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五味姜辛夏湯 【原文】 茯苓四兩,甘草二兩,干姜二兩,細辛二兩,半夏半升,五味子半斤。 上藥銼細,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金匱】 1、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組成】 甘草 細辛 五味子 茯苓 姜 半夏 【說明】 1、這不是仲景的原方,是日本經方家湯本求真根據金匱247條設置的。 【比較集錦】 1、苓甘五味姜辛湯加半夏為苓甘五味姜辛夏湯,更加杏仁為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名家論述】 1、苓甘五味姜辛夏湯《金匱筆記》(倪海廈) 『咳滿即止』,如果吃了苓甘五味姜辛湯后咳滿都沒了,但是又發沖氣張仲景說這個人為什么又會發沖氣?因為『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這就是說如果咳滿停止了,結果又引發氣向上沖,這就是從體里面還有別的飲,這飲是停在肋骨和肋膜中間的地方,這種就屬于所謂的支飲。這飲包含在橫膈膜里面有停水,還有在肋骨與胸膜之間的地方有停飲,這些統稱為支飲。支飲比伏飲停的更深,所以更不容易去掉,當里面的伏飲被去掉以后,支飲才跑出來,會這樣的原因是被干姜細辛拉出來的,干姜是溫藥,能夠去寒飲。在苓味姜辛湯中加半夏,這是因為原來累積的痰水被細辛干姜逼出來,因為前面沒有加半夏,所以水就沒有辦法排下來,這就是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證的起源了。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