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劉晶晶,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生物技術博士 每家每戶的餐桌子上,多數都少不了豬肉。 豬蹄、豬肘子、豬頭肉等等,一度深受大眾的喜愛,成為了妥妥的餐桌C位。 但市面上也充斥著各種不同的聲音: ——豬身上有三處部位的肉不可食用,容易傳染疾病; ——內臟膽固醇很高,千萬不能吃; 豬肉,不僅方便制作,再加上春節過后,“二師兄”連坐“滑梯”,全國豬肉平均價格一路下行。 甚至有地方已重回10元時代,大家對于豬肉的熱情再次點燃。 到底豬身上哪些部位不能吃?今天就來講一講。 豬身上都有哪些部位? 豬肉是老百姓最喜愛肉類之一,主要來自豬的肩胛部、背脊部、腹肋部及后腿部。 背脊部位肉,俗稱里脊肉,其必需氨基酸含量、脂肪酸、肌肉蛋白質及干物質含量最高,脂肪含量低,適合兒童、老年人及高血脂患者食用。 腹部位肉,俗稱五花肉脂肪含量較高,不適合高血壓、高血脂及冠心病患者食用。 肩胛部肉,包括梅花肉和前腿肉,梅花肉是豬的上肩肉,蛋白質含量高,肉質鮮嫩。 前腿肉,脂肪略高,口感更好,肥胖者不可食用更多。后腿肉皮厚、瘦肉多、筋多,高蛋白低脂肪,一般人都可食用。 建議烹飪方式:蒸制、煮制和燉制的豬肉,水分含量損失較小、蛋白含量適宜、脂肪含量較低、脂肪酸及氨基酸含量及組成適宜,具有較高營養品質。 哪些部位最好不要吃? 豬身上有三處部位的肉不可食用,即腎上腺、甲狀腺和淋巴結。 腎上腺,位于豬的腎臟前上方,即人們常說的“小腰子”,誤食腎上腺體的肉可能會引起急性中毒,臨床表現為頭暈、頭脹、惡心、心慌、心悸、全身無力胃疼并伴有腹瀉癥狀。 甲狀腺,位于豬氣管喉頭的前下部,俗稱“栗子肉”,誤食含有甲狀腺的肉后,可能會出現心悸氣短、心律失常、頭痛耳鳴、煩躁不安、多汗惡心厭食、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豬的淋巴結呈灰白色或淡黃色的疙瘩狀,分布于豬的全身,俗稱花子肉。 淋巴結通常是豬病變轉移最明顯的地方,含有大量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誤食者易患傳染病。 內臟中膽固醇含量很高,不能吃? 人體內膽固醇含量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引起一些疾病,對于動物內臟,應理性攝入,既不能一味抵觸也不可過量食用。 豬肝——放心吃 遵照國家法律法規生產出的豬肝是可以放心食用的,豬肝蛋白含量高、礦物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100g豬肝只含有5g左右脂肪),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12,只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如若人體攝入維生素B12不夠,容易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性高血壓。 豬肝還含有維生素A,有利于兒童及用眼過度人群維護視力。 建議豬肝應該每周吃一次,每次1-2兩。 豬腎和豬肺——盡量不要吃 豬腎是排泄器官,營養物質不及豬肝豐富,嘌呤和膽固醇含量較高,而豬肺泡上的臟東西也不易清洗干凈,所以這兩種豬內臟不建議食用。 豬心——針對性人群少食用 豬心的組成和肌肉差不多,主要是由心肌纖維組成,嘌呤、膽固醇含量少,蛋白質含量相當,脂肪含量略高。有高脂肪食物攝入禁忌的患者應少量食用。 豬腸——可以吃 豬腸的膽固醇和嘌呤含量沒有豬肝高,新鮮豬腸呈乳白色,質稍軟,具有韌性,有粘液,烹煮時需清理徹底豬腸褶皺處積存的糞便。 關于豬腸,建議食用頻率控制在每月1次。 那又該如何區分不同部位豬肉?前蹄VS后蹄、前腿VS后腿、肋排VS大排…… 如何區分不同部位的豬肉? 豬蹄 又叫豬腳、豬手。分前后兩種,前蹄肉多骨少,呈直形,后蹄肉少骨稍多,呈彎形。 豬前腿肉 又稱夾心肉,肥瘦相間,筋膜較多;后腿中瘦肉通常是一大塊,肥肉在表面,筋膜較少。 豬大排與豬肋排 大排是里脊肉和背脊肉連接的部位,也就是脊椎骨;肋排是胸腔的片狀排骨,這種排骨肉少而薄,口感比較嫩。 所以 看完文章明白了吧 豬身上的三個部位不可食用: 即腎上腺、甲狀腺和淋巴結 建議豬肝 可以每周吃一次,每次1-2兩。 本文有科普中國水印的圖片均來自版權圖庫 |
|
來自: 自由翱翔-zyax > 《食品 美食 烹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