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他們常常自我調侃,說自己這個身體呀,喝一碗水,能長二兩肉。 “喝水都長肉”在中醫看來還真不是一句玩笑話,中醫把這種類型的肥胖歸于水胖,就是因為身體里的水濕太多了,看上去才會有點臃腫。 所以中醫說減肥,并不局限于減肥,而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考慮,通過調理你體內的大環境,讓身體自動恢復到平衡的狀態。 這倒也不難,早在東漢時期,東漢大醫張仲景就創立了一張方子叫五苓散,是減喝水都會肥的妙方。當然,張仲景的本意可不是用它來減肥,只不過到了現代,今人發現用這張方子來減肥,效果非常好,因為它既能氣化,又能利水。 什么意思呢?我給你打個比方,你一看就明白了。 水胖的人啊,就像一塊浸過水的毛巾,沉甸甸又濕漉漉,怎么才能讓毛巾變干呢?得用手把水濕擰出去,對不對?然而即便你使出渾身之力,也不可能把所有水濕都擠出去,還得怎么樣?得拿到太陽底下去曬,利用太陽的火力把水濕蒸發掉。 經過這一擰一曬,很快,毛巾就變得輕飄飄。而這擰的過程就等于是在利水,曬的過程就等于是在氣化,又氣化,又利水,這就是五苓散的精妙之處。 茯苓長在松樹地下,又能吸附水濕,據說 ,凡是有茯苓生長的地方,一下過雨,地面干的就很快。那些有經驗的老藥工就順著干爽的地方最先挖下去,往往能滿載而歸。茯苓就是靠著這吸附水濕的本領,牢牢的守住中焦,把上半身多余的、不需要的、亂竄之水吸走,然后集中到一起,從上往下排。 澤瀉,古書上說 ,人服食后能行水上,這當然不是說你吃了以后真的能在水面上來去自如,而是形容人體水濕清走后,那種身輕如燕的感覺。 澤瀉和豬苓守住下焦,主要去膀胱和腎里面的水濕,如果說澤瀉比茯苓利水的作用要強,那豬苓呢是比澤瀉還要厲害的。 這三味藥的治療思路是這樣的:茯苓在上,把身體上半部分的水濕導入膀胱,豬苓和澤瀉在下,把膀胱和腎里面的水濕,一并通過小便排出去,三味藥齊心協力,從上往下把水濕導出去,所有通路都考慮到了。 這第一步叫利水,緊接著,第二步,氣化。 所謂氣化,就是說減肥要靠你的陽氣,這里用到的一味藥就是桂枝。桂枝是肉桂樹枝頭最上面那一小節嫩嫩的樹枝,因為長在尖端,所以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長在尖端,所以吸收了滿滿的陽氣。 桂枝一去,等于是把人體的太陽升了起來,身體里那些多余的水分很容易就被氣化掉,也叫陽化氣,陰成形。現在的很多人老喜歡呆在空調房里,喜歡喝冷飲,吃涼果,身體陰寒一片,那些贅肉就像冰疙瘩一樣,越凍越大,桂枝這味藥就是讓你的身體從寒冷的冬天過渡到溫暖的夏天,從陰成形的狀態過渡到陽化氣的狀態。 最后還得再補補脾,身體里的水濕為什么代謝不掉?不光是陽氣不夠,還有脾虛?!秲冉洝防镎f,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祛濕不補脾等于什么?等于是這邊把水濕往外清,那邊又源源不斷的把水濕化生出來。白術直入脾土,盡快恢復脾主運化的功能。另外,脾胃好了,也能把一部分水濕氣化掉。 你看張仲景的這個方子像不像水陸空三軍作戰,茯苓、豬苓、澤瀉,利水,走水路;白術補脾土,走陸路;水陸兩個戰隊還打不過,把桂枝請過來,桂枝出太陽,它是空軍的代表,水陸空都有了,沒有打敗仗的道理。 五苓散對治的是一種體質,這種體質的人喝口水都要長肉,身上的肉呢又不緊實,松松垮垮的,結合舌象來看,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舌苔白膩。 最后要提醒大家,五苓散利水的作用比較強,如果你的肥胖不是水濕導致的,就不能用這個方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