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時空 177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1、頸部邊界:上部以下頜下緣、乳突至枕外粗隆的連線與頭面部分界。 下部以胸骨頸靜脈切跡、胸鎖關節、鎖骨與肩峰的連線與胸部、上肢、背部分界。 2、頸部分為三部分: (1)頸前區—頜下頦下區(1)和頸前正中區(2); (2)頸側區—胸鎖乳突肌區(3)、肩胛舌骨肌斜方肌區(4)和鎖骨上窩(5); (3)頸后區—(6) 3、頸部淋巴結:淺、深淋巴結,按部位分為頸上部、頸前區及頸外側區淋巴結。 >>頸上部淋巴結: (1)枕淋巴結:收納枕區及項上部皮膚淋巴,注入頸外側淺、深淋巴結。 (2)乳突(耳后)淋巴結:收納顳、頂、乳突區及耳廓的淋巴,注入同上。 (3)腮腺淋巴結:收納面、耳廓、外耳道的淋巴,注入頸外側淺及頸深上淋巴結。 (4)下頜下淋巴結:收納眼、鼻、唇、牙、及口底的淋巴,注入頸深上及下淋巴結。 (5)頦下淋巴結:收納頸部、下唇中部、下頜切牙、口底及舌尖等處的淋巴,注入下頜下及頸內靜脈二腹肌淋巴結。 >>頸前區淋巴結: 以頸筋膜淺層分為淺、深兩組。 (1)頸前淺淋巴結:收納舌骨下區的淋巴結,注入頸深下或鎖骨上淋巴結。 (2)頸前深淋巴結: 喉前淋巴結:收納聲門裂以上及喉的聲門下區及甲狀腺的淋巴;注入頸深上或下淋巴結。 甲狀腺淋巴結:收納甲狀腺的淋巴,注入頸深上淋巴結。 氣管前淋巴結:收納甲狀腺及頸部氣管的淋巴,注入氣管旁及頸深下淋巴結,并與縱隔淋巴結相交通。 氣管旁淋巴結:收納甲狀腺、喉、氣管與食管的淋巴,注入頸深下淋巴結。 咽后淋巴結:收納鼻腔后部、鼻竇、中耳、腭后部及鼻咽部的淋巴,注入頸深上、下淋巴結。 >>頸外側區淋巴結: 以頸筋膜淺層分頸外側淺、深淋巴結 (1)頸外側淺淋巴結:收納枕、耳后及腮腺淋巴結引流的淋巴,注入頸深上、下淋巴結,也可注入鎖骨上淋巴結。 (2)頸外側深淋巴結:分三組 a.副神經淋巴結:收納枕、耳后及肩胛上的淋巴,注入頸深上及鎖骨上淋巴結。 b.鎖骨上淋巴結:收納副神經淋巴結、胸上部、乳房和上肢引流區的淋巴,注入頸深下淋巴結,或直接注入胸導管、右淋巴導管。 c.頸內靜脈淋巴結:以肩胛舌骨肌分頸深上和頸深下淋巴結。 頸深上淋巴結收納枕、乳突、鼻咽、腭、扁桃體及舌引流來的淋巴,注入頸深下淋巴結。 頸深下淋巴結收納頸深上淋巴結及頸上部淋巴結引流來的淋巴,其輸出管變粗,注入右淋巴導管、胸導管(左側),或直接注入靜脈角。 頸部腫塊:頸部任何部分組織或其間隙發生的異常腫脹、膨大或隆起。按發生原因及病理,分為先天性、炎癥性、腫瘤性三大類。 1、炎性病變 >>慢性淋巴結炎: 臨床上表現為頸部無痛性腫塊,有反復發作病史,無腺體導管阻塞癥狀。查體可見腫塊位置表淺,可有多個,可呈串珠狀,活動度好,無壓痛。兒童上呼吸道感染后常導致頸部淋巴結炎。致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相對少見一些的病原體包括結核桿菌、不典型分枝桿菌、真菌、貓抓病等。因為這些病原體對生存環境的挑剔性,快速培養往往很難培養出結果,這時了解病史及對針吸活檢物質行相關的斑貼試驗則有助于診斷。 淋巴結核:多見于青年,患者可有低熱、盜汗等結核毒性癥狀。查體可見腫大的淋巴結,常發生在頸部血管周圍,大小不等,可互相粘連或與周圍組織粘連,如內部發生干酪性壞死,則可觸到波動,穿刺可抽出稀薄膿液,可夾雜干酪樣壞死物;晚期破潰后形成瘺管,愈合后可形成瘢痕。若無典型結核病史,尚有腫塊發生于頸前正中,隨吞咽上下活動等特點時,導致誤診為甲舌囊腫行手術切除,形成結核瘺口久治難愈。因此對病程較短的頸部腫塊懷疑結核者,可行結核桿菌特殊培養、胸片、血沉檢查、PPD試驗及PCR等檢查。 涎石病90%以上發生于頜下腺,而80%的下頜下腺導管阻塞由涎石引起,二者息息相關,成年男性多見。主要臨床表現為排除唾液障礙及繼發感染,當導管堵塞時可發生涎絞痛(在進食時,尤其進酸性食物時腺體腫大、脹痛)。查體:腺體腫大,質硬,可有壓痛,頜下腺導管口常有紅腫,溢膿,雙手觸診可及呈條索狀的導管,有時可捫及導管內的結石;多為單側受累。X線檢查或造影可顯示有無結石、導管狹窄或堵塞部位。 導致頸深部感染的疾病主要包括扁周膿腫,上消化呼吸道外傷,涎腺感染,先天性頸部囊腫及瘺管感染。路德維希咽峽炎(Ludwig angina)是一種特殊的頸部深部間隙的感染,涉及舌下及下頜下筋膜間隙,牙源性感染是此類膿腫的主要病因。由于舌下間隙腫脹,舌體被抬升至口頂,可造成呼吸困難。路德維希咽峽炎早期可單純靜脈抗感染治療,但晚期出現呼吸受限時,需緊急手術。口底腫脹明顯插管困難時應及時行氣管切開術。在治療上,應用合適的抗感染藥物很重要。偶爾當抗感染治療無效或頸淋巴結炎反復發作時,需行切開引流,但患牙亦應拔掉。 2、先天性疾病 >>頸前正中區 甲狀舌管囊腫 2)異位甲狀腺: 3)皮樣、表皮樣囊腫: 皮樣囊腫(Dermoid cyst) >>頸側區 鰓裂囊腫 2)頜下腺囊腫和舌下腺囊腫: 3)囊性水瘤: 囊狀水瘤(Lymphangi oma ) 4)海綿狀血管瘤: 血管瘤 3、腫 瘤 >>良性腫瘤 神經鞘膜瘤 2)脂肪瘤: 3)纖維瘤: 4)頸動脈體瘤: 頸動脈體瘤 >>惡性腫瘤 頸部惡性腫瘤 1)轉移癌: 頸部轉移癌在頸部腫塊中的發病率僅次于慢性淋巴結炎和甲狀腺疾病。原發病灶多位于頭頸部。其中鼻咽癌較早發生頸淋巴結轉移,可為鼻咽癌的首發癥狀,多侵犯Ⅱ區及咽后淋巴結。腫大的淋巴結位于下頜角后方,逐漸增大,有時融合成團,質硬,活動差,無壓痛;常為單側性,也可雙側頸淋巴結同時受累;鼻咽部活檢有時需多次施行方可得出正確診斷,若高度懷疑而反復活檢為陰性,可全麻內鏡下活檢或切開表面黏膜取深層組織活檢。口咽癌亦可轉移至Ⅱ區及咽后淋巴結。喉癌所致頸淋巴結轉移尤以聲門上型者易發生,多轉移至Ⅱ、Ⅲ區,晚期可轉移至Ⅰ區、Ⅳ區;下咽癌與之類似,但更易發生淋巴結轉移,常轉移至Ⅱ、Ⅲ、Ⅳ區。鼻腔、鼻竇癌的淋巴結轉移,常發生于病變后期,腫大淋巴結多位于同側Ⅰ區。肺癌、食管癌等病變,有時可發生Ⅳ區淋巴結轉移,其中肺癌可表現為同側Ⅳ區淋巴結轉移,胃癌可表現為左Ⅳ區轉移。 2)惡性淋巴瘤: ![]() ![]() 許多頭頸疾病都可表現為頸部腫塊。在病史的詢問中,年齡、發病時間、腫塊最初發生部位等可提供初步的診斷思路,查體時應包括腫塊檢查、頭頸部其他器官和全身的檢查,不同部位的腫塊對于診斷有提示意義。原發灶不明時可在內鏡下于鼻咽、扁桃體、舌根、梨狀窩、食道等處行多點活檢。若懷疑為惡性但FNA為陰性結果,可行腫塊切除活檢。FNA及組織活檢是頸部腫物診斷的金標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