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師父說全真龍門的道門法脈沒幾天,我就不斷遇見持有某種“道門法脈”的人,先是火龍一脈趙老師,然后是三申道人。這位“三申道人”,有傳言:“民間異人,道醫大師......太素脈法獨步江湖,手上有道門秘傳《黃帝內經》,是稀世之物......” 據說這位三申道人文革期間曾遭迫害,此后性格變得乖張,喜怒無常......向我推薦他的朋友小心翼翼叮囑我,如果見他,“千萬不要說你是記者,他很反感的.....”經過這么神秘兮兮的提醒,我還真想見識一下這位高人。 其實比我更感興趣的是徐文兵兄,他和梁某人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解讀《黃帝內經》的“中醫太美”節目,備受中醫粉矚目。當他聽說這世上還有一本他從未聽說的道門秘傳的《黃帝內經》,內心那個波瀾要翻天了。 在白云觀道醫館,我和徐文兵兄初見三申道人。遠遠看三申道人相貌不凡,老徐更加激動不已,把頭探進診室舉手問到:“道長,加一個號可以嗎?”三申道人抬頭冷眼看了看這位不速之客,輕輕搖搖頭。 又過了幾天,徐文兵兄忽然給我電話,“我明天又拜見三申道長去啦!”聽上去像是和情人約會,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 “約好啦?” 這哥們路子寬,比我強。 “沒有,我掛了號,先當作病人看病去。”為了求學求道求見三申道人,老徐安排自己的兩位助手,在第一時間掛了他的號。“不許笑話!我掛到三申道長的第一號,明天等我好消息!” 2012年4月23日,北京,大雨。交通擁堵,當我急急忙忙趕到建國門,推開某座錄音棚的時候,里面爆出滿屋子的笑聲,中間夾雜某中年男子無比興奮地高呼 “我終于知道為什么半夜三點要起來拉屎啦!” 屋里一位前額開闊,灰白頭發花白胡子糾結在一起像是一捆被攪亂的毛線球的正是三申道人,他手指夾著一個煙屁股,眼睛瞇瞇地微笑著,像是一位剛剛圓滿結束表演的魔術師,愉快地享受著觀眾的掌聲和歡呼。 圍坐在三申道人身邊笑臉飛揚的,是徐文兵兄和梁某人,還有一位來自江西的龍帥江醫生。 “問候道長!”我抱了個拳。三申道人微微回禮。 三顧茅廬始見真人,受梁某人和老徐情緒的影響,我搬椅子坐下來的時候,還有幾分激動。 我的另一位線報,三申道人的弟子建議我初次見道人別拍攝,不過我的手上還是黏著相機。好在我的小動作沒有讓三申道長象傳說中那樣嚴肅起來,依舊笑容可掬。 “道長,作為晚輩我能給你把一下脈嗎?”龍帥江醫生是個直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哈哈哈哈!”三申道人歪頭看著龍醫生,一陣大笑。 “道長這樣是不是不恭敬?我只是想要體會一下,學習一下,看您和我們有什么不一樣。” 三申道人摘下手表,挽起袖口,然后用一種標準的“暖暖的眼神”似笑非笑地伸出了胳膊,“這些年還從來沒有人給我把過脈呢,哈哈哈哈......” “這簡直是歷史性時刻!”氣氛相當和諧,親愛的梁某人立刻站前一步,替我發出申請:“道長,機緣難得,能拍張照嗎?” “道長的這個肺多好!關脈,關脈稍微有點緊,問題不大。尺脈也相當好,這么好的尺脈真的不錯,很少見很少見,平滑的跟二三十歲的人一樣。心脈也好,符合春季的弦,這是正確的。怎么有這么好的體質?”天真浪漫的龍醫生一臉不舍放下的表情,大有“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的純情。接著這位老兄又往人群里扔了一顆笑彈:“道長舌苔我能看一下嗎?” 實際上,三申道人比起老徐和我們,年齡也就大了幾歲,只是兩鬢斑白胡子拉碴顯得蒼老,“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其實從物質的角度來看,你們在座的每一個人身體都比我好。”說這話的時候三申道人的語速慢了下來。小時候他得過大病,吐血不止,醫院拒收,幾乎喪命。后來學醫,三申道人開始嘗藥,一嘗五年,做了兩百多萬字的筆記,結果“把所有的牙都嘗掉了!” 我拜訪過閩東的兩位骨科“吊醫生”,聽說他們用來治骨折的一味藥玉簪花就會讓人掉牙齒。可是一個人的牙齒全都“嘗”掉了,那得要嘗多少稀奇古怪的藥啊? 嘗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不過比起當年三申道人被師父關在山洞里七年背誦道家經典來說,算不上什么。“每年八月到次年三月,師父把我關在一個小山洞里,只有一張四尺長的小床,洞小得身子只能蜷著,洞口被大石頭頂住,吃的飯食和解手穢物都是從一個小口子遞進遞出......” 反抗、憤怒、逃避都不是辦法,因為不背書就沒有飯吃。二十萬字的書稿就這樣背下來了!“我們這門道家法脈在我之前已經口口相傳了七十多代。” 老徐沉默了,梁某人沉默了,龍醫生終于定在椅子上,我也放下手中的相機。 三申道人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從十一歲出門,都住在寺院、道觀,沒有去處啊。我幾乎沒有和外人打過交道,和現代人更是格格不入。所以我只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到死為止。我也不去爭取活得更長,只是讓我現有的時間充實點就行。” 三申道人原名劉來信,后隨一位云游道人學醫時改名劉至賢,再后來自稱三申道人。為什么叫三申道人?三申捻髯笑曰“學了一百,只懂了百分之三,運用了百分之三,這些年來一直是一知半解,所以叫三申。” “老祖宗的這些寶貝放在腦袋里份量重啊,”原來那個拒人千里之外冷若冰霜的三申道人是真的,這些年他一直在期待能像自己師輩們那樣,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個人,可以接過他手中綿延數十代人的圣火。可惜多年以來找不到可靠的弟子,三申道人就決定把師父留給自己的東西寫出來,傳出去。也許有一天,他期待也許有一天,會有一個人讀懂它們。“沒寫出來的時候成天都拉著臉,再怎么笑都是勉強的。這本書我寫了十五年,換來一頭白發......' “道長,有書還得有注啊!”老徐按捺不住,第一次遇見三申道人之后,他就一再跟我強調道人是個國寶級的人物, 可惜為世人所不識。 “一粒種子種下去,先長的是根系,即便是大樹也是如此。可是這粒種子要想發芽,就必須有土壤、溫度、濕度。如果你把一粒種子放在瓷盤里,它永遠不能成長。我其實也一直想把自己的道家中醫傳承的種子播出去,但是太難了。你隨便把道家秘傳《內經》讀上一段看看,在現代人眼里都是《天方夜譚》啊!現在時機不對。” “那要等到什么時候啊?” “兩百年后吧!” “好,我等!”老徐大有“愛你一萬年”的氣魄。 “道長,要不今天,就先給我們講解一下您這本書的前言吧?”梁某人的臉笑得像一團花,眼睛閃閃充滿期待看著三申道人。 不太會拒絕人的三申道人還是捧起了書:“前言......人之所以比其它動物高級,在于能傳授知識,而不僅是象動物一樣只傳授生存技能......經過時間的洗禮,動物變得越來越低級,人類越來越瘋狂......你不理解的東西太多了,才會有神秘的概念。但是知識這個東西,它不是你把它看成神秘的東西你就能理解,而是你必須把它放在平面。學每一種知識,不是你看它是好東西它就變成好東西......時間讓所有看不見的東西積累成看得見的,讓簡單的變得高深。凡事都是這樣,想在很短的時間把它做好,那是不可能的......” “祝由、迷信的方式治病和用藥治病是不一樣。用神術把病治好,病在,人的精神好了。你用藥去治病,病好了,狀態還在。你說你會法術,把誰的病治好了,其實只是把癥狀治好了,他根本上的病一直在潛伏著。而用藥治,則不同,它的病沒有了,癥狀也許還在。舉個例子,你前一天坐火車,可能第二天還在晃......”聲稱自己只讀過小學四年級的三申道人,對這個世界有著自己獨特的感悟。這種能力,沒有自小誦讀經典和長大后的游學參訪這種古老的學習經歷是很難得到的。 和三申道人這一聊已經兩個多小時了,梁某人提議到哪便餐一下?三申道人笑曰自己素食,而且過午不食。 “當然過午不食不適合每一個人,適合平時身心清靜人。不過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每個禮拜餓上大半天是很有必要的。”哦?這話題很重要,說來聽聽?咱們中國人的口號可是“沒有把元素周期表吃完就不算中國人!” “適當的餓很有必要,吃個六七分,即使是毒,也能消化。餓的時候臟器運動比原來激烈,吃飽的時候是另一種狀態。打個比方,社會上五個人,四個好人其中夾雜一個壞人,這樣的環境壞人就待不住了,會走。要是一個好人和四個壞人在一起,那完蛋了,好人很可能會變成壞人。飲食也是一樣的,只要吃進去的不多,人體自然會排斥它,代謝它。但是如果吃得太多,就累積在身體里,變成病。” 三申道人撰寫的《玄隱遺密》內容包括:《黃帝內經》上篇10章100篇和下篇8章73篇、《九常記》9章48篇、《九真要》內篇9章44篇和外篇4章29篇、《陰陽大論》上下2卷13篇及《龜書》上下2篇。 其中《黃帝內經》“典錄”中提到 “二王古,歧轅遠。經冊亡,方生獨,方士嗇,憂生憐。執所密,莫外傳。昔容成子侍商,哀其道不彰。身退以游四野之陸故,考集子十數人,之游錄者三十數,歴十三春有時,成冊者曰內經十八囪,合七十二卷。曰九紀九囪,合三十六卷。曰九真九囪,合三十六卷。” 《玄隱遺密》中的“內經72卷,九紀36卷,九真36卷”既然同是容成子所著,那么《九常記》與《九真要》是否就是已經失佚的《黃帝外經》呢?而《陰陽大論》是否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玄隱遺密》開篇的序是三申道人用一手相當漂亮的毛筆親書,文法全是文言文,沒有相當的古文及書法根底的人,看起來一定丟盔棄甲。自序尚且如此,《玄隱遺密》來自古老的夏朝文字,那許多繁體字、象形字,嘿嘿,即便你有古文功底,要是沒有道家實修體證,看下來還是云里霧里。 “我乃持守者,非是研索者。” 三申道人一再強調《玄隱遺密》不是他所著,自己是道家太乙門第七十一代傳人(沒有字派九十一代),祖師爺們代代相傳,把這份寶貝遞到他手中而已。 網絡街頭傳說《玄隱遺密》是三申篡編成冊,弄得他“心甚愧疚,若盜金而冠,汗顏棘首。吾不敢竊九十代之辛勤,于已肥勛也。充其功不過錄,其量不過力矣,孰受王者之冠乎?” 據說至今三申道人還有沒一個正式的門徒,想要跟三申道人學習的同學,請先解讀下面這段文字,尤其是里面八十個“見”字都搞明白了,沒準師門即開: 見,所見;見不見。不見見;見見愚乎弗見。見見也,乃謂常見。見弗見之見,見見之見;不見見見,見而得之道矣。故見見者,有;非見見者。不見見者,有;非不見,見者。不見,見不見者。見見不見乎?見不見見焉。是以,見見者,陰也。不見見者,陽也。弗見而可見見者,陽中之陽。見見, 見而弗見者,陰中之陽也。不見見,工也。不見見見,神也。若(髟付);陰陽之道;生之樞也。天地之常也,恒生之主也。然哉,見而盲于心者,不謂見見而不見者也。見乎見,不見乎見。不見見者,見矣。是故天之道者,見而弗見也。地之道者,見可見見也。故見而弗見見之見者,道也。見見而不見見見者,常也。 --《上經.知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