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藝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愛好者聯合創建的自媒體平臺,采取文獻研究和實地探訪相結合,讓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獻庫房和專業圈子,不斷通過新發現、新求證、新視野,挖掘遺珠漏寶,傳承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從而有利于鑒古知今,更好地發揮『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正能量。 十月十三那一天, 命令下來打據點, 前晌發下子彈來, 夜晚進攻蒲閣寨。 殷長久帶領民兵們, 抱上地雷往上沖。 事務所門前埋一顆, 炸死鬼子四個人。 忻崞支隊真英雄, 一排掩護二排沖, 隨后跟上民兵們, 要把鬼子消滅凈。 一一忻縣民歌 從1942年5月下旬起,駐三交、奇村的日軍不斷到蒲閣寨及其附近村莊進行騷擾,開展反動宣傳,搶東西,繪地圖,搞情報。8月8日,日偽軍200多人正式占領了蒲閣寨,修了兩座碉堡,形成一個大據點,從此日軍"掃蕩""蠶食"達到囂張時期。 蒲閣寨被敵人占領后,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周圍30里以內的村莊都變成了“維持區"。各個村成立了維持會,一些漢奸和地主富農相互勾結,為日軍辦事。敵人最猖狂的時候,連西忻縣縣政府所在地寬灘、小嶺底、門閑石等村也不得不當面應付敵人。有時候,小股敵人大白天也敢到離據點20多里外的村子里去騷擾。 蒲閣寨位于忻縣城西70里處,東臨陽坡村,西望后河堡村,東接孫家溝村,南依馬四河村,是西忻縣抗日根據地的中心腹地,有一百多戶人家。敵人在此建立據點,猶如在我根據地的腹部釘了一個楔子,不拔掉它,我方就無法生存。 面對惡劣的斗爭形勢,我西忻縣抗日政府首先開展了鋤奸行動,進行反“維持"斗爭,從九月開始,扣捕了多名"維持"分子,對敵人震懾很大。處決了經常給敵人送情報的膠泥洼村副胡四全,張貼了布告,廣而告之,當漢奸絕沒有好下場。僅用兩招,就使距離蒲閣寨15里以外的村子都不敢去"維持"敵人了。 1942年l2月,晉綏六地委和六分區忻崞支隊調來兩個班,和西忻縣民兵游擊隊一起組成了百余人的游擊大隊,專門對付蒲閣寨的敵人。1943年2月,傳來了毛主席“把敵人擠出去"的號召,給軍民指明了方向,鼓舞了群眾與戰士的斗志。不久,分區又派來了劉篤慶帶領的武工四大隊12人,由縣委書記景明遠兼任武工隊政委,劉篤慶任副政委。從此,便開始了圍困蒲閣寨的斗爭。 在反維持斗爭中,高家莊走在最前面。首先搞垮了敵人的維持,并恢復了各種抗日組織。敵人并不甘心他們的失敗,3個據點的敵人百余人合擊高家莊,殺死7人,打傷燒傷我群眾5人。敵人撤退后,區干部和武工隊召開了群眾大會,鼓勵群眾不要氣餒,堅持到底,繼續反維持。大家表示,不給敵人一分錢、一斤面、一件東西,堅決把敵人擠出去。其它村莊以高家莊為榜樣,開展反維持,斗爭很快發展到附近好幾個村子。游擊隊趁夜摸入蒲閣寨據點,槍斃了漢奸巴虎科,給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 我武工隊組織了300多名民兵,進行了11次破路,破壞了敵人通往三交、合索到城里的道路。成功研制出土地雷,白天監視敵人,只要敵人一出來就打,晚上在蒲閣寨村口及敵人出沒的地方埋上地雷,嚇得敵人白天黑夜都不敢行動。敵人與外界的供給完全中斷了,取得了圍困蒲閣寨的初步勝利。 這一年秋后,農民搞了"空室清野",把大部分打下的糧食埋到了地里。10月,縣委決定動員群眾大搬家,把敵人困死。12月3日晚,武工隊突襲偽聯合村公所,摧毀了偽政權。一周后夜里,在武工隊的掩護下,蒲閣寨周圍5個村共130O余人,井然有序大搬家,遷入解放區,使敵人處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區。 大搬家之后,敵人更加孤立了,砍柴、挑水,都要事事親為,加上民兵不斷襲擊,最后把敵人壓縮到碉堡周圍,民兵把槍口時時瞄準著碉堡,敵人一出門就挨了槍子。敵人連碉堡的門也不敢出了,碉堡變成了臭堡丶死堡。 1944年4月11日晚,在三交、合索、奇村三個據點的兵力接應下,蒲閣寨敵人倉皇撤離,撤退中遭到伏擊,死了十幾個,逃到了三交據點。 圍困蒲閣寨,把敵人擠出去,在我晉綏解放區人民抗日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這場斗爭中,涌現出了一批戰斗英雄,侯有根、鞏新維等人還出席了這年冬天召開的晉綏邊區群英會。 蒲閣寨圍困戰的勝利,受到毛主席的表揚和肯定。該村黨支部籌建了劇樂部,排演抗日戲劇《圍困蒲閣寨》,由侯福喜任團長,邢潤龍為編劇,謝雙兔為演員和音樂師,組織村里40多名群眾參加演出,還到忻縣城演出,轟動一時。 蒲閣寨圍困戰遺址,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300米,分布面積30萬平方米,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青山綠水間,英雄的蒲閣寨人民不忘初心,廣植林木,成為全省植樹造林的樣榜和生態文明、紅色旅游的新標地。 (參考書目《忻州魂》《中國共產黨忻縣史略》《忻州文史資料》) 作者簡介:栗旭晨,山西忻府區南高村人,現任忻州市廣播電視臺專題部主任,榮獲山西省第五屆百佳新聞工作者稱號,榮獲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金質獎章,著有文集《跨越》、散文集《夢里花落》《夢里花開》。 山西文史交流平臺 《文史藝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愛好者聯合創辦的一個微信公眾平臺, 本平臺優先選登史政發展、塞外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遺保護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圖片,彌補省內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項: 1、文史來稿要求原創,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須注明出處,圖片說明來源,素材切勿抄襲,文責自負;稿件附上有關照片及作者簡介,均以附件形式發郵箱:scgsjzb@163.com。 2、本平臺發布的原創作品,贊賞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臺運作;贊賞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發給作者;如果閱讀量達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內全部支付作者。請加主編微信sczb0972,以便發放稿酬。 3、特別敬告:在其他微信平臺推出標注原創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臺。 4、凡本平臺發表的原創作品,其版權歸《文史藝苑》所有;轉載其它媒體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時聯系到作者和有關媒體,如涉侵權問題,接到告知之日及時刪除。 史政發展、塞外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證以及非遺等文化 對此感興趣的朋友 請關注 文史藝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