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半夏加茯苓湯 【原文】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經典回顧】 1、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 2、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3、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組成】 茯苓 姜 半夏 【時機】 1、平常都是好好的,突然之間就是嘔吐得很嚴重。一般都是水喝太快,偶爾吐的。 【應用集錦】 1、胃里停水,嘔吐嚴重時會有眩暈,或者喝水太快造成頭暈,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2、水氣脅痛,必見干嘔,咳引脅下痛,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極重者,十棗湯攻之。若半表半里脅痛,外必兼見少陽證。 3、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常見病,與感染、理化刺激、過敏有關,多發于中年以上,病程緩慢。多在秋冬季節發病。主要出現咳嗽、咳痰,尤以早晨為甚,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狀,易于咳出。嚴重者可終年發病,常伴有氣急不能平臥。 (1)如癥見咳嗽、痰多清稀、吸氣短者,屬腎氣虛不能納氣之故,可用腎氣丸以補腎陽而納其氣。因久病津虧,故又補腎陰。取腎肺經脈相連之意。 (2)慢性支氣管炎,“形寒飲冷而咳喘者”,癥見咳嗽氣短,遇冷即發或遇冷加重,脈浮滑或弦滑,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杏仁,以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3)內傷咳嗽,是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咳嗽痰多,責之于肺臟虛弱、脾失健運,飲食不能化為精微,反而釀成痰濁,上犯于肺,肺失宣降,氣逆而咳。癥見咳嗽、痰多,痰白而稀,胸脘作悶,胃納不振,神疲乏力,氣短促,脈濡滑。治療時,用小半夏加茯苓湯降逆滌痰。 4、日本經方家有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愈化膿性鼻竇炎,醫書有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的記載。鼻棱骨痛也許就是化膿性鼻竇炎。 【比較集錦】 1、(1)心悸+水飲(突發嘔吐、暈眩等),小半夏加茯苓湯; (2)血虛之心悸,炙甘草湯; (3)頑固的失眠證,心下悸得厲害,用其他的藥不行,用茯苓甘草湯加龍骨、牡蠣各12 克每每見效。要是治失眠的話,茯苓起碼要擱 4 兩,還可以加,茯苓關于神經方面的證候用得相當多。 (4)不渴、心下悸,茯苓甘草湯。 2、半夏+人參+白蜜為大半夏湯;半夏+生姜為小半夏湯,更加茯苓為小半夏加茯苓湯。 3、(1)小半夏湯: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嘔吐完之后還是不渴。 (2)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兩(一法四兩),小半夏湯的基礎上,可能兼有小便不利、心悸、一點點暈。它的水應該比小半夏湯多一些,不僅有胃停水,膈間也有水。 4、如果常吐的,或者小朋友口水太多,就是五苓散證。 【名家論述】 1、《金匱筆記》(倪海廈) 小半夏湯加茯苓,半夏跟生姜就是小半夏,再加一味藥---茯苓。這個藥什么時候用?就是用在這個癥狀,平常都是好好的,突然之間就是嘔吐得很嚴重,心下痞,胃里面,胃脘很不舒服,這個是為什么?因為膈間有水,眩悸呢,都是水喝太快。這個偶發一次,你一劑就會好了,不是平常就有了,那我們有時候常常運動完,流大汗,口會渴,那喝水就這樣仰在那邊就灌下去。還有的人太懶了,躺在沙發上喝水,喝水就喝水嘛,有的人就躺倒。這個就水嗝到,吐出來,吐出來已經嗝到了,那你就要用小半夏湯加茯苓把這個水排掉。 所以,不單單是讀書,平時喝水,姿勢要坐正,不要躺倒喝。那小朋友呢,小孩子也會遇到,你發現這個小朋友,很奇怪,怎么老是吐奶啊?以前都不吐,現在吐奶了,偶爾吐發一次的,就是小半夏加茯苓湯。如果是常常每天在吐的,那這個藥不夠了,要用五苓散。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