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五苓散 【原文】 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見痰飲中) 右二物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三服。 【作者】張仲景 【出自】《金匱》 【經典回顧】 1、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陳蒿湯及五苓散并主之) 【組成】 茵陳蒿 桂枝 白術 澤瀉 茯苓 豬苓 【功效】 利濕退黃 【時機】 1、茵陳五苓散用的非常多,就是茵陳蒿和五苓散混合。 2、五苓散證小便不利,兼帶發黃,就用茵陳五苓散。 【應用】 1、濕熱黃疸,濕重于熱證。 【現代劑量】 茵陳30克,豬苓10克,澤瀉15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桂枝6克 【方解】 1、茵陳蒿:清利濕熱,利膽退黃。寒涼瀉藥,降散性藥。 2、豬苓:利水滲濕。平藥,平散性藥。 3、澤瀉:利水滲濕,瀉熱。寒涼瀉藥,降散性藥。 4、白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固表止汗,安胎。溫熱補藥,平收性藥。 5、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平瀉藥,降收性藥。 6、桂枝:發汗解肌,溫經通脈,通陽化氣。溫熱補藥,平散性藥。 【說明】 1、五苓散是利濕的方劑,治療口渴、小便不利;茵陳是利濕去黃的,茵陳五苓散就是五苓散加茵陳蒿。是針對于水液代謝不利且身體發黃的患者。 2、在《解析方劑學》中,茵陳五苓散是用在治療口渴。 【應用集錦】 1、黃疸病也是全身發黃,小便沒有。 2、臨床上,有些人是急性肝炎,有些人是膽阻塞,只要看到這個癥狀,你就可以使用它。 3、濕熱內蘊,迫津外泄,而致盜汗,此為濕熱型盜汗,尿赤苔黃,用茵陳五苓散治療效佳。 4、(1)急性腎盂腎炎:由各種常見的革蘭陰性桿菌或陽性球菌感染腎盂及腎間質所致。袓國醫學認為腎盂腎炎或膀胱炎均屬濕熱為患,侵及下焦,故稱下焦濕熱。癥見尿急、尿痛、尿頻或尿道灼熱,口干、喜涼,或有發熱、腰痛,脈滑數,茵陳五苓散清熱利濕,其癥可愈。 (2)腎炎是指急性腎小球腎炎,是一種由感染后變態反應引起的雙側腎臟彌漫性腎小球損害為主的疾病,臨床上以浮腫、高血壓、血尿和蛋白尿為主要表現。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為腎陰不足,陰虛陽亢所致。若癥見血尿、蛋白尿、浮腫、尿急、尿頻,脈浮數有力者,豬苓湯育陰利水。陰得益,陽亢自平,氣化得通,諸證自解。若遇尿系感染而有以上諸癥者,亦可用本方治療。 【比較集錦】 1、茵陳五苓散VS茵陳篙湯 (1)茵陳蒿湯是大便便秘,身黃; (2)茵陳五苓散小便排不出來,身黃。 2、五苓散加茵陳為茵陳五苓散。 3、(1)表實無汗發黃者,宜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汗之。 (2)里實不便者,宜茵陳蒿湯下之。 (3)無表里證熱盛者,宜梔子柏皮湯清之。 (4)陰證發黃者,宜茵陳四逆湯溫之。 (5)若大便溏,小便秘,發黃者,宜茵陳五苓散利之。 【名家論述】 1、茵陳五苓散《金匱筆記》(倪海廈) 這個茵陳五苓散呢,用的非常的多,茵陳五苓散和茵陳篙湯。茵陳篙湯是大便便秘,身黃,茵陳五苓散小便排不出來,身黃。就是茵陳篙和五苓散混合就是茵陳五苓散。先食,就是飯前吃,藥粉劑。這個黃疸病也是全身發黃,小便沒有,五苓散的主癥就是病人口渴,小便不利,對不對,五苓散,發黃,兼帶發黃,就是用茵陳五苓散,臨床看的時候,有些人是急性肝炎,有些人是膽阻塞,或者是其他樣,你只要看到這個癥狀,你就可以使用它,所以我們同樣是同樣一個黃,一個是大便便秘,一個是小便不利,這兩個。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