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氏黑散 【原文】 菊花四十分,白術、防風各十分,桔梗八分,黃芩五分,細辛、干姜、人參、茯苓、當歸、川芎、杜蠣、礬石、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經典回顧】 1、候氏黑散,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組成】 白術 桔梗 細辛 姜 礬石 人參 茯苓 川芎 桂枝 牡蠣 防風 【方解】 1、白術、茯苓以祛濕,濕勝必生痰,故用桔梗以開肺; 2、但濕痰之生,由于氣血兩虛,故用人參以補氣,當歸、川芎以和血。人參、干姜補脾益氣; 3、菊花、防風、細辛、桂枝以祛風散邪。桂枝為《傷寒論》中風主藥,防風以祛風(薯蕷丸用之),菊花能清血分之熱,重用菊花,以并去內外之風邪; 4、細辛、干姜、牡蠣以運化濕痰; 5、桔梗,礬石降氣化痰,以使風邪無所戀; 6、黃芩能清肺熱。黃芩、牡蠣清熱斂陰,以制風邪之所散。 【應用集錦】 1、高血壓的眩暈常常是中風所致,用侯氏黑散。 2、王占璽經驗:侯氏黑散治療以頑麻不仁、四肢沉重為主的痹證,有良效。 3、高血壓: (1)以收縮壓升高為主的高血壓(>120 或140),肝陽偏亢,多實癥,小柴胡湯加入茯苓以降之。 (2)舒張壓升高的高血壓(>90),是肝陰不足所引起的肝陽上亢,多虛證,烏梅丸補肝陰,肝陰足則陽亢平。 (3)若頭暈目眩、耳鳴眼花并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升高、脈弦而有力者,可用侯氏黑散平肝息風。 (4)癥見頭痛目眩,心煩易怒,睡眠不寧,面紅目赤,口苦耳鳴,脈弦滑,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實脾泄肝,其癥自愈。 4、半身不遂是腦血管意外的后遺癥,多發于中年以上患者,與動脈硬化有關。腦血管意外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前者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腦血管意外臨床上常表現為突然的意識障礙和肢體癱瘓。半身不遂也有寒熱之分。 (1)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多因久病體虛,風邪得以乘之,阻礙經氣,形成癱瘓。由于是因虛所致,故用侯氏黑散填竅以息風,竅得填則新風不能入、舊風不能容,其癥可愈。其服用方法,按散劑服法用之。 (2)若癥見血壓髙、脈數者,可用風引湯。此方與侯氏黑散是治半身不遂的一熱一寒之方,臨證時兩方可辨證應用。 (3)中風有中絡、中經、中腑、中臟之不同,病初兼有表證說明風邪表淺,還未入臟腑,故可用古今錄驗續命湯以解風邪、通經絡、調榮衛,使風邪從內達外。風邪去,其癥可解。 5、(1)瞳孔中有藍霧而影響視力,瞳孔屬腎,藍為水色,故本病是由于心陽不足、腎水上泛清竅所致。所以用桂枝湯加重桂枝量,扶心陽以制水邪;加附子以溫腎陽。 (2)眼前發黑,視物不清,角膜生云翳。目為肝竅,肝陽上亢,上擾空竅,故眼前發黑、視物不清,肝氣犯脾,水濕上泛,則目生云霧。可用侯氏黑散加烏賊骨,息風退霧,則眼疾可愈。 【比較集錦】 1、侯氏黑散治冷也,而必用黃芩。風引湯治熱也,而必用干姜,此冷熱相引之理。 【名家論述】 1、侯氏黑散《金匱筆記》(倪海廈)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菊花、白術、防風、枯梗、黃芩、細辛、干姜、人參、茯苓、當歸、川芎、牡蠣、礬石、桂枝』。侯氏黑散這個方子絕對不是張仲景立的,一定是后人借他的名立進去的,此方的目的是塡補。為什么叫塡補?這個方子的觀念是,病人身體里面虛掉了,結果造成表風進來補里虛的位置,就是當中風進來的時候和病人的里虛沒有完全接在一起,中間就有很多間隙產生,間隙的產生是病人的氣和血沒有辦法溝通,于是產生半身麻痺,這個侯氏黑散就是能夠慢慢的把空虛的部分塡補起來。這是一些外面其他醫生設計的藥,不是仲師原方。我們臨床上用的不多,我沒有用過這個藥來治療中風。制作法是將這十四味杵為散狀,就是弄成粉劑樣。「方寸匕」就是一個湯匙的,一天吃一次,剛開始服前二十天用溫的酒來喝,一切的魚肉大蒜都不要吃,常吃冷的食物。吃了兩個月以后即『藥檳腹中不下』,讓藥力慢慢的滲進去里虛的位置。要讓藥力停滯不下的話必須要冷食,一吃熱食藥力就下來了。所以要冷食目的就是讓樂不要跑掉,讓藥盡蛍囤在身體里面慢慢滲進去。實際上這種方子都沒有我們后面的方子好用,后面會跟大家介紹外臺秘要里的處方,那些方子還比較像張仲景立的方子,可能就是我國千年以來,失落的經方。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