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 【原文】 桂枝,生姜各三兩,細辛,甘草,麻黃各二兩,附子一枚炮,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中心行皮中即愈。 【作者】張仲景 【來源】《金匱》 【金匱】 1、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氣分心下堅大如磐,邊如旋磐,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主之。 【劑量】 1、桂枝三錢,生姜,細辛、麻黃二錢,炮附子一錢,六、七碗水煮兩碗。 2、最后劑量要看病人的大小來決定。體格比較小的兩錢嘛,小baby半錢。 3、現代劑量: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棗30克,麻黃10克,細辛10克,炮附子10克 【組成】 甘草 細辛 桂枝 大棗 姜 麻黃 附子 【功效】 溫經通陽,宣散水飲 【應用】 1、寒飲停滯于胃,病在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覆杯,舌白膩,脈沉遲者。 【方解】 1、此方乃桂枝去芍藥湯和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合方; 2、比較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桂枝去芍藥湯和麻黃附子細辛湯。 【說明】 1、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出自《傷寒雜病論》,也稱為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就是將桂枝湯去芍藥,加上麻黃細辛附子湯。 2、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功效溫經通陽,宣散水飲。但凡有胸悶,心下痞硬時,不會加芍藥,所以必須把芍藥去掉。舌白膩說明有寒有濕;脈沉遲,方中用上了麻黃細辛附子湯,患者是有少陰證。 3、在《解析方劑學》中,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是運用在治療鼻淵-鼻炎、鼻竇炎。鼻炎或鼻涕多時,其水飲是從中焦腸胃來,所以這是一個釜底抽薪的方劑,把中焦水飲去掉,就不會有水飲上來造成鼻炎了。 4、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的藥物組成有桂枝湯加麻黃細辛附子湯的結構,桂枝湯里的甘、姜、棗可以調整中焦脾胃,讓水濕不要那么多。方里沒有寒涼藥,都是溫熱藥,展現一個治療原則:治鼻淵時,大部分都是讓身體熱起來,鼻淵就會好。因為身體寒涼,去水以后就會讓身體熱起來。方中燥藥也偏多。 5、藥物動力學方面,升、降、收、散都有,因為作用在中焦脾胃,要讓氣機活潑起來。整體方性是純熱,沒有寒涼藥(純溫熱藥可以解決寒的問題),偏燥,偏散,把水也散掉。 【應用集錦】 1、日本經方家有用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方治療乳癌和肺結核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比較集錦】 1、桂枝湯去芍藥為桂枝去芍藥湯,再加附子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再加麻黃細辛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 2、都是一樣肚子好像腹大巨如盤: (1)枳術湯胃很不舒服,胃難過;所以枳術湯是治療胃。 (2)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桂枝、甘草、生姜、大棗,麻黃附子細辛胃沒有不舒服。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是治療陽氣讓它循環。 (3)心下如復杯,腹滿見青筋者,甘遂半夏湯證。 3、(1)半夏瀉心湯:心下痞滿,按之硬而不痛,嘔而腸鳴。 其腸鳴有如雷聲,且響且行,故又叫雷鳴。雷鳴為熱邪激動其水氣,多從胸中到中脘臍上之間,腸鳴痞痛,繼而大便瀉下,謂之熱瀉。 (2)附子粳米湯:下脘以下,繞臍周及脅下、腰間,雷鳴且痛,或嘔或瀉,此屬寒疝。必腹中腰間覺有冷氣,且無心下痞硬,是其特征。 (3)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見心下痞硬,水氣轉鳴。但其證不嘔不利,似有水氣而非有水氣,為冷氣游走所致。 【名家論述】 1、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金匱筆記》(倪海廈) 這里的兩個湯方過去經方家部沒有辦法把它解釋的很凊楚。其實很簡單的利用中醫陰陽的觀念就可以解釋,陽就是氣,陰就是血。如果一個病人氣先走,血不走,就是所謂的『陽前通則惡寒』,陽氣不在血里面,病人就會有怕冷的現象。如果是血走了氣沒有走,病人就會有麻痺不仁,這是『陰前通』的基本的觀念。當食物與飲水進里面去以后,由于腸壁、胃壁所有的消化系統都有一層膜在上面。如果胃的火不夠時,會影響到脾陽的消化力,于是吸收力就不夠。胃本身有火,胃是陽,脾是陰,正常狀態下,胃火消食后,原本該要經過油網交給脾臟的,但是脾的吸收力不夠,結果食物營養就順著腸壁滲出去,于是同時遇到病人腎臟的陽不足,就是里寒過盛,造成所有內臟都太寒了。平常吸收的食物營養經過三焦油網后轉交給脾臟,脾臟是土生萬物,可以將營養灌漑到所有的臟去,所以肝心脾肺腎都能夠接受到營養。現在病人的狀況是所有的內臟都寒了,不吸收任何東西。我們的腑吸收營養要交給臟,結果臟不受,而津液又把它消化掉了,結果就造成所有的營養停在腸壁、臟腑之間和三焦油網的中間,因為停在這個地方,中醫就稱之氣分。張仲景知道是這樣子,現在大家有這個觀念以后,諸位先不要看里面的條辨,諸位先去看湯劑內容。他說『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主之。』胃的位置在我們的中焦,胃旁邊有腹膜,吃下去的水和飲通通梗在這里,整個繃起來的形狀剛好是胃外膜繃起來的狀態,當然會整個腹部都硬梆梆的,形狀就像人的聚盤一樣,這就是『氣分』。張仲景了解到這病因所在,因此第一個要讓內臟的功能恢復,這就要靠麻黃附子細辛湯,內臟寒太盛時就是麻黃附子細辛湯證,可以把里寒去掉。前面用桂枝湯,是因為桂枝湯能夠健脾,而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里面是不用芍藥的,原因是當時病人已經是在很虛弱的狀態之下,這個時候如果用芍藥,而芍藥是酸苦湧泄的,是能攻血、破血的藥,就會讓病人更虛弱,所以就把芍藥拿掉。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