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章
發文工具
撰寫
網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茶詩新語
(下拉翻頁)
?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盧仝的《七碗茶詩》想必愛茶的人都聽說過。這節選于《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的一部分,一千多年來被世人以各種藝術形式加以呈現,有書法,有繪畫,有雕刻,更有體會其中玄妙者,以茶入道。
“茶仙”盧仝寫這首茶詩的時候,是出于文學家的創作,信筆寫來,心之所至,恣意橫流,還是出于茶人的體會,真的由茶而深入玄妙呢?這個問題今天的茶人倒是可以嚼一嚼。
一碗喉吻潤
茶的基本的功能解渴。這也是我們人最容易體會到的功能。通常只有當我們的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之后,我們才有可能去追尋精神上的需求。所以,《七碗茶歌》在這一點上也是自然而然的。第一碗下去,口上的饑渴解了。
二碗破孤悶
接著喝第二碗的時候,就由茶開始關注到內心的感受了。內心是什么?是孤悶的。當時的社會風氣讓盧仝深惡痛絕,然而卻沒有力量去改變。雖然拒絕入仕,對百姓的疾苦卻又不能視而不見。然而,當這一碗茶下去,一切的憂愁都不見了,至少說暫時不見了吧。
這讓人聯想起“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世人總認為酒可解憂,其實茶亦可解憂!茶的解法是另一個角度,不是掩蓋,是滌煩。如果你還認為茶不能解憂,只能說明我們對茶的理解和體悟還不夠深刻。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是的,孤悶破了。這么好的東西,我們就停留在這樣的“舒服”中去了嗎?不再作為?顯然不是。作為一個詩人,思想深度總是有的,還有一些需要抒發的吧,需要呈現的吧?
總是想把這種美妙表達出來。想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然而,搜完枯腸,卻“唯有文字五千卷”。這五千卷文字都不能表達這種美,這種舒坦,這種淋漓盡致的清凈。
唉!搜什么枯腸啊,不搜了,不尋找了。費那個勞什子干什么呢?干脆喝茶吧。這一點其實和“吃茶去”的公案頗為相似。
于是,來了第四碗。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這一碗就把所有的“雜念”放到一邊了,專心的去關注茶湯入口之后所帶來的感受:身體微微有些發汗了,毛孔開始打開了。同時因為身體上的舒坦,也讓心里特別的放松。那些讓人不快的事情都順著這張開的毛孔散了出去。此時,為后文的“清”埋下了伏筆。可以感知的是這個伏筆不是刻意的,來得特別自然,是作為茶人的真實感受。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當雜念、胡亂的思慮去掉之后,我們的才真正地體會到“清”。這里的清是身心同步的。而且是因為身“清”了,所以心也“清”了。這和“心生種種法生,法生種種心生”是同樣的道理。
身體清了,心也清了,此時的境界(感受)是愉悅和滿足的,同時也是空靈的,所以,第六喝碗下去的時候內外通透,和做神仙的感覺幾乎是一樣。
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生清風
從第四碗開始出汗,到第五碗第六碗,身體的感覺也是越來越好。此時,真是美妙啊。內外通透,飄飄欲仙。有意思的是,最后一碗,明明是說吃不得也,卻也是吃了的。頓覺覺得兩腋習習生風。
喝茶至此,美啊,清凈啊,這要成仙啦!茶人的感受引發了詩人的噴薄,后面的“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幾近胡言亂語,然而,你卻會發現這一切都是一氣呵成。
不得了,我要成仙了,我要乘風回去!回哪兒呢?回蓬萊山。山上這些神仙啊都司掌著下土(人間),地位是清高的,沒有風雨(痛苦)。
然而,你知道嗎,那地下的蕓蕓眾生,他們的都命在一線(墮在巔崖)受著苦哪。
這時候茶人、詩人、仙人轉身一變,以滄桑世人的面目在滾滾紅塵之中朝諫議發問:這些蒼生的苦有盡頭嗎?他們能得到修生養息的機會嗎?
詩的末尾的這個反問,極為有力。剛剛還陶醉在茶香里,突然聽到驚雷。全詩因為這個反問,立刻拔高了思想價值,茶也因為這樣一問,在滌煩功能后面凸顯出真實、清醒地面對。
人們從詩里看到了茶的各種功能,有人總結是七大功能,然而盧仝沒說的,但是做出來給你看的,就是茶的最大的功能:清頭腦。
茶喝起來很好,很美,然而百姓呢?如果能讓百姓得以修生養息,可以安生立命,那就更好了。為了這些好茶,多少百姓不得將息。
讀到這里,我覺得深深的慚愧。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背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付出,多少人在忙碌,占用了多少地球資源。
喝到好茶,惟有感恩,慈悲。
我們只有知道了這個世界的殘酷,才能更多的去珍惜,才能更加慈悲、包容和滿足。
End
茶友正在閱讀
【武夷山茶主題游學】11月10-13日 跟著葉羽晴川老師一起去武夷山游學
小幸福,微不足道?
抓住2個要點,你就能找到需要的好茶!
如果連茶濾都拿不好,如何優雅的泡茶?
電視劇里提到的“涇陽茯茶”是什么茶?怎么泡?
一如茶事:茶之品味——綠茶和黃茶
武夷問茶
一如茶事之老茶的滋味——青磚茶
為普洱而來——普洱茶葉論壇采風
一如茶事之老茶的滋味——米磚
乘坐高鐵旅行中喝什么茶
茶,味覺的審美
茶事,尋味而來
泡一杯應景的茶
從古畫中看茶事發展的脈絡
青磚茶開茶方案利弊分析
微信名:一如茶香
微信ID:yiruchancha
有淺析 有深讀 有知識 有操作
來自: 味覺的審美 > 《待分類》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七碗茶詩,盧仝七碗茶歌】
【七碗茶詩,盧仝七碗茶歌】_咖啡語茶 - 大眾點評網【七碗茶詩,盧仝七碗茶歌】盧仝好茶成癖,詩風浪漫,特別是本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詩"之吟,最為膾炙人口:"一碗喉吻潤,二...
只知道茶圣陸羽?那你就out了,一起來讀讀盧仝的《七碗茶歌》吧
那你就out了,一起來讀讀盧仝的《七碗茶歌》吧。唐代飲茶之風盛行,盧仝也極好此道,深得茶中三味。盧仝也被后人尊為“亞圣”、“茶仙”...
盧仝(tóng):千年茶史巨星,唐代茶道宗師
盧仝(tong):千年茶史巨星,唐代茶道宗師。因為其名作《七碗茶歌》與《茶譜》中,所體現出來的茶道思想精神和茶道境界,以及普及大唐...
茶詩
讀《飲茶》(當代·傅義)感懷
喝茶的程序及前六碗茶后的感慨全部省略,也就是作者認同了盧仝對飲六碗茶的闡述。陸羽《茶經》從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到茶之器,茶...
盧仝及其《飲茶歌》
盧仝及其《飲茶歌》盧仝的險怪詩大都寫于這個時期。盧仝的第五碗茶到第七碗茶, 都是精神享受的高度升華, 從“肌骨輕”到“通仙靈”,再到“兩腋習習清風生”, 每一碗茶的品飲對他的精神都是一種提升。同...
痛快淋漓的品茶仙歌
不求仕進,年紀輕輕就隱居登封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撰寫《茶譜》、《七碗茶詩》,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詩”之吟,最為膾炙人口:“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七碗茶歌》
《七碗茶歌》喝茶,有利于健康,中國歷代絢麗多彩的詠茶詩歌都詠頌了茶的健康文化。詩人們以茶遣興,以茶抒情,以茶交友,以茶聯誼,留下了數以千計膾炙人口的佳作名句。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
宋朝茶詩--和章岷從事茶歌
宋朝茶詩--和章岷從事茶歌宋朝茶詩--和章岷從事茶歌。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說明:這是一首膾灸人口的茶詩,有人把它各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相比美。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