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11日,全國地方應用型院校新工科校企協同育人交流會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高峰論壇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承辦“AI+智慧學習分論壇”,邀請各界權威專家以全球視野深度解讀2018年教育產業發展趨勢,解析人工智能時代下的產教融合新路徑,前瞻AI+教育產業發展新機遇,引領校企合作新模式。 智能教育,回歸本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北京聯合大學機器人學院院長李德毅院士,在其題為《智能教育 回歸本科》的主題演講中表示: “智能教育回歸本科是順應時代之要求,牢固未來之基礎。高校生是我國智力資源的主力軍,是成為智能經濟發展的最強發動機,智能教育作為智能經濟的重要抓手,是我國2030年成為人工智能強國的基礎所在。” ? 當前本科生智能教育空心化現象明顯,智能課程設置不充分嚴重阻礙了社會對智能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智能教育應回歸本科,給它應有地位。 ? 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作為本科特設專業之一,雖經15年積累,但急需匯聚、規范和提升,以適應智能時代需求。 ? 本科教育不論什么專業,都應開設智能科學和技術的公共基礎課教育。 抓住機遇,推動產教融合邁向新階段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指出:“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教育正在經歷一次大的周期的轉換,以及人工智能引致的新技術革命,三者的疊加正是教育所處的環境,我們即將迎來一個全新的世界。站在新世界門檻上,我們必須要建立起迎接未來變革的機制,體現于國家'十三五’規劃中,即是科教融合、產教融合。” 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化產教融合有以下三大動因: 教育發展現實問題 從2000年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50%,我們用20年的時間實現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的兩次跨越,快速的發展積累了嚴重的內部結構性矛盾。 創新驅動發展 產教融合就是創新驅動,要在產業鏈中融入創新的人才和創新的科技,才能實現創新的發展,這是對整個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改革。 戰略技術進步加速 當技術的更新周期變成十幾年一次甚至幾年一次,正如信息技術領域、人工智能領域、大數據領域正在發生的那樣,傳統的課程供應體系必然無法適應新的發展速度,按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人才注定不能適應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實際。 產教融合實現高校專業建設提檔升級 達內時代科技集團董事長、總裁韓少云表示: 產教融合經歷了從校辦企業,校企融合到校企合作,以及三方協作,協同育人三個發展階段。目前高校也抱著積極開放的態度在不斷的購買第三方的培訓產業化實訓課程。通過專業共建方式將培訓機構的課程引入到高校,實現產教融合。 目前培訓機構和高校的產教融合的發展經歷著專業共建和共建二級學院兩個層面,與大學和企業實現雙輪驅動,從兩個層面對學生進行培訓。職業教育在政府支持、企業響應、高校參與的三方聯動下,最終能夠推動高校專業和學院深入變革與發展,實現職業教育共建共榮。 4月11日,在“AI+智慧學習分論壇”上,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正式發布“AI+智慧學習”共建人工智能學院項目。項目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聯合國內外知名人工智能企業,面向高校推出人工智能專業學科建設一體化解決方案。 項目內容 · 人工智能課程體系的建立 · 人工智能領域的師資培養 · 新形態教材的研發 · 應用創新中心的建設 · 數字化實驗項目及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等 項目計劃 ? 通過2-3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遴選百所高校,部署以人工智能創新應用中心為核心載體,建設人工智能類專業資源體系內容。 ? 2018年,將遴選30所合作院校成為首批“AI+智慧學習”人工智能學院項目試點院校。 ?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將組建項目管理委員會、人工智能產教聯盟,圍繞戰略資源導入、核心節點建設、協同創新機制、質量保障與認證評價等重點工作全力推進。 項目三大特色 1、產學研緊密結合,聚焦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通過行業企業全方位、全過程參與專業建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和績效評價,實現專業與產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全面對接,提升學校專業建設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特色發展。 2、“人工智能+X” 以融合模式培養交叉型復合型人才 項目建設內容,除培養人工智能專業技術人才以外,助力項目院校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模式的,推動人工智能與數學、信息學、生物學、醫學等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促進人工智能與其他先進技術的貫通應用。 3、注重人工智能在教育場景中的應用 定位“雙輪驅動”模式,一方面聚焦產業急需人才培養,另一方面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場景中的應用。以項目為依托,還將建立教育創新研究院,匯聚更廣泛資源,推動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形態變革進程,將傳統課堂模式在AI技術下重新演繹為多分支、多介質的個性化學習過程,提供即學即用的AI環境、構建集成教學載體。 (通訊員 聞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