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建中湯 【原文】 於小建中湯內,加黃耆一兩半,余依上法。 若氣短胸滿者,加生姜;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 三兩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經典回顧】 1、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 【組成】 黃芪 茯苓 姜 桂枝 白芍 飴糖 大棗 炙甘草 【功效】 溫中補氣,和里緩急 【時機】 1、若氣短胸滿者,加生姜;腹滿者(濕甚),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清痰補氣) 2、左手脈小是血虛,右手脈小是氣虛。 【應用】 1、虛勞里急,諸損不足。 【現代劑量】 桂枝15克,炙甘草15克,大棗30克,白芍30克,生姜15克,飴糖30克,黃芪10克 【方解】 1、桂枝:發汗解肌,溫經通脈,通陽化氣。溫熱補藥,平散性藥。 2、炙甘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平補藥,平收性藥。 3、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溫熱補藥,升散性藥。 4、白芍:養血調經,平肝止痛,斂陰止汗。寒涼補藥,平收性藥。 5、生姜: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溫熱補藥,升散性藥。 6、飴糖: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溫熱補藥,平收性藥。 7、黃芪: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溫熱補藥,升平性藥。 【說明】 1、黃芪建中湯就是小建中湯加上黃芪,加黃芪后,補氣的力量就變大。如果小建中湯加上當歸,就是當歸建中湯,補血的力量就變大;小建中湯加上黃芪、當歸,就是歸芪建中湯,補血和補氣的力量就變大。 2、小建中湯能夠固中焦脾胃,讓后天之本變的更強,加上補氣的黃芪就形成黃芪建中湯,有小建中湯的癥狀,比如身體虛,身體和肚子會寒冷,而且喜溫喜按,同時少氣懶言,舌淡苔薄白。以上都是偏虛、偏寒的癥狀。 3、在《解析方劑學》中,黃芪建中湯是運用在治療口腔發炎。 4、在黃芪建中湯中,全部是補藥,完全沒有瀉藥,溫熱藥比較多,有點寒冷藥。藥物動力學方面,升、降、散、收都有,使氣機能夠活潑。整體方性是溫補,并且是純補,收性和潤性大一點。 5、黃芪建中湯就是用來治療小建中湯證伴有有氣虛的患者。 【應用集錦】 1、易患感冒、咳嗽頻發的小兒,可用桂枝加黃芪湯或者黃芪建中湯。 2、慢性腹膜炎,符合小建中湯證者較多。如果患者重度衰弱、嚴重盜汗,黃芪建中湯更合適。如果腹膜炎有腹瀉癥狀或滲出液較多時,小建中湯多無效。 3、黃芪建中湯常用于大病后、盜汗不止、小腿潰瘍、肛門周圍炎和手術創口愈合不良等。 4、經常患感冒的孩子,可用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桂枝加黃芪湯等長時間服用,可以使患者變得不再易患感冒。 5、十二指腸的炎癥或潰瘍多發于球部,其疼痛有個很典型的特點:節律性空腹痛、夜間痛,也就是饑餓痛、夜間痛,多喜按、喜熱飲,即虛痛,多用小建中湯、當歸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或者歸芪建中湯。 6、(1)乳腺炎多發于初產婦,常因乳汁不通,以致瘀結而引起繼發性感染之炎癥。癥見局部發熱、疼痛難忍等。乳房為肝經循行之部位,肝膽相表里,伴有發熱為表證之征象,故從肝經之表的少陽經論治,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桂枝以解表邪,加全瓜蔞以散結,加黃連以清熱,取《傷寒論》小陷胸湯的高者陷之之意。 (2)乳腺炎是急性化膿性炎癥。多發生于初產婦哺乳期,因乳汁不通,瘀結化熱,形成局部紅腫熱痛,甚而引起全身發熱。若未成膿者,可用小陷胸湯,以軟堅散結,清泄熱邪。瘀結散,熱邪清,其病自愈。 (3)乳腺增生,是指乳腺內腺管腺體增生脹大,按之不痛,袓國醫學認為是肝郁所致,消遙散。 (4)乳腺增生癥是婦女的常見病。若乳腺增生伴有脈象虛弱者,黃芪建中湯合消瘰丸以補虛散結。 7、(1)肺結核,癥見咳嗽、胸痛,夜間加重,痰白量多,面部紅潤,脈數者,可用麥門冬湯降火逆,加竹茹以清絡脈之熱。 (2)肺結核空洞,是指空洞合并出血者。癥見咳嗽、胸痛,咯血量多,面色萎黃者,呼吸道隔離,麥門冬湯加竹茹,去粳米加蜂蜜,以清熱止血(不去半夏者,是肺氣以降為順)。服藥后若見鞏膜白凈者,為血止而預后良好;若服藥后鞏膜仍暈黃者,為肺有熱,仍有出血可能。 (3)肺結核是結核病中最常見的,是一種慢性緩發的傳染病。癥見咳嗽、痰多、發熱,徹夜難眠,脈數等。袓國醫學認為是肺陰不足,陰虛生內熱。肺熱葉舉,故咳嗽;肺為水之上源,肺氣不降,故痰多;脈數為內有熱;因咳嗽夜間加重,故難眠。百合洗方滋補肺陰,肺陰得補,其熱自息;肺氣得降,各癥自愈。肺結核為慢性疾患,故本方應多吃為好。 (4)肺結核非活動期,袓國醫學稱為肺癆。若癥見盜汗、干咳無痰、脈不數或脈細弱無力者,黃芪建中湯。若咳重者加半夏以降之,以其肺以降為順;面浮腫者,加杏仁以宣之;胸痛者是胸氣結,加全瓜蔞以開胸中之痰結。 8、頸淋巴結結核潰爛是結核桿菌所引起,其潰爛常經久不愈。袓國醫學認為從虛得之,故用虛勞諸不足的黃芪建中湯合消瘰丸(生牡蠣、浙貝母、玄參各等份)補虛、清熱、化痰、軟堅軟結。如腮腺炎潰爛者,亦同上法治療,因其部位相同,同為潰爛虛損。 9、半身冷:左主血,右主氣。左寒,為血寒,用當歸四逆湯入血分;若為右寒,入氣分,用黃芪建中湯類;雙側都寒,可用四逆湯。 【比較集錦】 1、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為小建中湯,更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更加黃耆,名黃芪建中湯。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