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甘草湯 【原文】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作者】 張仲景 【出自】 《金匱》 【經典回顧】 1、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組成】 甘草 大黃 【功效】 通便止嘔 【應用】 1、胃腸熾熱,濁腐之氣上逆,食已即吐,吐勢急迫,或大便秘結不通,苔黃,脈滑實者。 【時機】 1、胃里壞死的食物。食已即吐。 【現代劑量】 大黃12克,甘草3克 【方解】 1、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痰,清瀉濕熱。。 2、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說明】 1、大黃甘草湯只有兩味藥,體現出經方藥簡力專的特點,生甘草的清熱力更強,大黃是通便的,很強。大黃加上甘草,通便止嘔,大黃的動力是往下,純往下可以止嘔,但是人會不舒服,加點甘草可以略緩一下。 2、苔黃是熱證。雖然只要吐的嚴重就可以用大黃甘草湯,但一般是有便秘又吐的時候使用。 3、在《解析方劑學》中,大黃甘草湯是用在治療便秘,青春痘-痤瘡。 4、甘草是平性,大黃是寒涼藥,整體方性為寒涼。藥物動力學方面,是純收性和純降性。大黃是燥,甘草是潤,癥狀是有熱,如果又太燥,熱性就變高,甘草可以緩和一下。大黃甘草湯偏性很強,藥效很強,很快,是純寒方,方中只有寒性、瀉性、降性。純降性可以治便秘,純收性,因為在吐,所以要收。 5、大黃甘草湯使用原則就是熱、吐、便秘都有,而且它是吐的很猛烈的時候,用起來效果就會很好。 【應用集錦】 1、食入即吐: (1)吃下去就吐掉:大黃甘草湯,粉劑就可以,大黃2錢,甘草1錢,一次1錢。 (2)胃里感到很餓,但是食物一吃下去就吐出來(心中風),上焦燥熱:防己黃芪湯。 2、大黃甘草湯治療膽囊炎之嘔吐有良效,可酌加金錢草、海金沙、郁金等利膽之品。 3、吃到不干凈的食物,就是大黃甘草湯癥。 4、心中風: (1)中風波及到心臟,風主火,心是火臟,風又是陽邪,兩陽相爭,所以要翕翕發熱。熱傷氣,所以人不能起。黃芪、防風以泄風(師用防己黃芪湯)。 (2)心懸,想吃但是一吃就吐,胃狀熱,狀火食氣,大黃甘草湯降逆。 (3)心中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 【比較集錦】 1、單味甘草為甘草湯,加干姜為甘草干姜湯,加桔梗為桔梗甘草湯,加附子、白術、桂枝為甘草附子湯,加麻黃為甘草麻黃湯,加大黃為大黃甘草湯,加藜蘆為藜蘆甘草湯,加桂枝為桂枝甘草湯,加芍藥為芍藥甘草湯。 2、朝食暮吐:吳茱萸湯為胃虛證的。吃了不消化,就用吳茱萸湯。朝食暮吐有實證,胃里有壞死食物東西堵住,舌苔是黃的,用大黃甘草湯,可用粉劑。 3、左寸脈芤是阿膠證,《傷寒雜病論》中含阿膠的處方有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當歸建中加地黃阿膠湯、黃連阿膠湯、豬苓湯、大黃甘草湯、黃土湯。其中: (1)脈弦而無力,厥陰病,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2)脈大,含有桂枝證,當歸建中加地黃阿膠湯證; (3)脈細,黃連阿膠湯; (4)尺脈長,豬苓湯; (5)脈沉,陽明腑實大黃證,大黃甘草湯; (6)脈微,陽虛出血,黃土湯。 【名家論述】 1、大黃甘草湯《金匱筆記》(倪海廈) 接下來看這個條辨的時候,你看,剛吃完,馬上就吐掉。這個人生很乏味。吃的是鮑魚魚翅那么好的菜,結果吃下去又吐掉,是不是人生乏味?正常人胃的下方,本來就有宿食。會停留一點食物在這個地方。那你早上你吃麥當勞的漢堡,吃下去以后,把昨天晚上的米粉湯清掉。中午的時候,你吃的雞腿飯,又把它清掉,對不對,一直在替換。所以這個下面的食物,永遠是干凈的。有一天,你的食物直接過去,沒有辦法去取代這個食物,所以胃下方的食物呢,壞死掉了。當胃下方的食物壞死掉了,因為它在胃里面,不在小腸里面,也不在十二指腸里面,正在胃的下方,吃東西就吐,這叫做朝食暮吐。所以諸位呢,除了當醫生以外可以當偵探。你這個早上吃的什么,一看,那個早餐在那邊。 大黃甘草湯。大黃把這個食去掉,甘草并不是要做什么,甘草是解毒。因為你食物的殘渣在里面壞死掉了產生很多的毒素。所以甘草下去,主要目的是把它分解掉----食物的毒素分解掉。才會有這兩味藥出現。大黃甘草湯。 那你用,老師,這個兩味藥而已,這個,煮藥太麻煩,怎么煮嘛才一點點對不對。不用,粉劑就可以了,大黃兩錢,甘草一錢,變成三錢。這個三錢的粉很大哦,吞都吞不下去,你一次吞一錢。所以你看我大黃開二錢,甘草開一錢,實際上分三次吞。哦你不要叫他一次吞三錢下去,因為你沒有看到那么多粉,你自己吞吞看,吞不下去的啊。哦結果本來就食已即吐對不對,你吞的還沒有到胃,就又吐掉了,因為它太多了。所以哦一次只有一錢,加起來是三錢,實際上一次只吞一錢哦。清出來,胃里面底下的食物清出來以后呢,就正常了。這也是朝食暮吐。主要的原因是在這里面,所以這個處方是這樣來的。 所以在調胃承氣之前,就是大黃甘草湯證。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