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薏苡附子散 【原文】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 右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經典回顧】 1、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用法】 1、每次吃一個湯匙,湯匙就是我們現在喝的湯匙的平的湯匙,一天吃三次。 【組成】 薏苡仁 附子 【時機】 1、氣候一變冷心臟就開始痛; 2、病人一定是寒濕。 【方解】 1、兩位藥等量,粉劑。 【應用】 1、(1)風濕性心臟病,氣候一變冷它就開始痛,薏苡附子散,一劑知。 (2)劉渡舟:用甘草附子湯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效果理想。 【比較集錦】 1、(1)薏苡附子散: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等量打粉; (2)薏苡附子敗醬散:薏苡六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注意量的變化,附子不要重用。 【名家論述】 1、《金匱》(倪海廈) 心臟痛、胸悶、心剌、絞心痛,或者是那種心臟受到壓迫、感覺到抽筋或者是心臟疼痛,都叫做心痛。什么叫做緩急?這就是竅門所在。會隨著外面的氣候而轉變,叫做緩急。此處就是西醫講的「風濕性心臟病」,中醫講的「胸痹緩急者」,二者是一樣的。氣候突然變冷,心臟就開始痛,環境氣候的改變引發心臟病,跟引發風濕的狀況是一樣,到目前為止。西醫不要說是無法治療風濕性的心臟病,他們連風濕都沒治好過,因為他們不知道濕是怎么來的。張仲景了解到因為氣候太寒了,造成心臟病時好時壞,所以冬天時很多人發心臟病而死掉,夏天就很少人因此而死,因為冷的關系。同時因為有濕的病在里面,中醫有這么多去濕的藥,都很難治療濕的病,而西醫根本沒有去濕的西藥,當然無法治濕,西藥做出來是干燥劑,但是有毒不能吞食。張仲景知道緩急的原因是因為外面氣候突然變冷造成,我們的心為君主之官,本不受病的,可是當胸腔里面有濕,此時突然受到外面寒氣的影響,濕就會被壓住,壓力一旦出現,我們的心臟馬上就會有反應,這反應就是會有大量血沖進來,心臟就會緩下來,就比較不痛。過一下又熱了,于是又退掉,遇冷時又再來一次,所以它的痛,不是持續的痛,而是斷續的痛,這就是所謂緩急者。張仲景說:「這很簡單,是寒造成的,寒就用附子。」濕盛,而濕在上焦,就用薏仁,所以薏苡附子散就這么來的,這兩個藥物是等量用,張仲景出散劑,沒有用湯劑,就是直接將薏苡仁磨粉、炮附子磨粉兩個等量服用。『右兩味,杵為散,服方寸匕?!?/span>就是一個湯匙的劑量,一天吃三次,等量。還有一點,這里要跟大家講,從傷寒論到金匱,諸位讀過很多散劑方,像五苓散等,大家注意看,這是漢朝時期的陳述,張仲景寫杵為散,他用杵來打成粉,就是拿個硬物將藥打成粉而已,可能就在銅的鍋或鐵的鍋,直接就在里面打成粉。我們經方家是直接用生藥打成粉用,炮附子炮制完以后把它打粉,不加什么也不濃縮什么,現代中藥廠花了很多心血去濃縮,等于是想盡辦法讓中藥變得不純,本來很簡單做的,給藥廠弄壞了。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