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 【原文】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一服,腹中未熟,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1、若臍上筑筑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 2、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 3、下多者,還用術; 4、悸者,加茯苓二兩; 5、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 6、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 7、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 8、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 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經典回顧】 1、大病差復,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2、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組成】 人參 甘草 白術 姜 【時機】 1、胃上有寒癥的時候,一定會吐涎沫。 2、胃有寒的時候,心火要下來的時候達不到胃,又回去了,肺里面的津液就從嘴巴里面出來了。所以只要口吐涎沫,嘴巴里面口水那么多,吐掉了又來吐掉了又來,都是胃有寒癥。 【說明】 1、治病的同時,一定要去強固他的胃氣。胃里面有寒、氣逆嘔吐。要讓一個人的病好了不再發,完全治好,就是你要把他的胃固好。胃要固好,你要分清它是寒癥還是虛熱。 【應用集錦】 1、如果是大病、重病,好了以后病人變得很虛弱,短氣,心里欲吐,這種欲吐有惡心的現象,就是胃里面有虛熱。 2、呃逆: (1)火呃,宜用承氣湯; (2)寒呃,宜理中湯,加丁香柿蒂; (3)瘀血滯呃,宜大柴胡湯,加桃仁丹皮; (4)痰飲作呃,旋覆代赭湯。 3、咽痛多屬火熱之邪為患,但也有虛寒為患的。 (1)如癥見咽部疼痛、局部色白潰爛、經久不愈者,為虛寒證,腎氣丸加桔梗治之。因少陰之脈上系舌本,再取桔梗載藥上行之功,使藥達病所,其癥可愈。 (2)若咽痛伴有寒熱往來等癥,是少陽病之特征,可從少陽論治。少陽屬火又屬三焦,咽位于上焦。小柴胡湯中去人參加桂枝,加重甘草量,再加桔梗。加桂枝者,取半夏散之意,加桔梗和加重甘草用量,是取甘桔湯之意。二方皆為治咽痛之主方。 (3)咽部是厥陰經脈所循行的部位。若癥見咽干,咽后壁痛、色垢者,可用烏梅丸。 (4)咽痛若伴有胃納不佳、遇寒加重、大便溏稀等癥者,用理中丸或湯加桔梗,一治脾胃虛寒,二升提肺氣,以治咽痛。取脾脈連舌本之意。 4、怕涼,不能吃冷東西, (1)手足是溫的,此屬病在太陰,用理中丸就可以。 (2)如果手足不溫,就要加附子,用附子理中丸從少陰去治。 (3)如果吃了附子理中丸還不見效,摸他的脈弦細,就再加丁香、沉香之類走厥陰經的藥,可用丁附理中丸。 5、腸胃型感冒(孟超師兄總結): (1)發燒、頭痛、口渴欲飲水、但一喝就吐、或有(拉肚子)水瀉:五苓散; (2)發燒+瀉肚子(肛門有灼熱感+惡臭):葛根黃芩黃連湯; (3)施合一醫師經驗效方:腸病毒/手足口病:葛根黃芩黃連湯+五苓散; (4)施合一醫師腸胃型感冒治癥常用藥方:附子理中湯、黃連湯、胃苓湯。 【比較集錦】 1、(1)(1)理中丸/人參湯:人參?干姜?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2)桂枝人參湯:桂枝四兩(別切)?甘草四兩(炙)?白朮三兩?人參三兩?干姜三兩。 (3)附子理中湯:人參、白術、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臍),各二錢;炙甘草,一錢 2、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 (1)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 (2)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 3、霍亂病證方治表
4、(1)太陰病,手足自溫,比如胃涼、肚子冷,在太陰經的可用甘草干姜湯,加黨參、白術即理中湯; (2)如果伴有手腳涼,就加附子,成了少陰經的附子理中湯; (3)如果脈再弦細、摸得不清楚,就加丁香、花椒等,就是厥陰經的丁附理中湯。 【名家論述】 1、理中丸《傷寒筆記》(倪海廈) 病人霍亂吐利不止時,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病家多熱又欲飲水者,給下五苓散。如果是寒多而不飲水者,表示里寒濕重,此時給予理中丸服。 傷寒治則是當有表癥時,必先解表,而今有傷寒癥但兼具吐利時,就不可解表。五苓散之功在能將表之寒水引回體內,再自小便排出,使得新水能取代舊水,故能止渴。理中丸能去里寒濕同時補足腸胃的津液,是治療腸胃寒濕之重要處方。 五苓散還有一個主證:小便不利,因為新水無法取代舊水。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