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學習筆記 四圣即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位醫學先圣,《四圣心源》就是把他們的心法繼承流傳下來,即本書理論的源頭在四圣的思想。《四圣心源》的理論體系,簡單地講就是一氣周流,詳細來說,就是本氣為病:他認為外邪和自身的正氣是相對而言的,對于疾病來講,真正的原因還是自身正氣,外邪只是助緣、誘因而已。《內經》里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是他的理論基礎,也是他立論的根源。所以,他闡述對疾病的認識、治療、立方、方意等全都是在本氣為病的根基上,都是從自身正氣為病的角度來論述的,這是《四圣心源》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么本氣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構模式呢?就是一氣周流,土樞四象。中氣為樞紐,左升右降轉起來,就成為一氣。這個理論體系結構模型來源于《內經》的“天人合一”觀念。 天人解 天人解,是全書的精華,是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如果《勞傷解》是病理基礎的話,《天人解》就是生理基礎。 陰陽變化,就是一氣的變化規律。天地之間的一股氣,它要升降沉浮,就會產生陰陽變化。什么叫陰,什么叫陽?降則為陰,升則為陽。它不是一個具體的物質,不要把陰陽理解成兩個相對的靜止的東西。天地之間這股氣,它始終是在動的,在變化的。所以準確的描述就是降則為陰,升則為陽。概括來講,凡是偏升的、偏散的,就是陽;偏降的、偏收的,就是陰。所以,陰陽它是兩種態勢、趨勢:往上走,往外散就是陽;往下走,往里收,就叫陰。陰或陽只是一個過程、一個變化,不是一個不變的狀態,更不是一個不變的東西。陰陽變化,實際上就是一氣在周流: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之變化耳。陰陽就是一氣運動的兩個不同的趨勢,是從后天角度來講一氣變化的一對名詞。是為了描述這種變化的過程,而人為給他起了這個名字叫陰陽,陰陽本身不會產生升降浮沉,本來也沒有陰陽這兩個東西。 天人合一是在無形之氣的層次、而不是具體的身體這個層次,具體的層次上它總是分開的。無形之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相通的東西,所謂的合一,是說這股無形之氣是相通的,在無形之氣這個層面上,天地萬物是相通的,都在按共同的規律周流著,在運行規律上是一致的,就跟一個整體一樣,這才是天人合一的意思,不是說具體的人和天合成了一個整體。 根據《內經》天人合一的思想,來闡述天地一氣的客觀運動規律。不管是天地的一氣,還是人體的一氣,還是某一個階段的一氣,某一個過程的一氣,它們的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