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觀天察地——日晷、骨笛、二十四節氣 圭表,是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圭表和日晷一樣,也是利用日影進行測量的古代天文儀器。所謂高表測影法,通俗的說,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桿,通過觀察記錄它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確定季節的變化。垂直于地面的直桿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測量影長的標尺叫“圭”。 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命題情景 古人觀天察地——日晷、骨笛、二十四節氣 一、日晷 位于河南省賈湖遺址(33.5°N)中發現賈湖先人將骨笛和叉形器組合起來,做成原始“圭表”,觀測正午日影。下圖示意該原始“圭表”使用原理(圖中①②③分別代表二分二至時的日影末端位置),兩根木樁按南北對位,叉形器置于南端。 三、二十四節氣 主要適合的地區:黃河流域,因為這里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農耕文明時期人們總結出的規律。 素養探究 視角1:[地理實踐力]日晷圖的判讀方法 視角2:[人地協調觀]骨笛圖的判讀 視角3:[地理實踐力]推斷日期 視角4:[綜合思維]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 2020屆江淮十校第二次聯考 暑期熱播網絡劇《長安十二時辰》,在每集電視劇開頭通過日晷來顯示時間的變化。日晷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一般由晷針和晷盤組成。晷針垂直于太陽視運動的軌道平面,上端指向北極星方向。在晷盤面上刻畫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盤面,以此來顯示時刻。讀圖,回答20~22題。 20.《長安十二時辰》提到:“圣人詔令,至此刻起,直到次日巳時,長安城暫停宵禁,汝等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后十二時辰內,皆可于坊間自由來往”。“十二時辰”開始的時刻為 A.9:00 B.9:30 C.10:00 D.10:30 21.夏至日晴天,長安城內日晷儀晷針的影子移動的方向應是 A.由西北逆時針轉向東北 B.由西北順時針轉向東北 C.由西南逆時針轉向東南 D.由西南順時針轉向東南 22.若圖示日晷儀由西安移至上海使用時,晷盤與地面的夾角應該 A.增大 B.減小 C.不變 D.按日期作調整 20.A 已時指的是9:00,個時辰,對應2個小時(120分鐘),學生也可以通過午正指示12:00,依此來推理。 21.D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半球,日出丁東北方、正午在正南方、日落丁西北方,影子朝向與太陽方位相反,則影子山西南順時針轉向東南,故D項正確 22.A 北半球各地仰塑北極星的仰角等于當地的地理緯度,又因為暑針指向北極星,垂自丁暑盤,故樹盤與地而的夾角與當地地理緯度互余;西安緯度高于上海,則移到上海后,該夾角應該上午10:12增大。 2019齊魯科研協作體聯考 在春花爛漫的清晨,晨練的王先生在小區中心花壇(118°E)透過柵欄拍攝到了旭日正東升起的照片,花壇的中心是一個赤道日晷(晷針上端指向北極星附近,冬半年觀測底面晷針日影,夏半年觀察頂面的晷針日影),日晷面與地平面的夾角為52°。據此完成9-11題。 9.柵欄的走向是? A.?南北走向????B.西北—東南走向 C.東北—西南走向????D.東西走向? 10.該地當天? A.正午時北京時間為12點 B.正午太陽光線與日晷面平行 C.晷針的影子順時針劃過日晷面 D.正午太陽高度為38° 11.再過15天,節氣可能為 A.驚蜇??? B.白露 C.清明??????D.寒露 B 9、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樓房為東西走向,從而柵欄為西北-東南走向。 B 10、該地為118°E,正午時北京時間為12:08。從春花爛漫和旭日正東升起來推斷,此時為春分,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光線與日晷面平行。上下面的晷針影子同時存在,分別為順時針和逆時針劃過日晷面。該地當天的正午太陽高度應該為52°,因為由日晷晷針指向北極星附近和日晷面與地平面的夾角為52°,可以推斷,該地緯度為38°,此時為春分,太陽直射赤道,且太陽光線和日晷面平行,所以該地當天正午太陽高度即為日晷面與地平面的夾角。 C 11、當天為春分日,15天后,應為清明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