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農歷辛丑年二月二十七日),星期四。修水上午陰,下午雨,11-17℃。上午到修水縣杭口鎮雙井村參觀進士園和黃庭堅故居。我和妻及五弟與雙井村黨支部書記姜偉、書法家黃國柱等共進午餐。下午到參觀修水陳寶箴、陳三立故居。晚上回到蘆溪。
【作息】凌晨1:23-1:33分、3:28-2:35分我各起來一次。晨6:10分醒,6:22分起床。晚0:49分熄燈。 晨起洗漱后去德安賓館2樓餐廳里吃早餐,然后到1樓大堂去辦理退房手續。我和妻吃早餐時五弟告訴我,叔叔前天是用他的充值會員卡為我們四人辦理的入住手續,住宿費用已從充值卡中結算了。吃過早餐,我們將行李先放到五弟的小車后箱里,然后到我叔叔家去與叔叔嬸嬸告辭。我們感謝叔叔和嬸嬸的確一盛情款待,并邀請他倆在下半年雨水少些時,到蘆溪來住個把月。我嬸嬸已十余年沒到過蘆溪了。 7:44分,我們六人離開叔叔家,叔叔和嬸嬸將我們一行送至德安賓館停車場上車。7:51分我們的兩輛小車駛離了德安賓館。 根據我的建議,今天上午我們前往修水縣杭口鎮雙井村參觀黃庭堅故居。上午10:26分,我們到達修水雙井村進士園停車場,將小車停靠在雙井村村委會辦公樓小坪前面下一個等級的坪內。 之后,我父親他們五人就進入進士園去參觀。這個進士園建設規模很大,2018年10月5日傍晚我夫妻倆和好友黃民及他妻子劉小紅老師曾來看過一次,那一天我的日記中的描述為: 下午近6時,我們到達修水縣杭口鎮雙井村。雙井村是宋代文豪黃庭堅的故里。從修水縣城出城過秋胡里大橋之后不遠處有岔道口,我們的車到那后即向右拐。可是去雙井村的公路上現在正在搞拓寬路面的工程,路上有大型挖掘機械多輛,路面滿是泥沙,多處堆積著石塊,灰塵彌漫,路寬勉強可通過車輛。我們進入到雙井村村頭,看到那里還在搞大型建設項目,大約是要建一個大型的停車場。 村頭有一高大的黃庭堅石雕像,我和黃民先后攀上一堆砌有一米多高的石條上去拍這座石像。妻和劉小紅老師見到這個亂糟糟的景象,下車后便只站在小車附近,不再往前走了。我與黃民則再往上走去,到達一殿式建筑前,見門額上懸有“黃庭堅故居”黃字黑底匾額。殿門外的正中兩廊柱聯為: 父子公孫滿門進士輝文史; 詩詞書法一代奇才耀古今。 此聯落款為:“常順(?)信筆 癸巳秋 寧州”。 雙井村黃氏家族歷代共出了48位進士,這在我國科舉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現象。 殿內堆了許多建筑材料,也無雕像,只有一張大大的白紙人物壁畫底圖。 …… …… 兩年多后的今天,我們看到的是非常氣派的雙井進士園了,前面是一座巨大的石牌坊,山頂上還建了一座高大的魁星閣。 不過我沒有立即進園,而是先去了雙井村村委會辦公室。因為我來雙井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到黃庭堅兄長黃大臨的生卒時間。要了解這個資料,必須要查閱雙井村黃氏的老族譜,如果真有黃氏老族譜的話,那么我就必須到雙井村村委會去打聽族譜可能在誰家里。2018年10月份那一次,因我和黃民到達雙井村已是傍晚,沒有了解到此事,而且黃民又臨時改變了主意,他不愿在修水宿一個晚上了(本來說好是要在修水縣城內住一晚,第二天再去雙井村的)。 今天我進了雙井村委會辦公室后,見里面只有一位村委會的女干部正在上電腦。我對她說明我的來意,她說她不清楚黃氏是不是有老族譜,這事得問村黨支部姜偉書記。她指著正朝辦公室走來的一位身著黑色西裝的高個漢子對我說:“你看,我們姜書記來了呢!” 于是我迎向前,對姜書記作了自我介紹。我說,我叫曾建開,是特意從萍鄉市蘆溪縣來的,我退休前曾任蘆溪鎮人大主席。 他熱情地說:“原來您還是一位領導,歡迎,歡迎!有什么事情嗎?來,請這邊坐。” 我們靠窗前的椅子上坐下來之后,一邊喝茶一邊談了起來。 我告訴姜偉書記:我這已經是第四次來修水了,第一次我是和一位姓黃的好友在2017年5月1日來的,也是想來你們村了解一下黃庭堅哥哥黃大臨的生平情況。可是當我們的小車行至你們這里的增坑橋之后,發現公路右邊的山坡塌方,一大堆泥土阻塞了道路,結果沒有來成。我第二次來修水(自注:回來后,于本月14日下午查閱我的日記,是在2017年11月30日下午),是因為我們蘆溪縣要建一個秋收起義紀念館,我隨縣民政局的幾位同志來你們修水的秋收起義紀念館考察學習。本來也是要來你們雙井的,可是那天晚上我們縣民政局一位老領導突然去世了,局里打來電話讓我們在次日一早就趕回蘆溪,結果也沒有來成雙井。我第三次來修水是在2018年的國慶節期間(10月5日),來到這里已是傍晚,當時這地方正在大搞擴建,推土機、鏟車不少,當時我問了你們村一位錢姓村民,他告訴我們,村委會委員中沒有黃姓村民,當時我不大相信,剛才看到公告欄中你們的村委候選人名單,這才相信這是真的。不過那天我和朋友們在修水城內吃過晚飯就直接回我們蘆溪去了。所以前面那三次來修水,我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姜偉:哦。那你為何要來我們這里了解黃大臨的歷史資料呢? 我:黃大臨在宋代元符至崇寧年間在我們萍鄉做過三年縣令,因此我在2010年時寫過一篇研究他生平的文章:《宋代萍鄉縣令黃大臨生平考略》。可是由于與黃大臨有關的歷史資料很少,所以還有一些他的生平情況沒有搞清楚,比如黃大臨的出生和去世的時間,黃大臨在萍鄉解任之后究竟去了哪里?是否還擔任過其它官職或是回了老家雙井?他是在哪里去世的?等等。 姜偉:那你還是一位研究黃大臨的學者呀!你十年前寫的那篇研究文章你手機上還找得到嗎?我想拜讀一下。 我:我不是什么學者,搞點歷史人物研究也只是業余水平的。我寫的那篇文章可以從網絡上找得到的。 于是我點開我手機上360“天山一劍圖書館”,找出《宋代萍鄉縣令黃大臨生平考略》一文。姜書記在他手機上也從百度上搜到了此文。 姜偉:雙井黃氏老族譜我不知道在誰手里,我們村現在黃姓的人口不多。我們縣里有一位姓黃的書法界老師,他是雙井村黃氏家族的后人,對黃庭堅也很有研究。這樣吧,我打個電話把他給你介紹過來,你們互相交流交流,看能否搞清楚黃大臨的一些身世方面的問題,和你一起來了幾位?我請你們一起在村里吃午飯,一邊吃一邊聊,可以吧? 我:能向黃老師請教,那太好了!不過午餐我就不在村里吃了,我們今天來了兩部小車,一共有六個人呢,我們自己去餐館里吃就行,不麻煩你了。 姜偉:沒關系,反正都是一桌,沒別的人。 于是姜書記立即撥通了那位黃老師的電話,簡單介紹了一下我的來意。對方說他還在鄉下,要到中午才能趕過來。 我對姜書記說,我父親和我的弟弟們已去游覽進士園了,現在我也去看看,我兩年多沒來了,這里的變化很大呢。 姜偉:等黃老師來了我會打電話給你。現在我要出去處理一些事情。 我答應了。上午10:50分,我離開雙井村村委會,1分鐘后我來到“雙井進士園”入口處的石牌坊前。11:18分,我攀到了山頂奎星閣的頂樓。妻和二弟、五弟早已上去了,我和六弟是最后上去的。父親因年高,腿腳又不大方便,我叫他在山腳下面的沐恩亭內先坐坐,我們很快就會下來。11:30分,我和妻及三位弟弟一起下到山下,沐恩亭和曲廊內卻不見父親的蹤影,他往別處觀看去了。 進士園內的建筑物鐫刻了多副楹聯,大約都是從全國范圍內征來的,我也來不及細品,只是把它們拍了照,準備回去后發到我的QQ相冊里去保存。 11:37分我一家上車離開雙井進士園,7分鐘后到達已修繕一新的黃庭堅故居門口。12:02分我們一行出了黃庭堅的故居,路過雙井茶館門口去黃庭堅陵。因此時已是正午,茶館大門已關了。 12:07分,姜偉書記給我發來微信語音:“我在辦公室等你,黃老師他們已經過來了。” 我回復他:“馬上就過去。” 我父親和二弟、六弟不愿意去村里吃飯,他們三人另找餐館去了。我和妻及五弟隨我去了雙井村委會。我下車后,妻和我五弟沒有跟我去村委會辦公室。 在雙井村委會辦公室內,我見到了黃老師和一位水電站的老總。看起來黃老師年齡在五六十歲的樣子,西裝革履,開始我以為他是一位學校的老師或縣政協或文化部門的干部,其實都不是。黃老師說,他已讀過了我的那篇《宋代萍鄉縣令黃大臨生平考略》。 聊了兩三分鐘后,我們各自上車,姜偉書記帶我們來到崗上農莊,設施簡陋但干凈,很顯然,這是一家農家樂餐館。 我和黃老師兩人一邊喝酒一邊交談。姜書記和那位老總要開車,喝茶水,我妻子和五弟也不能喝酒。我問黃老師的大名叫什么,他說叫黃國柱,可是我卻錯聽成了黃國杜,這可能是對方普通話帶修水方言口音,或是我聽力的原因。所以我加他的手機號時,就寫的是黃國杜了。但是在他掃我微信號二維碼后,才發現他的名字是黃國柱。 關于我寫的那篇研究黃大臨的文章,我進行了詢問并認真聽取了黃老師的意見。他的意見大體上有四點: 一,關于黃大臨的生卒年問題:他說黃大臨長他弟弟黃庭堅四歲,出生于公元1041年;大臨與庭堅同年去世,黃庭堅于公元1105年農歷九月在宜州去世,黃大臨在同年農歷十二月去世。黃氏族譜上有記載。(我按:這是一個很大收獲,但我還得親眼見到雙井黃氏老族譜上的相關原文及其所在卷數、頁碼數,方能最終認證確鑿) 二,黃大臨的墓地并不是如我文中的湖北通城收藏家馮俊先生所說至今保存完好,而是早已不存。黃大臨的墳墓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開荒造田運動中被推平了。(我按:那馮俊先生所見黃大臨的墳墓只是聽別人說并未非親眼所見嗎?還是馮先生將黃大臨墓與黃庭堅墓的名稱搞混了?) 三,關于黃大臨下面排行第六的弟弟仲熊(字非熊)早夭,文中不必寫他。(我按:我懷疑黃老師將黃大臨排行第五的弟弟蒼舒與非熊的名字搞混了,因為蒼舒才是早夭的) 四,黃大臨的那首《七娘子》詞,他認為其標題《七娘子》不是一個詞牌名。他說,黃大臨在本族同輩兄弟中排行第七,黃庭堅有時在給大臨的信中稱呼就是寫的“七兄”,大臨的妻子當然也就是七娘子了,這可以在黃庭堅的《致天民、知命大主薄書》中稱:“天民知命大主簿。霜寒。想八嫂安裕。九妳、四妳、大新婦、普姐、師哥、四娘、五娘、六郎、四十、明兒、九娘、十娘、張九、咩兒、韓十、小韓、曾兒、湖兒、井兒各安樂。過江來。甚思汝等”可見。(我按:黃柱國老師這說法有一定道理,因我從未見古人的詞作中用過《七娘子》這個詞牌) 姜偉書記因要去本村某地處理事情,讓我們繼續談,他先于我們離開了餐館。下午1:12分,我們離開了雙井崗上農莊餐館。 (網絡上資料:黃國柱,號犀津浪子,1961生,畢業于江西大學中文系,江西修水縣公安局工作,一級警督,副處級公務員,黃庭堅邑裔。長期從事黃庭堅研究,著有《黃庭堅傳略》。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西省當代文學學會會員,江西省黃庭堅文史研究會副會長、黃庭堅書畫院副院長。) 下午2:25-3時正,我們游覽了修水陳寶箴、陳三立故居景點。陳寶箴、陳三立故居位于修水縣寧州鎮桃里竹塅村,始建于公元1792年。我們幾兄弟都認為這真是一個很偏僻的山溝溝里,不知怎么偏偏能成就出這么幾個大名家。陳寶箴(1831-1900),義寧州(今修水)桃里竹塅人,出仕后屢因功績得以遷升,最終官至湖南巡撫。他銳意創新,響應和支持戊戌變法,為慈禧所不容。陳寶箴長子陳三立(1853-1937),出生于竹塅故居,光緒十二年(1886)中進士,授吏部主,因淡于名利未實際就職,積極參與陳寶箴在湖南推行新政,近代著名愛國詩人、“同光體”詩派主要代表人物。陳寶箴、陳三立均在竹塅故居生活數十年,二人均名載《辭海》、《世界名人詞典》等典籍。陳三立后裔陳衡恪、陳寅恪等亦青史留名,譽滿天下。 陳家大屋分鳳竹堂、新屋里、官廳三部分,其中鳳竹堂由陳寶箴祖父陳克繩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新屋里和官廳為光緒年間陳寶箴中舉后修建。 該故居為磚木結構,一進兩重,中開大天井,是典型徽派和客家建筑特色的融合,歷經200多年,大部分保存完好。院內還保留有陳寶箴中舉的旗桿石和陳三立中進士的旗桿墩各一對。 2017年,由江西省文物保護中心制定修繕方案,經過為期一年的修繕和陳展布展工作,2018年初正式對外開放。 下午5:42-7:56分,我們一行在萬載縣一個叫鄰家小院的餐館里用餐。晚8:06分,二弟建安在蘆溪縣城圣岡路下車。我和妻于晚8:17分回到洋田小區自己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