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脈四逆湯 【原文】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漸出者愈。非若暴出者之自無如燈火之回焰也。 面赤色者,加蔥九莖。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嘔者,加生姜二兩。 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經典回顧】 1、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傷寒) 2、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傷寒) 3、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金匱) 【組成】 甘草 姜 附子 【時機】 1、寒利嚴重的時候用通脈四逆湯; 2、病人下痢、里寒,但是皮膚溫熱,脈細微。 【方解】 干姜減一半就是四逆湯。 【應用集錦】 1、少陰癥,寒利嚴重(下利、里寒),但是皮膚溫熱,脈細微,通脈四逆湯。 2、(1)普通情況吃飯太快,胃虛熱打嗝,用橘枳姜湯、橘皮竹茹湯; (2)胃虛寒打嗝,用吳茱萸湯; (3)癌癥病人,到最后的胃氣欲絕打嗝,方用茯苓四逆湯,或者通脈四逆湯。 【比較集錦】 1、咽痛,少陰寒熱俱有:咽干腫痛者為熱(桔梗甘草湯),不干不腫而痛者為寒(通脈四逆湯)。 2、干姜附子湯加炙甘草為四逆湯,重用干姜為通脈四逆湯,四逆湯加人參為四逆加人參湯,更加茯苓為茯苓四逆湯。 3、、少陰處方: (1)四逆湯:手腳冰冷了,腸胃里面的熱能沒有辦法達到四肢,中陽不振,脾胃的功能不好,舌苔白白的,里寒很盛; (2)附子湯:表里皆寒且虛、陽不足,所以附子湯可以補陽的不足;如果是表寒里虛,但是陽氣很足用小青龍湯; (3)白通湯:是陰盛在下、虛陽在上,上下不通達,所以少陰證下利的時候,因為里寒太盛了,上焦的心陽沒有辦法往下走,變成上熱下寒,造成不斷的下利。 (4)通脈四逆湯,就是陰盛于內,陽隔于外,摸病人微發熱,可是舌苔伸出來全部是白的,就是表熱里寒,脈很微細,很危險了。通脈四逆湯打通全身血脈。通脈就是通達內外。 (5)通脈四逆湯和四逆湯的區別,病人的脈都是微細的,但是四逆湯只胃陽虛而已,所以四逆湯的病人手腳冰冷,通脈四逆湯的病人手腳熱的,但是脈都快沒了 (6)所以上下不能通的時候用白通湯,全身都虛寒的時候靠附子湯,內外陰陽不能協和的時候用通脈四逆湯。 4、(1)附子湯:全身虛寒、關節疼痛; (2)真武湯:四肢沉重,小便不利,腹痛,下焦寒水,肌肉瞤動; (3)白通湯:里寒下利、上焦虛陽下不來; (4)四逆湯:手腳逆冷,腸胃的陽沒有了; (5)通脈四逆湯:里寒表虛熱,手腳溫,但是脈幾乎沒有了; 所以上下不能通的時候用白通湯,全身都虛寒的時候靠附子湯,內外陰陽不能協和的時候用通脈四逆湯。 【名家論述】 1、通脈四逆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要內外通達就是用通脈四逆湯,下利清谷,吃進去的食物通通跑掉了,這時候里寒外熱,就是腸胃通通沒有蠕動了,吃進去的食物直接流出來的,不是大出來的,陽虛的時候,肛門的口都收不了直接流出來的。 通脈四逆湯里重用炙甘草,再加生附,配合干姜在用,像通脈四逆湯、白通湯、桃花湯大部份都是用在傷寒、霍亂、瘟疫的時候,但有的時候是五苓散,要臨癥上辨癥論治。 三碗水煮一碗,若爆出者之自無而忽有,既有而仍無,有時候有,有時候又沒有,如燈火之回焰,面赤色者加蔥九莖,加蔥白,因為上下相隔,應急的時候,可以通脈四逆湯加白通湯,腹中痛者,這代表腸里面的血停滯,就要靠白芍,白芍把血帶到肝里面,肝靜脈的血再回到心臟再換血;若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喉嚨痛的加桔梗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胃氣能夠恢復,就能有救。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