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半夏湯 【原文】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無)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經典回顧】 1、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用法】 1、2碗水煮1碗,加1碗蜂蜜煮成1碗; 2、《千金》:甘遂與半夏同煎,芍藥與甘草同煎,最后二汁加蜜合煮,以減緩其峻猛之性。 【組成】 甘草 芍藥 半夏 甘遂 【方解】 1、甘遂主要去中膈的水,力量非常強,可以去很深的水; 2、半夏去水去痰; 3、芍藥去腹痛、補血。甘遂半夏湯證一定是血虛的; 4、甘草緩和藥的下行力量,使甘遂有時間到很深的地方。 【應用集錦】 1、(1)肝病腹水的時候,肚子里面有很多水停在三焦油網臟腑中間,所以十棗湯里大戟加重; (2)肝腹水可以考慮用甘遂半夏湯,但是一定要謹慎,不要傷了病人的胃氣。 2、稻葉克關于心下痞硬: (1)凡上沖急迫,“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參湯證也。 (2)或僅心下痞硬、胸中痹而時時急痛,小便不利者,人參湯也。” (3)或胸下實滿、心下痞硬,四逆散證也。 (4)或胸下結聚、心下痞硬,按之覺腹底有冷氣者,附子湯證也。 (5)或大便閉,心下痞硬,且心下臍上之間實,按之痛甚者,調胃承氣湯證也。 (6)或心煩吐下、心下痞硬者,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也。 (7)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者,半夏瀉心湯證也。 (8)或便秘、浮腫、心下痞硬、雷鳴者,桃花人參湯證也。 (9)或心胸膨脹、便閉、心下痞而硬滿者,大陷胸丸證也。 (10)或腹拘攣急迫,心下痞硬實滿者,甘遂半夏湯證也。 (11)心下痞堅、按之稍痛、且悸而小便不利者,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加蒼術)。 【比較集錦】 1、都是一樣肚子好像腹大巨如盤: (1)枳術湯胃很不舒服,胃難過;所以枳術湯是治療胃。 (2)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桂枝、甘草、生姜、大棗,麻黃附子細辛胃沒有不舒服。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是治療陽氣讓它循環。 (3)心下如復杯,腹滿見青筋者,甘遂半夏湯證。 2、(1)青筋暴露者,心下堅滿者,甘遂半夏湯;心下不堅滿,大黃甘遂湯證。 (2)有腹脹滿而無青筋暴露,但心下堅滿者,亦屬甘遂半夏湯證。此堅滿為留飲,如之血結所致而成。 3、比較十棗湯、甘遂半夏湯、大陷胸湯。 (1)十棗湯病位在胸腔,甘遂半夏湯在脅下。 (2)十棗湯證以引痛為主,而甘遂半夏湯證以心下堅滿為主。 (3)十棗湯是去水飲;大陷胸湯是去痰飲。 4、(1)咳嗽商聲,玄脈,脈細而速,胸肋疼,肺底下有水,但坐不得臥--十棗湯; (2)肋間有水,病人可以躺平--甘遂半夏湯,病人吃后有吐泄,開一劑。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