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 【原文】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干姜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 右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經典回顧】 1、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組成】 甘草 細辛 茯苓 姜半夏 杏仁 五味子 大黃 【主治】 1、面熱如熱,是胃熱上沖薰其面,加大黃排便去實。 【比較】 以下皆治痰飲: 1、小青龍湯以心下有水氣為主; 2、射干麻黃湯以喉中水雞聲為主; 3、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以吐涎沫為主; 4、皂莢丸以膠痰為主; 5、澤漆湯以眩冒、眼前發黑為主; 6、苓桂術甘湯以胃里停水為主。 【說明】 1、生冷、 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惡等物 【名家論述】 1、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金匱筆記》(倪海廈) 如果是『面熱如醉』,就是臉色看起來紅紅的。『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這個時候就是苓甘五味姜辛半夏加杏仁湯再加一點大黃,因為胃里面有宿食堵到,只要把它清利出來就好了。所以說有時候小青龍湯下去或麻杏甘石湯下去:「老師,他怎么沒好?」你不要懷疑小青龍湯,不要懷疑大青龍湯,更不要懷疑麻杏甘石湯不對癥,是病家本身就有飲病,結果被你用藥導引出來,才會發生這種現象,所以你并沒有錯。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