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四般治二陽; 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平康。 (一)葛根黃芩黃連湯的組成與功效 葛根黃芩黃連湯由葛根15克,黃芩、黃連各9克,炙甘草6克組成。水煎服。 本方具有解表清里之功效。是主治太陽、陽明合病表里俱熱證的首選方劑。臨床應用以身熱下利,煩熱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為其辨治之要點。但虛寒下利者忌用。 凡屬表證未解,里熱熾盛之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腸傷寒、腸胃型感冒、麻疹、小兒麻痹癥、小兒消化不良、嬰幼兒秋季腹瀉、脫肛和帶下等病癥,用治有效。 (二)加減方法 ①嘔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嘔。②夾有食滯,加山楂以消食導滯。③腹痛,加炒白芍、木香,以柔肝止痛。④熱痢膿血,里急后重者,加白頭翁、木香、檳榔,以行氣清熱解毒。 (三)名中醫用方心悟 唐·孫思邈(唐代醫學家) 葛根芩連湯治太陽病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摘自《千金方》)。 清·陳恭溥(清代醫學家) 葛根芩連湯,升陷邪,止熱利之方也。凡暴注下迫,或兼汗喘者用之。本論日: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此方主之。夫利不止者,太陽之氣降而不升也;脈促者,陽氣格于外,不能與陰氣相接,數時一止也;論利不止,喘與汗皆虛證,獨脈促,故知其因誤下,而陽邪下陷;見喘,則知其有欲上升外達之勢,故曰表未解也。夫陽邪陷者,宜清以升之,方用黃連黃芩具苦堅之性,合葛根,清在下之邪熱,以上升外達,甘草合中土·合芩連苦甘以化陰。則和止而邪從外解矣,此方后人用以治暴注下迫者甚效(摘自《傷寒論章句·卷上》)。 清·陸茂修(九芝)(清代醫學家) 疹之原出于胃,治療者當治胃.以清涼為主,而少佐以升達。痧之原出于肺,治痧者當治肺,以升達為主,而稍佐以清涼。痧于當主表時,不可早用寒瀉。疹之當主苦瀉時,不可更以辛散。大旨外達主升、葛柴之屬。清涼主降,芩梔桑丹之屬。惟宗仲景葛根黃芩黃連湯一法,出入增減,此治痧疹之要道焉(摘自《世補齋醫書》)。 惲鐵樵(近代中醫學家) 用葛根芩連湯主治病甚多,治療腸炎下利作首選方劑:加白頭翁、秦皮治急性熱利;加象貝、橘紅、桃杷葉之類治急性肺類,并廣泛地用于治療四時溫病,效驗極佳(摘自《傷寒論研究》)。 聶惠民(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現代多用葛根芩連湯治療菌痢、腸傷寒、乙腦、麻疹、肺炎、腸炎、結腸炎、口瘡、小兒麻痹等。 筆者臨床運用:①急性腸炎(證見發熱口渴、瀉下臭穢,肛門灼熱,尿短而赤,苔黃膩,脈滑數等)可酌加金銀花、馬齒莧、黃芩、芍藥等清熱利濕之品。②菌痢.下痢膿血,里急后重,身熱腹痛,苔黃脈數,酌加白頭翁、秦皮、黃柏、黃芩、白芍等清熱解毒之品。③小兒腹瀉,便稀日行數次,口干苔黃,溲赤,指紋紫,可酌加白術、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利濕之品(摘自《傷寒論與臨證》)。 曹穎甫(近代醫學家) 小兒疹發未暢,下利而臭,舌質絳,苔白腐,唇于,目赤,脈數。宜葛根芩連湯加味(摘自《經方實驗錄》)。 陸淵雷(近代醫學家) 凡有里熱,而病勢仍外解者,皆葛根芩連湯所主。利與喘汗皆非必具之證(摘自《傷寒論今釋》)。 于世良、史定文(中醫專家)。 近腎岳美中教授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曾用葛根芩連湯加減治療“乙腦”收到顯著效果。已故全國著名中醫學家沈仲圭先生,主張用葛根芩連湯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加酒炒大黃、木香、滑石。編者驗之于臨床,屢收良效(摘自《中國名方精釋》第111頁),焦樹德(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教授) 我常用葛根芩連湯,加焦檳榔、炒白芍各12克,厚樸、馬齒莧各10克,木香9克,用于急性菌痢,出現腸胃濕熱證者,可收良好效果,請試用。 如下利帶有膿血,血多膿少,腹痛腹墜,肛門灼熱,里急后重,窘迫便頻,舌苔黃膩,脈象滑數而弦者,可用葛根芩連湯加白頭翁、秦皮、馬齒莧、生地榆等,有佳效(均摘自《方劑心得十講》第85~86頁)。 葉橘泉(中醫藥學家) 葛根芩連湯主治證為高熱、氣急、口渴、下痢為目標。 麻疹用葛根湯的機會多。但麻疹汗出后熱猶高,喘咳頻頻而汗多脈促者,用葛根芩連湯。 又小兒急性熱性痢,平日項背拘急,肩凝,而有急性發熱、口渴、下痢者;及口舌腫痛糜爛者(摘自《古方臨床之運用》第107頁)。 蒲輔周(名老中醫) 以葛根6克,黃芩2克,甘草3克,黃連1.5克。蒲老發揮巧用其治療小兒肺炎表實下利者(證見發熱汗出而喘,下利粘臭,腹滿,苔微黃,脈促)。 若無汗加蔥白6厘米;虛煩加淡豆豉9克,梔子3克;營衛不調加生姜2片,大棗2枚(摘自《蒲輔周醫療經驗》)。 羅笑容(中醫專家) 以葛根芩連湯(葛根10克,黃芩7克,黃連、甘草各3克)加澤瀉、茯苓各12克,厚樸7克。主治風寒夾熱積泄瀉,小兒腸炎(證見水樣稀便,色黃氣臭,腹痛即瀉,暴注下迫,身熱口渴;煩躁不安,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細數)(摘自廣東中醫院經驗)。 趙明銳(名老中醫) 外感表證失治、誤治而成下利,因其表證未罷又現里證。臨床上可以見到既有表證之發熱、苔白、脈浮數,又可見納呆、下利等里證。此單用解表法則里證不除,單清里則表邪難去。故用用表里雙解的葛根芩連湯即愈。 嬰幼兒消化不良腹瀉,臨床分為實熱瀉和脾虛瀉兩大類型。 其中實熱瀉,證見發熱、暴注下迫,腹部熱痛,瀉下之物發黃臭穢,口干欲飲,舌質紅、苔黃、脈數。選用葛根芩連湯加減化裁,解表清里,效果良好(摘自《經方發揮》128頁)。 朱可奇(中醫專家) 以葛根芩連湯(黃芩30克,川連20克,葛根15克,甘草3克)。每日1劑,水煎服。飯后1小時服藥,治療傷寒及副傷寒200例。治療結果:顯效116例,有效8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9%[摘自《江西中醫藥》1992;23(2)20]。賀志良(中醫專家)以葛根芩連湯加茯苓、豬苓、澤瀉、白術、蘆根、冬瓜子治療腸傷寒98例。如濕重于熱加佩蘭葉,姜半夏;熱重于濕加山梔子、淡竹葉;腹脹腹痛加柴胡、厚樸、白芍;嘔惡加姜半夏、淡竹茹;腹瀉者葛根先煎;便秘加麻仁。均服藥15天。治療結果:全部痊愈[摘自《浙江中醫雜志》1991;26(8);3443. 張恩榮(中醫專家) 以葛根芩連湯加茯苓、車前子、板藍根、神曲。治療小兒秋季腹瀉132例。平均3天治愈[摘自《光明中醫》1994;(6):131. 黃金昶(中醫專家) 以葛根芩連湯(葛根10克,黃芩、黃連各5克,甘草3克)加白芍10克,薏苡仁12克,茯苓8克。治療嬰幼兒腹瀉50例。如脘腹痞脹,瀉下糞便臭如敗卵者,酌加陳皮、扁豆、炒雞內金、神曲;食欲不振加枳殼、雞內金;嘔吐加竹茹、陳皮、半夏;身體灼熱加蘆根、蘇葉;痙攣作痛加延胡索或白芍、防風;咳嗽痰多加川貝母、桔梗、桑白皮、百部;夜間啼哭不眠加生龍骨、生牡蠣、竹葉、珍珠母;便中帶血加生地榆、槐花、三七粉;日久不愈加山藥、白術、蓮子肉。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結果:痊愈29例,顯效14例,無效7例[摘自《中級醫刊》1995;30(8):47。 張祥鑫(中醫專家) 以葛根芩連湯合平胃散加味,治療12例嬰兒濕疹。酌加忍冬藤以清熱解毒;蟬蛻以疏風清熱;紅花以活血養血[摘自《四川中醫》1987;5(7):12』. 趙德章(中醫專家) 以葛根芩連湯(葛根9克,黃芩6克,黃連3克,生甘草2克)加生石膏9克,紅花3克。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口瘡屢用屢效[摘自《四川中醫》1993;11(7):37]. 日·吉益為則(東洞)(日本漢醫學家) 葛根芩連湯,治項背強急,心悸雨下利者(摘自《方極》)。 本方治下利,喘而汗出者。項背強,汗出下利者,并兼用紫圓(摘自《方機》)。 日·有持常安(桂里)(日本漢醫學家) 下利初發,用桂技湯、葛根湯之類后,表證雖解,脈益急促,熱猶盛者,可用葛根芩連湯。 小兒痢疾,熱熾而不需下者,用此方多效(摘自《校正方輿貌》)。 日·丹波元堅(亦柔)(日本漢醫學家) 此方移治滯下有表證,而未要攻下者,甚效(摘自《傷寒廣要》)。 日·尾臺元逸(榕堂)(日本漢醫學家) 葛根芩連湯,治平日項背強急,心胸痞塞,神思恒郁不舒暢者,或加大黃。又日:項背強急,心下痞塞,胸中冤熱,而眼目牙齒疼痛,或口舌腫痛腐爛者,加大黃其效速(摘自《類聚方廣義》)。 日·淺田惟常(宗伯)(日本漢醫學家) 葛根芩連湯,治表邪內陷之下利,有效。尾洲之醫師,用于小兒疫痢,屢有效云。余用于小兒之下利,經驗亦多。此方之喘,乃熱勢內壅所致,非主證也(摘自《勿誤藥室方函口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