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漆湯 【原文】 半夏半升 紫參五兩(一作紫菀) 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兩 白前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 右九味,? 咀,內(nèi)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又名】大戟湯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經(jīng)典回顧】 1、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咳而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組成】 人參 甘草 桂枝 姜 黃芩 紫菀 紫參 半夏 澤漆 白前 大戟 【方解】 1、現(xiàn)在市面上有紫草、紫根、紫菀,就是沒有紫參。 2、下痢肺痛,就要用紫參湯(與甘草兩味藥) 【加減】 1、如果血不夠燥渴,生地黃生津。 【說明】 《漢唐文集》孟超經(jīng)驗: 治療筆記: 1、暫擬【澤漆湯方】主證:脈沉表解,肺痛或有下利,咳逆上氣,躺則咳甚,甚而但坐不能臥。 2、澤漆湯方為肺系重癥、肺癌、肺積水之良方。 3、澤漆湯方適合十棗湯證但夾虛之人。但若確實是十棗湯証,澤漆湯方力道稍弱,不足擔(dān)此重任,可先下一劑十棗湯,邪去大半后再考慮澤漆湯。 4、十棗湯下后,若水很快回頭,最好改處【加減澤漆湯方】,連續(xù)攻十棗湯,反而易傷人陽氣而僨事。 5、畏懼十棗湯之猛烈,可先考慮之方,因為此方相對平和,攻補兼施,服后多無痛苦,頂多排便較多而稀,與炮附細辛合用,水飲去而不易回頭。若攻不下,可再下一劑十棗湯。 6、若胸痛徹背,與烏頭赤石脂丸同用。 7、紅大戟初用不宜過量,不可長期服;紫參則宜重大,至少12g。 【加減澤漆湯方】: 炮附10-30g、細辛6-15g、紅大戟1-10g、紫參15g、桂枝10g、黨參10g、白前15g、黃芩10g、灸甘草10g。 注:倪師與曹穎甫先生《金匱發(fā)微》,皆主張用紅大戟代澤漆(紅大戟即澤漆之根),驗之臨床,確有其效。 倪師曰: 1、腥臭泡沫痰,合桔梗甘草湯(桔梗一兩)。 2、痰黃濁,合葶藶大棗瀉肺湯(葶歷子五錢至一兩)。 3、痰黃或痰中帶血不易喀出,合千金葦莖湯。 4、焦黃煙痰,合皂莢丸。 參考文獻: 1、澤漆湯方 《金匱》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咳而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脈經(jīng)?卷二》:「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中有水氣,宜服澤漆湯」 《千金要方?卷十八》:「夫上氣,其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此方應(yīng)與紫參湯合參。 2、紫參湯方 《金匱要略?第十七》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3、《本經(jīng)疏證》: 大戟主治為瀉臟腑水濕要藥,主消水腫,袪痰涎,利大小便,瀉痘毒陷。性味:味苦性寒,有小毒。春生紅芽,莖高尺許,傷其莖,有白汁流出,根外部赤黃,內(nèi)白色,(以『易』推知,其性能入肺內(nèi)之深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