法不能得到世人的認同,因為朱棣找到的建文帝遺體,已經燒焦沒法辨認了,你說是啥就是啥了? 因而陰謀論者認為,朱允炆是趁著一片混亂跑路了,朱棣是為了名正言順的登基,才在政治的角度硬給朱允炆扣了一個死亡的帽子,從而造成了一樁歷史懸案。 于是乎,朱允炆的去向之謎,就有了一個個不同的版本。 有人說,朱允炆帶著心腹逃往海外,朱棣派鄭和數次下西洋就是想要尋找建文和遺臣,斬草除根。明朝學者查繼佐所著《罪惟錄》、清朝官員傅維鱗所著《明書》、清朝官修的《明史》都收錄了這種說法。 但是,這些說法也沒啥第一手的采訪資料,只能算是坊間傳言、小道消息,正確與否都只能看結果的驗證。而結果呢?當然是沒有朱允炆踏足南洋的歷史證據。 更何況此時的朱棣,已經坐擁天下、占盡優勢,文武大臣都是永樂朝廷的既得利益者,而且輿論也公認朱棣這個皇帝,當得是比建文帝好太多,再加上過了這么些年,誰還會為朱允炆討一個所謂的公道。朱棣還有必要擔心某些個政治野心家,拿朱允炆來沖擊燕王一脈的皇位合法性嗎? 因而鄭和下西洋的國家級航海外交,擱在最高決策者朱棣身上,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恢復甚至更進一步樹立中國傳統的周邊秩序,跟尋找朱允炆下落,基本沒有半毛錢關系。 如果說鄭和下西洋的版本,還建立在一個似是而非的框架上,拿某些野史的演繹,則就更像是曲折離奇、百轉千回的江湖故事了。 一個版本說朱允炆眼見大勢已去,制造了假死的現場,帶著貼身侍衛14人逃出皇宮,其中包括開國重臣徐達的小兒子徐前、常遇春的第五子常峰山、湯和的小兒子湯正。另有太監7人,宮女9人。 一行人逃到云南,在昆明巖石山一帶隱居了13年,后又遷到四川、陜西等地。朱允炆化名李上佛,與9個宮女生了16個孩子,死后葬在陜西武陵山。 故事到這里,朱允炆帶些朱元璋開國功臣后人,躲到與父親太子朱標關系密切的沐王府云南地盤,這些說法都還勉強算是正常,搭到了些歷史背景的邊。 可接下去的情節就很飄了。說是朱允炆的后人不忘血海深仇,闖王李自成就是朱允炆的十三代孫,最后攻破北京,逼得崇禎帝自縊殉國,也算報了建文一脈之仇。 這里還有條支線,朱允炆的長子名叫朱滅棣,后來去了北方被后金招為女婿,掌了后金的權,軍隊分別交給自己的兩個弟弟和六位功臣掌管,繁衍生息形成了后來的八旗兵。 看到這里,明眼人自然知道這個故事太離譜,創作者大概只為博君一笑。更為廣泛的說法,是朱允炆出家為僧,電視劇《大明風華》里也是這么描述。 據說朱允炆逃出南京后,在湄江隱姓埋名,自稱應文和尚,留下了許多對聯詩話,曾寫過“峰如巢風彩,崖似臥龍文”這樣的對聯描繪湄江觀音崖的風光。 逃亡初期,朱允炆還想著光復江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老百姓對新帝越來越尊崇,而朱棣治理國家的手段也確實高明,便漸漸認命。他寫了一首對聯抒發心志:
這是他對自己一生坎坷命運的高度概括,也是對無奈現實的宣泄,是壯志難酬、心懷遺憾的真實寫照。 也有些野史宣稱朱允炆是出家了,但不是在湄江,而是藏于廣西十萬大山。 若干年后,明朝已經到了明英宗正統六年,忽有個老和尚帶著12個隨從來到廣西思恩州,張口就要求見知州,說自己是建文帝朱允炆,想見現在的皇帝。 知州大驚,不敢輕易處置,連忙將他送到京城。與明英宗見面后,老和尚說自己64歲了,這正是朱允炆應該有的年紀。他說自己時日無多,很想死后葬在祖父朱元璋的身邊,因此特來請求當今天子。 明英宗也不知他是真是假,讓曾經服侍過朱允炆的老太監吳亮來辨認,吳亮一眼就認出來了,老和尚說的一些往事也能對得上號,而且朱允炆右腳小腳趾旁邊有顆黑色的大痣,老和尚也有,因而可以確定他就是曾經的建文帝。 明英宗從他的表現判斷出老和尚確是朱允炆,就發了善心,安排老和尚住在皇宮,死后葬入朱元璋的明孝陵。 不過,朱允炆出家之說雖能自圓其說,卻也沒有證據支持,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后人可能永遠無法知道。 也許朱允炆當時就被朱棣秘密處死了,只是朱棣不愿承擔弒君殺親的罪名,才故弄玄虛搞了一個“皇宮自焚”的版本。但朱棣畢竟是奪了侄兒的江山,民間許多人對此一萬個不服,故而生出這么多建文帝逃出生天的疑云。 但無論如何,朱允炆作為一個明朝初年的頂級政治角色,自朱棣登上皇位后,就已經再未在之后的政治活動中出場過,人走茶涼的結局,已經沒什么意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